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敷贴药

外用药应用最多的剂型是膏药、药膏。使用时即将药物制剂直接敷贴在损伤局部,使药力直接达到病所的一种治法。伤科常用的敷剂药膏、膏药、药粉。

一、药膏

药膏又称敷药或软膏。

(一)药膏的配制

药膏的配制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然后选加饴糖、蜜、油、水、鲜草药汁、酒、醋或医用凡士林作基质,混合调匀成糊状而制成。近代伤科各家的药膏基质选用饴糖较多,主要取其硬结后药物的作用和固定、制动、保护伤处的作用。配制时饴糖与药物之比为3∶1,也有以饴糖八成、米醋二成调拌的。对于有创面的创伤,都用药物与油类熬炼或拌匀制成油膏,因其柔软、有滋润的作用。

(二)药膏

按其功用可分为消瘀退肿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经通络、散寒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生肌拔毒长肉等几类。

1.消瘀退肿止痛类

适用于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甚剧,而有加重趋势时。常用的有消瘀止痛药膏、定痛膏、双柏膏、消肿散、散瘀膏、奇正消痛贴等药膏外敷。

2.舒筋活血类

适用于扭挫伤筋,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稳定而逐步减退者,常用的有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活血散等药膏外敷。

3.接骨续筋类

适用于骨折整复后、位置良好,肿痛消退之中期患者,常用的有接骨续筋膏、外敷接骨膏、驳骨散等药膏外敷。

4.温经通络、散寒祛风利湿类

适用于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外邪者。发作时肿痛甚剧,用温经通络药膏外敷;或于舒筋活络类药膏内酌加温散风寒、利湿的药物外敷。

5.清热解毒类

适用于伤后感染邪毒,局部红、肿、热、痛者,常用的有金黄膏、四黄膏、清营退肿膏等药膏外敷。

6.生肌拔毒长肉类

适用于红肿已消,但创口尚未愈合者,常用的有象皮膏、红油膏等药膏外敷。

(三)药膏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药膏在临床应用时一般摊在棉垫或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桑皮纸上。摊妥后还可在敷药上加一张极薄的绵纸,然后敷于患处(绵纸极薄,药力可渗透,故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又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换药时也容易取除。摊涂时四周要留边,以免药膏烊化弄脏衣服)。

2.药膏的换药时间 根据伤情的变化、肿胀的消退程度、天气的冷热来决定,一般2~4天换药一次,后期患者也可酌情延长。古人的经验是“春三、夏二、秋三、冬四”。凡用水、酒、鲜药汁调敷药时,需随调随用,勤换药,以免脓水浸淫皮肤。

3.药膏一般随配随用 凡用饴糖调敷的药膏,室温高容易发酵,梅雨季节易发霉,故一般不主张调制太多,或将饴糖煮过后再调制。寒冬气温低时可酌加开水稀释以便于调制拌匀。

4.敷药的配方均系多味药物的复方,其治疗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故有人主张为了简便而不分初中期,使用一般通用方者。

5.少数患者对敷药及药膏过敏而产生接触性皮炎,皮肤奇痒及有丘疹、水疱出现时,应注意及时停药,外擦龙胆紫液或青黛膏,并给予脱敏药物治疗。

6.凡用饴糖或蜂蜜调制的药膏干结变硬后,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但须摊涂及敷贴适体,否则有擦伤边缘之虞。

二、膏药

膏药(古称薄贴)是一种遇热烊化能粘贴在患处、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经济节约的传统外用剂型。

(一)膏药的配制

膏药的配制是将药物碾成细末配以香油、铅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

1.制膏药肉

首先将处方中的一般药物浸于植物油中,古代主要用香油即麻油,春秋天浸3~4天,夏天浸2~3天,冬天浸7天以上。然后用文火加热熬炼至药料成焦黄状去渣,再将油炼至滴水成珠或油烟从青色经黑色至白色时下丹收膏,即加入铅丹(又称黄丹或赤丹,其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二铝),亦有用密陀僧(一氧化铝)制成富有粘连性、烊化后可粘贴在伤处的膏药肉,老嫩合度的膏药应达到“贴之即粘,揭之易落”的标准。膏药肉制成后,需放在水中浸3~15日,再藏于地窖阴暗处以去火毒,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防止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2.摊膏药

将制成的膏药肉置于小锅中,用文火加热烊化。然后摊在膏药皮纸或布上备用,摊时应注意四面留边。

3.膏药内掺药物方法

膏药内药料掺合方法有三种:一是熬药时将药料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于油中。二是将部分具有挥发性又不耐高温药物如乳香、没药、樟脑、冰片、丁香、肉桂等药碾成的细末,在摊膏药时将膏药肉在小锅中烊化后加入,搅拌均匀,使之融合于膏药中。三是将贵重的芳香开窍药物,或特殊需要增加的药物,临贴时加在膏药上。

