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黄绳武妇科经验集
- 梅乾茵编著
- 5991字
- 2020-08-28 15:51:12
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
“肾”是中医学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医对肾在人体中的作用极为重视,认为“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人之有肾,犹树之有根”,有“先天之本”之称。由于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补肾法在临床各科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疾病,对于提高、巩固疗效,改善机体体质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
中医学对肾的生理认识
中医所指的肾,其生理功能较为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肾藏精有两种含义,一为男女生殖之精,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质,所谓“人始生,先成精”;一为“后天水谷之精”,是人体赖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并明确指出:“丈夫八岁,肾气实……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说,肾气的衰盛是人体生殖、发育和衰老的根本。
《内经》中云:“肾生骨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脑为髓之海”,认为髓和脑的生长、发育和充实与否,取决于肾气的衰盛。肾又主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肾气的衰盛直接关系到机体精力的充沛与否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强弱,故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由此可见,大脑的部分功能为肾所主。
肾有阴阳。肾阴亦称“真阴”或“元精”,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所以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又称“真阳”或“元阳”,人体各脏各腑均赖于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其功能活动,是推动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肾阴肾阳同属于肾,是肾脏生理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阴液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推动阴液的能动力量,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
此外,肾还“主水”、“主纳气”、“司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呼吸功能和体表的感觉器官亦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医所指的肾,既包括了泌尿生殖功能,还包括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的部分功能。
历代医家对补肾法的重视
正因为肾在人体生理、病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历代医家对于补肾法在临床的应用极为重视。汉代张仲景的医学思想虽然以六经为中心,从所著《金匮》来看,他对补肾法是很有体会的,他所创制的“肾气丸”是治肾的典范。后世的“六味丸”、“八味丸”都是由它演变、发展而来的。唐•王冰认为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性质,对于治肾提出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明确指出了补肾不外“壮水”、“益火”两大法,他的这一理论广为后世所推崇、应用。宋代许叔微的医学思想是以脾肾为中心的,但他治肾重于治脾,他认为“肾为一身之根蒂”,补脾不如补肾,所以他主张在温脾健脾时“常须暖补肾气”。元代王好古,主“本气虚”论,他认为“本气虚”是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本气虚”又主要与肾脾有关,如“返阴丹”、“回阳丹”、“正阳散”都是以温补肾阳的附子为主药的。金元主火派的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他认为相火妄动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而相火主要发于肝肾,他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治疗上强调养阴,是养阴派的倡导者。明代薛立斋的学术思想也是以脾肾为中心的,治疗上重视补肾,临床常用不过十余方,而六味、八味则为所习用。赵献可继薛氏之后以突出“命门真火”为主导,他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命门之火乃人身之至宝,为生机之所系,强调补肾法在养生和治病方面的重要性,他说:“欲世之养生者,治病者,均以命门为真主”,赵氏对补肾的六味丸、八味丸作了广泛的推荐,所以后世评其所著《医贯》,只是为八味、六味而作,虽然评价不是恰如其分,但道出了他对补肾法之重视。与赵氏同时的张景岳,亦非常重视养肾,他在补肾之中尤其突出养阴的重要,临床好用熟地黄,他所创制的左归、右归都是以熟地黄为主,故他被后世称为“熟地先生”。从上述所举著名医家对治肾的论述不难看出,补肾法在临床的应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肾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人体以脏腑为本,气血为用,男女基本相同,所以一般疾病女子与男子无异。所不同者,女性在解剖上具有胞宫和女阴,在生理和病理上主要表现在经、带、胎、产四个方面。