校注说明

《金匮要略》为中医经典著作,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部分内容,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流传至今。清代医家沈明宗对其进行注解后名曰《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要略编注》《沈注金匮要略》)。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湄,清代李(属今浙江嘉兴市)人,为康熙、乾隆年间名医,生卒年月不详。少攻举子业,旋即潜心禅宗,旁通医典,为清初名医石楷的徒弟。少失偶后终身未娶,曾客游北京和邗江(今属江苏),后专攻医术,颇有声名,抱病求治者众多。闲暇时常与其弟子讨论医宗,著作颇丰。他精研仲景之学,于《伤寒论》注家中,推崇方有执、喻嘉言。除本书外,他还著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8卷、《伤寒六经纂注》24卷、《虚劳内伤》2卷、《温热病论》2卷、《妇科附翼》1卷、《客窗偶谈》1卷。

《张仲景金匮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1693年重刊时改题为《金匮要略编注》,民国曹炳章编辑的中医丛书《中国医学大成》收入本书,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致和堂本、医征本、大观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据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扫叶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间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朴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经考证,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属同一版本系统,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础上进行个别修正而成。其中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刻本实为大观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讳字改回本字。本次校注以初版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本为底本(简称致和堂本),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与底本差异稍大,为主校本(简称和本),1936年中国医学大成本,为医家曹炳章亲自校阅圈点后出版,与之前几乎皆为原版重印的版本不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定为参校本(简称大成本)。他校本有《素问》《灵枢》《难经》《金匮要略方论》等。

根据《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此次整理过程中运用的原则、方法如下:

1.底本为竖排繁体字线装本,本次整理直接改为简化字横排本,并加以规范的现代标点符号。底本中的方位词“右”“左”,统一改为“上”“下”。

2.纠正底本中字、词、句等方面的错误,出是非性校记。底本与校本不同者视情况而定,底本义胜者保留,不出校记;校本义胜者,出倾向性校记;底、校本一致,但按文义疑有误又缺乏依据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出存疑校记。

3.对底本中的冷僻费解及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进行解释,包括注字音(加注汉语拼音和同音字)、释通假、解词义、详出处及明句义(解释难以理解的句义)等。

4.对于古字(如内同纳,差同瘥,鬲同膈)、通假字,保持原貌,不常见者出注,常见者则不出注;对于明显的讹字(如己作已、曰作日等、趺阳作跌阳、趺蹶作跌蹶)、异体字(斤觔、衄衂、暖煖等)、缺笔避讳字(如玄作等)皆径改。书中出现的同一种中药的不同写法今统一以现在通用药名律齐,如栝蒌、栝楼统一径改为瓜蒌。

5.底本中引录他书文献,虽有删节或缩写,但不失原意者,不改动原文,以保持本书原貌。

6.底本、校本皆有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者,以虚阙号“□”按字数一一补入。

7.书中所列《金匮要略》原文,以明·赵开美编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他校本,药物剂量上的差异不出校,其他不同之处若不失原意,不改动原文,以保持本书原貌。

8.凡例各条前底本原有标识符“—”,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