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要成效

(一)社工服务模式在医学治疗和社区康复上同时起到明显的效果

评估表明,随着MMT社工服务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社工服务的门诊在医学治疗、社区康复等方面的许多工作指标显著优于没有开展社工服务的门诊。

在医学治疗方面,其效果主要体现在能有效提高治疗者对MMT的正确认知、坚持治疗的自我效能和治疗满意度,提高治疗质量并能减少治疗脱失。如,社工服务覆盖门诊的受治者治疗脱失率较低(21.1% vs. 58.7%,P<0.001)。7家开展社工服务门诊的受治者入组后12个月尿检(不包括入组尿检)的阳性率分别为82.24%、35.92%、26.59%、21.69%、23.69%、21.61%、21.15%、18.33%、16.98%、15.91%、21.21%及20.00%,呈下降趋势(趋势卡方检验,P<0.001)。尚未开展社工服务的3个门诊受治者12个月尿检(不包括入组尿检)的阳性率分别为51.11%、44.30%、25.42%、22.73%、30.36%、38.46%、35.38%、33.33%、 39.36%、57.80%、44.62%及44.14%,尿检阳性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检验,P=0.074)。HIV阳性者治疗脱失率显著降低(14.5% vs. 43.0%,P<0.001)。

在社区康复方面,其效果体现在对治疗者的情绪疏导、解决生活问题、缓解家庭矛盾、缓解医患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治疗者由于长期吸毒,往往与家人关系恶劣且备受歧视,而社工作为一个中立的角色,给予治疗者更多的支持,疏导情绪,治疗者往往将社工视为朋友,通过倾诉缓解其紧张情绪。除了情绪疏导之外,社工还常常扮演着协调者和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治疗者解决部分实际问题,包括协助经济困难者申请低保、协助无业者就业等。受治者与家庭关系较差的比例较低(2.3% vs. 7.7%,X2=10.186,P<0.001)、自述存在毒品偷吸行为的比例较低(7.96% vs. 25.74%,X2=45.985,P<0.001)。

社工作为治疗者和医护人员之外的第三方,对于医患关系的处理、医患双方的交流,都充当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医护人员可能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对治疗者不了解、缺乏咨询经验和沟通技巧,导致与治疗者缺少交流。而社工的服务手法、服务定位,往往能更好地与治疗者沟通,从而更有助于缓解医患矛盾,使门诊的氛围更加融洽,使治疗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评估表明,医护人员对社工服务高度认可,认为其好处主要在于:“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中间桥梁。……比如说在上班时你(医生)的动作稍慢一点,有些治疗者就有意见,说你的不是,脾气就暴躁,你如果说他,他就会更加暴躁。这时候,让社工去与他们沟通和平息一下……如果是你工作人员去,就更加火上加油。”

(二)社工服务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目前,MMT工作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加强干预、提高治疗效果是MMT的工作重点。本实践探索了社工和MMT相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未来开展相关的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了经验,也为未来医学服务模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本实践高度契合国家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既能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十分符合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在政策支持方面,从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大决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开始,专业的社工教育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也逐步被政府机构和社会大众所认知。在政府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中,目前社会服务工作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引入社会工作者介入MMT服务是落实政府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行动,具有良好的政策依据,并能获得有力的政策支持。

吸毒者在参加MMT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是多层次的,包括了MMT有关知识、心理服务、就业指导和帮助、家庭关系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等。在满足除了知识以外的服务需求方面,与传统的医学服务模式相比,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价值观、优势视角等提供了一种认识与理解吸毒以及MMT问题的新视角,社工服务更注重不同受治者对于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个人感受与看法,尊重且相信受治者作为“人”所具备的自身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潜能,并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家庭探访以及同伴促进等不同形式的专业手法,向受治者传递正确的MMT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引导其建立并巩固良好的健康观及治疗信心。因此,引入社会工作者介入MMT服务,更有利于满足MMT受治者多层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