(二)骨伤科膏药的种类

伤科膏药的运用甚广,按其治疗作用有以治疗损伤为主和以治疗风寒湿痹、溃疡(祛腐拔毒生肌)为主之分,但一般膏药的组成多系复方,所以常把损伤与寒湿合为一类,按其功效可分为两大类。

1.治损伤与寒湿类

适用于损伤者的有坚骨壮筋膏,治疗风寒湿痹的狗皮膏、伤湿宝珍膏等,适用于损伤与风湿兼治的有万灵膏、万应膏、损伤风湿膏等,适用于陈伤气血凝滞、筋膜粘连的有化坚膏、奇正消痛贴。

2.提腐拔毒生肌类

适用于损伤后皮肤有创面溃疡的有太乙膏、陀僧膏。根据创面情况一般还可选加九一丹、生肌散等祛腐生肌类药粉。

(三)骨伤科膏药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1.膏药治伤多用于骨折、伤筋的中后期。但也有主张用于无明显肿胀或新伤初期直接在患处贴伤膏药而不用敷药的,损伤初期有明显肿胀者不宜使用。

2.膏药在制作时,虽已作去火去毒处理,但仍有诱发接触性皮炎可能,过敏体质或膏药过敏者慎用与禁用。

3.膏药使用时需加热烊化,趁热贴敷,所以要注意预防皮肤烫伤,一般情况下,烊化的膏药肉面由亮转暗时,或用手背在膏药背面感到热而不痛时贴敷最佳。

4.用丹下收膏法制成膏药,因含有四氧化三铝或一氧化铝,X线不能穿透,所以在进行X线检查时应事先取下。

三、药粉

即散剂,又称掺药。是将各种中药研成极细的粉末,并按治疗的需要配伍成方,收贮瓶内备用的特殊药散。使用时根据病情的需要,将药粉直接撒在创面上,或置于膏药上加热和匀后贴于患处。药粉按治疗功效可分为六大类。

1.止血收口类

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撒敷于出血伤口,可以促使伤口血液凝固,达到止血效果。常用的有桃花散、花蕊石散、金枪铁扇散、如意金刀散、云南白药等。对于一般创伤出血,撒上止血药粉,加压包扎即能止血。但对较大的动、静脉血管损伤的出血,则必须根据伤情手术止血,临证时需加以注意。

2.祛腐拔毒类

具有提脓祛腐作用。适用于创面腐肉未去,脓液未尽,窦道形成或肉芽过长的患者;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及红升丹、白降丹。红升丹药性峻猛,系朱砂、雄黄、水银、火硝、白矾、皂矾制成。白降丹专主腐蚀,只可暂用而不可久用,因它的纯粹成分是氧化汞,故须加赋形药石膏同用。九一丹即石膏与升丹之比为九比一,七三丹为七比三。升丹过敏的患者可用不含升丹的祛腐拔毒药如黑虎丹。使用白降丹时应防止伤及健康组织,尤以头、指、趾肉薄处,更需注意,以免误伤筋骨。

3.生肌长肉类

具有促进新肉生长,使创口迅速愈合的作用。适用于腐肉已脱,脓水将尽的创面。若脓毒未消,腐肉未尽之时过早用生肌收口药,则不仅无益,反而增加溃脓,延迟治愈。常用的有生肌散、八宝丹等。

4.温经散寒类

具有温经活血、散寒祛风的作用。适用于损伤后期,由于气血凝滞,寒湿侵袭所致局部疼痛及肿胀积块与阴证肿痛的治疗。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四温丹等。桂麝散因其具有温化作用和散风逐寒之功,故可作为一切阴证的消散掺药。四温丹可掺膏内贴之。

5.散血止血类

具有活血消散、消肿定痛的作用。适用于损伤或感受外邪等原因致使局部瘀血结聚肿痛者。常用的有四生散、消毒定痛散等,其中四生散容易致敏,如皮肤过敏者应慎用。

6.取嚔通经类

具有清心通窍的作用。适用于脑震荡晕厥等跌仆损伤、不省人事气塞窍闭者。《理瀹骈文·续增略言》指出“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嚔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嚔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急救使用时用纸筒或喷粉器吹入患者鼻中取嚔即醒,使用本法一般中病即止,不可复用,药末用量不宜过多,以防吸入气管。高血压、脑血管意外、颅内出血及脑挫裂伤所致昏迷不宜使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