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周语上》

穆王将征犬戎[1],祭公谋父谏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3],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4]。是故周文公之《颂》曰[5]:‘载戢干戈[6],载櫜弓矢[7];我求懿德[8],肆于时夏[9]。允王保之[10]。’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11],而厚其性;阜其财求[12],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13],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14]

“昔我先世后稷[15],以服事虞、夏[16]。及夏之衰也[17],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8],而自窜于戎翟之间[19]。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20],修其训典[21];朝夕恪勤[22],守以惇笃[23],奉以忠信,奕世戴德[24],不忝前人[25]。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26],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27],以致戎于商牧[28]。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29],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30],邦外侯服[31],侯卫宾服[32],夷蛮要服,戎翟荒服[33]。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34],要服者贡[35],荒服者王[36]。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

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37]。序成而有不至[38],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39],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40],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41]?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42]。”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43]

译文

周穆王将要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公在《诗经·周颂·时迈》中说:‘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在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先王对于百姓,努力引导端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的性情更加宽厚;扩大他们的财源,改进他们的工具;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整顿他们,使他们追求利益而避免祸害,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所以能保证周王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从前我们先王世代做农官之长,服事虞、夏两朝。到夏朝衰落时,废除农官,不再致力于农业,我们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职,隐藏到戎狄中间。他仍然不敢怠慢祖业,时常称道祖先的功德,继续完成祖先留下的事业,研习祖先的训令和典章;早晚谨慎勤恳,忠实地遵守,诚恳地奉行,世代继承祖先的功德,不辱前人。到了武王,发扬前代光明的德行,再加上仁慈与温和,侍奉神灵,保养百姓,莫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为百姓所极端憎恶,百姓不能忍受,欣然拥戴武王,在商朝国都郊外的牧野地方作战。这是先王不致力于武力,而是为了尽力体恤百姓的痛苦,除掉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王畿以内五百里的地方称甸服,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侯服,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地方称宾服,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称要服,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称荒服。甸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高、曾祖的祭品,宾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方的诸侯则朝见天子。祭祖父、父亲的祭品一日一次,祭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祭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祭神的祭品一年一次,朝见天子一生一次。这是先王的遗训。

“如有不逐日进贡的,天子就修省内心;有不按月进贡的,天子就修明法令;有不按季进贡的,天子就修明礼仪;有不进岁贡的,天子就修明尊卑名分;有不朝见的,天子就修明德行。这几个方面依次做到而仍有不来的,天子就修明刑法。这时就要惩罚不逐日进贡的,讨伐不按月进贡的,征讨不按季进贡的,责备不进岁贡的,晓谕不来朝见的。这时也就有惩治的法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装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用文字晓喻的文告。发布命令,公布文告,而再有不来的,天子就在德行上增强修养,不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所以近处的诸侯无不听命,远方的诸侯无不归顺。

“现在大毕、伯仕一去世,新即位的犬戎国君就带着贡品前来朝见,天子却说:‘我一定要以不享的罪名征讨他’,并且向他炫耀武力,这样做恐怕会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朝见天子之礼濒于破坏吧?我听说那犬戎国君秉性敦厚,能遵循祖先的遗德,遵守终生朝见一次之礼,专一不二,他们会有防御我们的准备的。”

穆王不听,去征讨犬戎,只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带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地方的诸侯就再不来朝见了。

【注释】

[1]穆王:周天子,名满。康王之孙,昭王的儿子。犬戎:我国古代西方民族名,即昆戎。商朝和周朝时,在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游牧。

[2]祭(zhài)公谋父(fǔ):周穆王大臣,封于祭,故叫祭公。谋父是字。

[3]戢(jí):聚集,收藏。时动:按照一定的季节行动。如春夏务家,冬季讲武。

[4]震:惧怕。

[5]周文公:即周公,“文”是他的谥号。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也称叔旦。

[6]载:语助词,无义。干戈:兵器名。

[7]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把弓箭收藏起来。

[8]懿德:美德。

[9]时:是,这。夏:中国。

[10]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11]茂:通“懋”,勉励。德:道德。

[12]阜(fù):大,多。

[13]乡(xiāng):所在。

[14]滋:增益,加多。

[15]稷:农官。周族始祖弃。舜时曾掌管农事,后世称弃为后稷。

[16]虞、夏:虞舜和夏朝。弃是舜的农官。弃的儿子不窋又继为夏启的农官。

[17]夏之衰:指夏启儿子太康时代。

[18]不窋(zhú):弃的儿子。

[19]窜:逃跑,隐藏。戎翟:同“戎狄”,我国古代对西北部各民族的统称。

[20]纂(zuǎn):编辑。绪:事业。

[21]训典:教化制度。

[22]恪:恭敬,谨慎。

[23]惇(dūn):朴实忠厚。笃:诚实。

[24]奕(yì)世:累世。

[25]忝(tiǎn):辱。

[26]辛:即商纣王名辛。

[27]欣戴:很高兴拥戴武王。

[28]戎于商牧:在商地牧野打仗。

[29]恤:安抚。隐:痛苦。

[30]邦内:指国都周围五百里地区。甸服:近郊百姓用耕作田地交粮食以及出兵车服侍天子。

[31]邦外:在国都近郊四方五百里的地区,封诸侯国来服侍天子。

[32]侯卫:在诸侯国外围地区,也是五百里,以宾客身份服侍天子。

[33]夷蛮:对古代边远人民的称呼。要服:依靠立约结盟来服侍天子。荒服:地区遥远,只是要承认天子地位即可。

[34]享:献,指献上祭祀品祭祀祖先。

[35]贡:贡献祭品祭祀。

[36]王:指戎狄的首领承认周朝的正统,每个首领接任后要朝拜天子。

[37]德:指文德,即文化礼乐。

[38]序:次序。指以上意、言、文、名、德五方面的次序。

[39]辟:法令、条例。

[40]大毕、伯仕:犬戎氏两个部落首领的名字。

[41]顿:困顿,败坏。

[42]御:防御,抵御。

[43]不至:不来朝见天子。指不承认周天子的正统。

品读

这则史料非常有价值。周穆王是位好高骛远的人,当他提出要攻打戎狄时,大臣祭公进行劝谏,劝谏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先王耀德不观兵”,即用道德来引导治理天下,轻易不能动用军事手段。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阐释了当时五服制度的内容。是我们认识周朝礼乐内容和政治制度的文献资料。周穆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出兵征讨戎狄,实际是以失败告终的。最后只猎获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已。等于动用军队长途跋涉而打了一次猎。劳民伤财,更主要的是失德,损失了周天子的道德形象,其直接恶果是戎狄从此不再来朝拜,等于不承认周王朝。这是西周失德的开始,其后又出现厉王、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从此开始了春秋战国时期,依靠五霸来维系三代以来的华夏文明。故这段文字之历史文化价值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