中医认为这一切都与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解剖上、生理上,“胞络系于肾”,“肾司二阴”,而女性的月经正常与否、生殖能力的强弱和有无,又取决于肾气的盛衰;病理上,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不外乎在气、在血、属肾、属肝、属脾,但关键还是在肾。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一切疾病的基础,但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如气虚、血虚、脾虚、肝郁虽然可引起某些中医病证,但不一定出现妇科疾病,只有导致冲任失调后,才会出现妇科疾病。如脾虚,可出现大腹胀满、食少便溏,但不一定出现崩中下血或子宫脱垂,只有在脾虚失于统摄而致损伤冲任后,才会出现崩中或子宫脱垂。在妇科疾病的某一阶段,临床表现可能以肝脾见证为主,但其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上温脾阳,或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所致。因此,治疗上在调肝健脾的同时,仍须兼以调补肾阴、肾阳,标本同治,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属于肾,肾气的盛衰是冲任二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前提,由此可见,肾的功能对于女性的生理和病理处于关键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历代医家极其重视补肾法在妇科的应用。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的作者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阐述月经生理时,就是以《素问》所载“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之说为依据,阐发肾气、天癸、冲任二脉与月经、生育的重大关系的。赵献可说:“调经以养水为主”,“滋水必兼养火”。张景岳说:“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滋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明末清初的傅青主专长妇科,《傅青主女科》在论述月经病和妊娠期疾病时明确指出:“夫经本于肾”,“胞胎系于命门……系命门者通于肾”,认为“摄胎受孕在于肾脏先天之真气”,而肾阴又是胎孕的物质基础,“肾水足而胎安,肾水亏而胎动”,因此,治疗上强调肾精化血的重要性,提出“补精生血”的治法,发展了血源于脾肾的理论。傅氏临床以补肾着手为多,他主张用药不拘泥古方,遍观其治疗用药,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龟甲、巴戟天等补肾之品皆为所习用,他所总结出的“补精生血,温润添精,血中补阴,气中补阳”等独特治法,给后世医家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肾虚的临床表现及其妇科特点
一般来说“肾无实证”,所以有“肾病多虚”的说法。肾虚有阳虚、阴虚之分,临床必须辨证明确,施治恰当,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又称“肾水不足”。由于肾精亏损,或因阴虚生内热,可导致一系列临床证候。
月经量多(或少),先期,亦可后期,或崩漏,绝经前后诸症,流产,先兆子痫或子痫等。
形体虚弱,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夜寐不安,盗汗,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又称“下元亏损”。命门火衰,或导致脾阳不振。
月经后期,色淡质稀,量少或闭经,或崩漏,习惯性流产,不孕,白带清稀量多等。
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夜尿多,便溏或五更泄,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补肾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如上所述,肾与妇科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肾阴肾阳的偏盛偏衰,往往是导致某些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不少妇科常见疾患需要采用或兼用调补肾阴肾阳的方法进行治疗,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现将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的补肾治法列举如下。
所谓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的超前错后,或经量的过多过少。临床见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肾功能失调往往是其根本的、重要的因素,所以古人有“经脉不调,病多在肾”之说。治疗上多采用调补肾阴肾阳之法,用左归、右归、两地汤之类。
多由肾阴亏损所致,阴虚生内热,血热则妄行。傅青主说:“先期者火气之冲”,是由于肾中火旺之故。治法宜“补肾壮水”,即傅氏所谓“水既足,则火自消矣”,可用两地汤(生地黄、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加牡丹皮、当归,经量多者去当归,加旱莲草、莲房炭。
往往由于肾阳不足所致。其机理有二:①肾阳虚衰,冲任失养,月事不能按时而下。②肾阳不足,不能上温脾阳,以致化源不足,血海空虚,不能按时充盈。治宜“温润添精,水中补火”,可用右归丸(鹿角胶、当归、熟地黄、山药、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山茱萸、肉桂、附子)去山茱萸、肉桂、附子,加桂枝、泽兰,月经量少者,加丹参、益母草。
闭经一证,不外乎虚实二类。虚证之中,多由于肾虚所致,可分原发和继发两种。
多由先天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失养,以致月事不行。治宜温润添精,益气养血。我科用自制“育宫片”(党参9g、当归12g、白芍9g、川芎6g、熟地黄15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杜仲12g、菟丝子15g等)治疗,多取得满意的疗效。
