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皮肤病分册
- 宋坪
- 3350字
- 2021-03-26 08:34:16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肺风粉刺的治疗原则是:以祛邪为主,内外合治,标本兼顾。可从病因、三焦、脏腑等辨治。
5.1.1 病因和症状辨治
风热型多见粉刺和丘疹,治宜疏风清热;湿热型多见炎症性、丘疹性痤疮,面部油腻,可有结节、囊肿,治宜化湿清热;血热型好发于青春期,多见黑头粉刺、红色丘疹或结节,治宜凉血清热;毒热型多见脓疱,治宜清热解毒;瘀血阻滞型多见结节、瘢痕,月经前或月经期加重,治宜活血化瘀;痰湿型多见结节或囊肿,治宜化痰祛湿软坚;肝郁型月经前加重,伴有乳胀不适,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宜疏肝理气泻火。
5.1.2 从三焦论治
清上焦,重在治肺,泄其郁热,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理中焦,健脾和胃,祛其湿邪,治宜调理中焦,除湿健脾,方选除湿胃苓汤、萆薢渗湿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下焦,调肝肾,抑其相火,采用清下焦相火,滋肝肾之阴,兼清湿热,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5.1.3 从脏腑论治
从肾论治,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肺风粉刺中的重要性,采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二至丸以补肾阴、清相火;从肺胃论治,包括宣肺清肺、通腑泻胃、健脾化湿等法,方选枇杷清肺饮、清胃散;从肝论治,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等法,方选加味逍遥散、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等。
5.2 分证论治
5.2.1 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肺,清热解毒。
主方:枇杷清肺饮 (《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柏、连翘、栀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槐花、丹参、牡丹皮、甘草等。
加减:便秘严重者,酌加大黄 (后下);小便黄赤者,酌加六一散;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肺胃蕴热,酌加石膏、天花粉、大黄;面红、口干、多饮等肺热之象重者,酌加石膏、知母、黄连。
5.2.2 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主方:茵陈蒿汤 (《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连、栀子、苍术、牡丹皮、赤芍、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连翘、紫花地丁、生山楂等。
加减:皮肤过于油腻者,酌加苦参、冬瓜皮;伴腹胀,舌苔厚腻者,酌加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酌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
5.2.3 肝经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健脾。
主方:丹栀逍遥散 (《内科摘要》)加减。
常用药:牡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茯苓、白术、黄芩、山楂、地黄、白花蛇舌草、郁金、香附等。
加减:月经不调,酌加川芎、泽兰、益母草;面红,酌加金银花、凌霄花;有脓疱,酌加蒲公英、连翘;囊肿结节较多者,酌加浙贝母、夏枯草、生牡蛎、莪术、丹参或海藻、昆布;皮疹坚硬者,酌加皂角刺、川芎,或桃仁、红花;面部油腻者,酌加茵陈、山楂、薏苡仁、侧柏叶;腰酸痛者,酌加杜仲。
5.2.4 热毒夹瘀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主方: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栀子、玄参、黄芩、黄连、生石膏、牡丹皮、桃仁、红花、生甘草等。
加减: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数或细数,大便干结者,酌加火麻仁、郁李仁、枳实、大黄;皮疹作痒者,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皮脂溢出多者,酌加侧柏叶、薏苡仁;口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酸乏力,属阴虚火旺者,选用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加减。
5.2.5 痰瘀聚结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散结。
主方:海藻玉壶汤 (《外科正宗》)合桃红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或仙方活命饮 (《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海藻、昆布、陈皮、法半夏、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赤芍、白芷、浙贝母、夏枯草、蒲公英、皂角刺等。
加减:化脓感染重者,重用蒲公英,酌加败酱草;疹色黄白,有痒感者,酌加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大便秘结者,酌加酒大黄、瓜蒌;溲赤者,酌加车前子;心烦者,酌加生栀子;月经不调者,酌加益母草、白芍。
5.3 中成药
大黄虫丸:适用于痰瘀聚结证。
释义
