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医和西医不仅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更是两种医学文化。虽然在它们之间的理论体系、医学技术和指导思想中存在着许多根本不同的方面,但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它们之间存在的都是对人体科学的研究,其对象是一致的,在我国出现中西医结合具有必然性,是近现代医学碰撞的结果。不仅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西医由“分析时代”向“系统时代”的发展。它可能是我国未来新医学的基础。
中医、西医存在不同的具体表现:
从思想方法、医学理论及临床方面来看,中医深受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人体始终以直观的方法观察,重在功能活动上的研究。强调对立统一、广泛联系、动态变化等,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例如:“阴平阳秘”是对立统一观,“五行生克乘侮”是联系整体观,“天人合一”是人与环境统一观(人天观)等。
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水乳交融,以中国文化方式建立的医学体系,总结出了中医学特殊的诊疗系统,积累了特殊的临床经验,是世界医学的一朵奇葩;西医学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秉承西方哲学重分析、重实证、重结构的思维方式,在古代就显示出了与中医学不同的认识取向,就取得了很多实证性的科学发现。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条件下,在研究生命和疾病方面日益获得有力的武装,以其实证性、标准性、规范性、可重复性不断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未知领域,逐渐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
中医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首先重视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恢复自然功能及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上。主张把治病的重点放在内因上,“扶正固本”,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这对于许多由“内因”,如先天素质、精神活动等为主所致的疾病的治疗,确是一个根本的措施。
中医的经典方剂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得来的,疗效显著。西医在“实物中心论”的影响下,对人体研究的重点放在寻找最小的功能单位上。对疾病强调明确的定位,寻找病灶和特异性致病因素等。把人体分成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形态结构,检查或寻找致病的病毒、细菌等和相应的抗病毒、抗菌药物等。这对于许多由“外因”为主所致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是十分有效的。中医的“症候”完全不同于西医的“症状”。中医的症候是诊断标准,也是用药标准。中医以症候为纲,一种疾病可以采用多个方剂,反之,一个药方也可治疗多种疾病,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从目前科学的角度来看,西医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体的疾病,注意定性和定量,重视疾病准确定位及其与功能变化的关系,可重复性强。中医则注重整体功能变化,不着眼于具体的结构,有着灵活性和模糊性,这与现代科学的控制论的符号系统和模糊数学相似。这就造成了西医解剖概念和中医脏腑学说的全然不同的局面。前者是具体的器官和功能,后者每个脏腑除了独有活动功能外都包含着多种功能,类似于西医的多种系统、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是整体联系、多功能趋向某方面的代名词,“客观无形”的客观实在。如关于肝脏,其认为“肝生胆汁”这一领域的中西医学认识是可以沟通互通的,而关于“肝的位置”的理解中西医则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西医是单纯从解剖学观点认为肝脏在右侧,而中医学认为肝脏在腹部的左侧,不是指解剖学位置,而是指经典脏象学说的肝气行左。不意识到这一点,就难以理解中医。另外中医还重视“悟性”,重视把抽象思维得出的结论与临床相验证。
在对病人的观察上,中医主要是靠人体的感官,依赖于长期积累和临床经验,常有独到之处,有时凭敏锐的感觉和体会比西医诊断得快和全面。但要做到这一点要经长时间地观察和总结。中医的脉诊主要凭经验,不同阅历的医生常常诊出的脉象不同。“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正是一语道破了依赖感官的局限性。西医对人体的变化用定量和客观的标准测定,如:测体温用体温表,测血压用血压计,测脉搏用计时器等,从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依赖感官而造成的主观随意性。由此可见,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都能反映出各自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及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在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基础上,最终形成传统的学术体系。而西医药学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依托文艺复兴后快速发展的西方工业及迅速兴起的自然科学而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
以上可以看出,中医西医之间存在着整体与局部、无形与有形、联系与孤立、运动与静止、模糊与精确、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等许多不同点。正是由这许多不同导致了两者体系的巨大差异。
中医和西医反映了客观实在的两个方面,由于似乎向着两极发展、双方都不能完整地认识客观实在,不能完整地认识人体和疾病,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医学发展、新理念的诞生而出现了中西医结合,形成了一支起着平衡中西两医的理论体系和队伍。例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就是心内科、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中药学、药理等多个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中医和西医都是以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长寿命、维系种族繁衍为目的,都是研究人体的,有着共同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是能够理解与合作的。例如中医认为命门精宫的真阳真阴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人身代谢循环的生化之源。真阴真阳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与西方医学的神经体液调节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同科学不同理论体系的互相渗透与碰撞,必然会产生炫目的火花,这样不仅浇灌了原有的理论,更会增强科学本身的生命活力。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之间起着互相汲取、互相扶持、理论和技术的桥梁作用。不仅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为中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西医向整体化的深入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在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上,西医和中医两者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两种医学关系是人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前者以“还原论”的思路来认识人体,从局部或具体结构上来研究疾病,所以在治疗上也是局部的。后者则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从整体和功能状态上来研究人体和疾病,所以在治疗上也是整体的。中医治疗反弹少、不良反应小,尤其对多因素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及慢性病等疾患有其独特优势,但其诊治缺乏效应证据。而西医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靶向特异性,但存在反弹多和不良反应大的不足。而结合医学显出使不良反应最小化、治疗作用最大化的整合作用。
我们必须尽快使中医现代化,对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赋予它新的内容。这样从中揭示出的规律定能填补世界医学的许多空白。不论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临床角度来看,不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西医只有同中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比中国医学更精湛,比西方医学更精密的新型医学,才能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其终极目标应该是繁荣人类医疗事业,为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增添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