多因肝肾不足,来源枯竭,虞天民说:“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渐至闭塞不通”。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调经,可用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萸肉、龟甲胶、鹿角胶、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去鹿角胶、菟丝子,加当归、阿胶、卷柏、刘寄奴。
属于中医崩漏范畴。崩漏所述症状虽然与功血很相似,但不能把崩漏和功血之间画等号,因为崩漏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除包括功血外,还包括如肿瘤、息肉、炎症等所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功血的发生,主要是肾虚影响到冲任二脉失调,不能固摄经血所致。在治疗上,出血多时当滋肾止血,血止后当根据肾阴肾阳的偏盛偏衰进行调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肾阴虚当养阴清热止血,用“止血Ⅰ号”(旱莲草30g、仙鹤草30g、熟军炭6g、侧柏炭30g),或“止血Ⅱ号”(上方加血见愁30g)。肾阳虚当温肾止血,用“止血Ⅲ号”(赤石脂30g、禹余粮30g、补骨脂15g、鹿衔草30g)。以上药物我科现均已做成片剂,每日3次,每次6片。
肾阴虚宜育阴潜阳,用“功血Ⅰ号”(熟地黄18g、山药15g、桑椹子15g、枸杞子12g、茯苓9g、旱莲草24g、女贞子15g、白芍15g、紫河车9g,陈皮6g),内热者,去陈皮,加牡丹皮9g、生地黄15g;潮热者,去陈皮,加地骨皮9g、龟甲30g;气虚者加黄芪9g、太子参15g。肾阳虚宜温补肾阳,用“功血Ⅱ号”(熟地黄18g、山药15g、桑椹子15g、枸杞子12g、杜仲9g、菟丝子12g、鹿角霜15g、当归9g、白芍12g、紫河车9g、炙甘草6g、覆盆子9g、巴戟天9g),性欲减退者,除覆盆子、巴戟天,加仙茅、仙灵脾各9g;怕冷者,加肉桂3g,鹿角霜易鹿角片;气虚加党参3钱、黄芪4钱。阴阳俱虚当补益肾元,用“功血Ⅲ号”(功血Ⅱ号去覆盆子、巴戟天),气虚者加党参9g、黄芪12g。
带下之症,亦有虚有实,虚证多因肾阳不足,固摄无权,以致带脉失约,冲任不固,精液滑脱而下,表现为带下清稀如水,日久不愈,腰酸腿软,下肢清冷。治宜温肾培元,固本涩精,可用苓术菟丝丸(茯苓、菟丝子、白术、五味子、杜仲、莲子、炙甘草)去五味子,加党参、海螵蛸、鹿角霜、补骨脂、巴戟天。
不孕症的原因很多,有因先天生理缺陷的,有因后天生殖器官器质病变的。就子宫发育不良之不孕症而言,主要是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致,《圣济总录•妇人门》说:“妇人所以无子者,由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治宜温肾添精,益气养血。几年来,我们用由“毓麟珠”化裁创制的“育宫片”(见前)统一治疗子宫发育不良所致的不孕症百余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以资料完整的55例分析,受孕率为47.3%。
子宫发育不良之不孕症,虽然大部分病例表现为肾阳虚,但部分病例临床并无肾阳虚的见症,而我们用温肾添精的治法同样收到了疗效。我们的体会是:子宫发育不良所致的原发不孕,临床见症虽有肾阳虚、肾阴虚,肝脾不调,甚至无证可辨等种种表现,但其根本原因乃属肾阳不足。同样,我们认为子宫发育不良,亦对肾阳虚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造成流产的因素不外乎母体和胎元两个方面,但不论母体与胎元,其根本原因在肾。“任主胞胎”,“胞络系于肾”,母体肾气亏损、冲任失固,则胎失所系,因而胎动不安;“人始生,先成精”,胎元的发育取决于先天的肾精,如果先天肾精不旺,必然影响胎元的发育、成长,胎萎不长,必致流产。临床每见个别经中西医治疗失败者,观其流出之胚胎,多为发育不良,所以说,先兆流产的主要原因在肾,治宜固肾安胎,可用寿胎丸(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为基本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有口苦纳差者加黄芩、白术;血色鲜红者加生地炭、旱莲草;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腹痛明显者加白芍。
结语
中医对肾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主要表现在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而肾阴肾阳同居于肾,“火为水之主,水为火之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所谓“阴阳互根”。所以,在治肾中绝不可一见阳虚就一味地补阳,一见阴虚就一味地补阴,必须阴阳兼顾,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是颇具指导意义的。尤其在妇科,妇女经、孕、产、乳都是以精血为用的,治疗中要处处照顾精血。由上述疾病的治疗可以看出,在补阳时很少应用附子、肉桂等辛热刚燥之品,而多用温而不燥之味,就是这个道理。
肾为先天之本,女子生长、发育与肾气的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少女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肾气未充所致。所以治少女之病,应着重于肾,即所谓“少女治肾”,而在补肾之中又必须处处照顾肾阳。我们对子宫发育不良所致的原发性不孕症,以及痛经、闭经、功血等,均应用温润添精的育宫片进行治疗,都是以这一理论作为指导的,临床上也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肾阴虚、肾阳虚是导致许多妇科疾患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导致一切妇科疾患的原因,例如:带下一证,有的是由于“脏空而虫蚀阴中”所致,则治法当清热、利湿、杀虫。肾虚所引起的某些疾病,在某一阶段中又出现以气虚、脾虚、肝郁为主的见症,治疗必须抓住当时矛盾的主要方面,标本兼治,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例如:妊娠晚期,由于肾阴虚可导致肝阳上亢,而引起头痛、头昏、血压高、甚至抽搐等症,其病因虽为肾阴不足,但此时肝阳上亢、化火生风,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矛盾,所以,治疗就不能单纯滋补肾阴,而必须养血熄风、育阴潜阳,用羚角钩藤汤加减。我们强调补肾法在妇科临床的应用,但绝不是说,也不可能以补肾法代替健脾和胃、养肝调肝、调理气血等妇科常见的治法,主要在于辨证施治,要用哲学思想指导医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