●肺风粉刺为中医皮肤科临床常见疾病,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发病外在因素为风、湿、热、毒,内在病因与热、瘀、痰、虚等相关。针对肺经风热证的疏风清肺、清热解毒法,针对胃肠湿热证的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法,针对肝经郁热证的疏肝清热、凉血健脾法,针对热毒夹瘀证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针对痰瘀聚结证的化痰除湿、活血散结法,为目前中医临床治疗痤疮的五种主要治疗方法。此外,辛温宣散、益气清热、凉血清热、滋阴清热等方法,亦为痤疮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服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主要成分有防风、麻黄、荆芥、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白芍、栀子、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等。具有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
当归苦参丸:主要成分有当归、苦参。具有凉血、祛湿之功效。用于胃肠湿热、痰瘀聚结型痤疮。
百癣夏塔热片:主要成分有地锦草、司卡摩尼亚脂、诃子肉、毛诃子肉、芦荟、西青果等。具有清除异常黏液质、胆液质及消肿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胃肠湿热、痰瘀聚结型痤疮。
龙胆泻肝丸:主要成分有龙胆草、柴胡、黄芩、炒栀子、泽泻、木通、炒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等。具有清肝胆、利湿热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经郁热型痤疮。
丹参酮胶囊:为中药丹参根粉的乙醚提取物,其主要成分为隐丹参酮。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其有抗炎、减少皮脂腺分泌作用。用于治疗热毒夹瘀型痤疮。
新癀片:主要成分为九节茶、牛黄、三七、珍珠层粉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夹瘀型痤疮。
点舌丸:主要成分有西红花、没药、乳香、麝香、血竭、蟾酥、朱砂、熊胆、珍珠、沉香、人工牛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夹瘀型痤疮。
一清胶囊:主要成分有大黄、黄芩、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夹瘀型痤疮。
大黄虫胶囊:主要成分有土鳖虫、熟大黄、生地黄、水蛭、桃仁、白芍等12味中药。具有活血破瘀、通经消痞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夹瘀、痰瘀聚结型痤疮。
逍遥颗粒:主要成分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 (炒)、茯苓、甘草 (蜜炙)、薄荷、生姜。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功效。加味逍遥丸:主要成分有牡丹皮、栀子,余同逍遥颗粒。具有舒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效。红花逍遥片:主要成分有红花、皂角刺,余同逍遥颗粒;具舒肝、理气、活血之功效。此三者,均可用于治疗伴有月经不调的女性痤疮患者。
5.4 药物外治
5.4.1 中药外敷
胃肠湿热证患者,可选用颠倒散茶调涂患处,或三黄洗剂外搽皮损,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有脓疱、结节、囊肿者,可外敷金黄膏或四黄膏,每日2次,或每晚1次,次晨洗去。
5.4.2 中药面膜
选取大黄、黄芩、黄柏、白芷、天花粉、丹参、姜黄、白及等中药,研成细末,加蜂蜜或医用淀粉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覆盖于面部皮损处,保留30分钟后去除,清水洗净。或加用石膏倒模治疗。
释义
●外治中药:多采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如大黄、黄芩、黄柏、石膏、金银花、连翘、野菊花、马齿苋、蒲公英、龙胆草等;活血凉血类中药,如牡丹皮、丹参、大青叶、赤芍、益母草、当归等;化瘀散结类中药,如白芷、皂角、南星、芒硝等;生肌护肤类中药,如白及、白蔹、白茯苓、白蜂蜜等;减少皮脂腺分泌的中药,如地榆、山楂、荷叶、生薏米、硫黄等。
●中药外治方法:包括中药倒模、湿敷、熏洗、涂擦、灌肠等多种治疗方法。药物剂型有膏剂、霜剂、酊剂、糊剂、洗剂、搽剂等。
●注意事项:患者使用外用中药制剂前,应先于耳后或前臂内侧试用,避免药物过敏;使用含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成分的中药外用制剂前,需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皮肤染色,反复清洗可去除。
●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内服抗生素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甲酸类、锌制剂等。抗生素以四环素、红霉素使用最广泛。配合外用0.05%维甲酸霜,以及2%红霉素软膏、5%硫黄霜。
针刺疗法:多取大椎、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肺经风热证加曲池、肺俞;肠胃湿热证加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月经不调加膈俞、三阴交。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针疗法:取肺、内分泌、交感、脑点、面颊、额区。皮脂溢出加脾;便秘加大肠;月经不调加子宫、肝。
●预防与调护
①经常用温水、硫黄皂洗脸,皮脂较多时,可每日洗2~4次。
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类;少食油腻、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③不要滥用化妆品,有些粉质化妆品会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积而成痤疮。
④禁止用手挤压痤疮,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