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针刀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命名为“小针刀”?

答:1976年春夏之交,时年27岁的朱汉章先生,在诊治一个外伤后遗症的患者时,想模仿外科手术治疗,又想尽量避免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和后遗症,于是他使用9号注射针头刺入患者体内,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组织,试图解决手术创伤大的问题,治好了老木匠外伤后留下的手掌手指僵硬及活动受限,并深受启发,认为常见的慢性骨伤类疾病,问题的主要症结是损伤后变硬粘连的软组织,只要把这些病理组织松开,患者的病就会好。于是,他使用9号注射针头治疗当时临床上比较棘手的网球肘、肩周炎、腰肌劳损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这一发现使他喜出望外,但在临床实际操作时,感觉九号注射针头不能得心应手,甚至感到吃力。譬如针尖碰到骨面很容易卷刃;针体是空心的,刺入人体深层摆动时,容易弯折,在某些地方操作时常常不敢用力气,达不到剥离软组织的目的;持针的手捏着针头部位久了,手指肚硌压出深深的凹陷,甚至肿痛。为适应临床需要,朱汉章先生做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将针头的斜刃改为如今的平刃,二将空心针体改为实心,三将针头部位改为扁柄。

这是一个新样式的治疗工具,似针非针,似刀非刀,体积很小,故起名叫“小针刀”,以小针刀治疗为主的方法,便称为“小针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