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诊疗精粹(第2版)
- 毛定安 易著文
- 1832字
- 2020-08-28 15:01:14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
一、 新生儿、婴儿期儿童心理卫生
新生儿一出生就具备了感受各种内外刺激并作出相应行为表现的能力,即标志着人的心理现象的出现。新生儿具备一定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觉能力,可有情绪反应,或哭、或静、或四肢舞动,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
婴儿期进入了心理行为发育的快速时期,是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起点。一岁时运动发育已达到能主动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感知觉能力也迅速发展。语言、认知和社会-情绪能力的发育进一步提高了婴儿和周围人亲近并建立联系的本领。婴儿期开始出现情绪的社会化,包括情感依恋、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
新生儿就具备看和听的能力。适宜的信息刺激如色彩鲜艳的玩具、柔和的音乐等可促进新生儿视听能力的发展。婴儿皮肤触觉具有对不同温度、湿度、质地物体的感知能力。婴儿抚触通过触觉刺激促进婴儿身心发育,还可加强其免疫及应激能力。
运动的发育与脑的形态与功能的发育、脊髓及肌肉的功能相关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整体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中央部分的运动到边缘部分的运动、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训练亦应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兼顾粗大运动与精细动作的训练。
喂奶或护理时都要随时随地和小孩说话,特别是小儿啼哭时首先用言语安慰他,很多孩子会停止哭吵,同时要满足其需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婴儿感受言语。
关注婴儿的生活节律及气质特征,及时应答婴儿的各种反应,形成安全的情感依恋。
二、 幼儿期儿童心理卫生
是儿童体格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运动、语言、思维、情绪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儿童与外界的主动交流显著增加。1岁以后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幼儿的情绪反应更有情境针对性,社会情绪增多。2岁以后随着语言的发育,开始用语言发泄情绪。2~3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及自我意识情绪出现。2~3岁的幼儿表现出对自主性的强烈要求,被称为“第一反抗期”。在游戏中幼儿和同伴发展交往,进行情感交流,建立最初的友谊。
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掌握身体的平衡与协调性。积极鼓励幼儿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尝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提供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指导养育者以鼓励的态度及足够的耐心对待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常见的“口吃”、构音不清或发音不准等问题。对怀疑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的儿童应行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发育评估、听力测试及心理测试等)以排除相关疾病对儿童语言发育的影响并制订相应治疗方案。
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图书、启发培养幼儿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活泼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促进语言、思维和情绪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坚强的意志品格。
三、 童年期儿童心理卫生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迅速,开始形成个性基础,对今后的个性特征具有重要影响。此阶段儿童初步形成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开始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求知欲不断增加,交往能力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迅速发展。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加强,情感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表达情感的表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学龄期儿童理解能力更强,学习所需要的神经生理功能基本成熟。该阶段也处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过渡阶段,儿童的学习替代了游戏,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有了十分显著的发展;学校环境成为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同时伴有心理、社会、道德和认知的急剧发育。青少年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存在显著区别。文化差异、生活事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使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出现偏离。
培养儿童学习热情及尊重师长的情感、培养学习能力并增进生活自理能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使儿童快速融入集体、适应学校生活所必需的准备。
帮助养育者了解儿童认知、行为和个性发展特征,发现儿童认知特点和学习长处,鼓励儿童的强项,加强对弱项的训练。指导家长学会正确的策略及沟通方法,引导儿童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社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