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 吴明
- 1105字
- 2021-03-26 09:11:58
2.1 米歇尔其人其事
图2.1 米歇尔
米歇尔于1844年8月生于瑞士巴塞尔,其父是一位病理解剖学教授,并在一家医院当医生。米歇尔兄弟五个,他排行老大,从儿时起,就有了对弟弟们关爱、照料、扶持的心态。他遇事谨慎、循规蹈矩,出格的事不做,出格的话不说。这些性格或许正是他后来在科研生涯中出现历史性遗漏或疏忽的深层次原因,也使他与DNA分子擦肩而过。更遗憾的是,米歇尔自幼体弱多病,落下耳背的疾患,不过这些毛病并不影响他与周围人的交往,也不妨碍他在同时代的伙伴中拥有人缘好、待人热忱等美誉。
米歇尔早年对神学发生过兴趣,想当一名牧师,遭到拒绝后,决定从医,子承父业。他的大部分医学教育是在巴塞尔医学院接受的,他于1868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关于他的未来发展去向,老米歇尔还专门召集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其中参加会议的有他的大叔。他的大叔是那个时代的著名解剖学和组织学家,对米歇尔日后在核酸化学上的巨大建树还真的起过重大作用。在这次家庭会议上,大家都认为,米歇尔听力欠佳,不适宜当医生,因为医生要认真听取患者自诉症状,还要听诊患者体内可能发出的声音等。他们提出,米歇尔最好从事化学方面的研究,他的大叔更起劲地倡导:“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化学这一途径,人们才能解析组织发育这个大问题。”这也是他根据自身对组织学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经验之谈。
米歇尔后来也认为,医学所涉猎的领域过于狭窄,他要冲出医学这个小圈子,到外面世界看一看,闯荡闯荡,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不过,令他离开医学,重新选择就业方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到了这时,他才深切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悔当初大学阶段对作为“副课”的数理化及生理学的知识掌握得太少。然而,凭着天赋和过人的智慧及超强的毅力,从容地从事各种职业,他只要满怀热忱勇往直前,都将获得满意的结果。从个人性格来讲,米歇尔确实更像是当科学家的料,他不善与人交往,更少言谈,这可以使他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做医生的种种不足恰好都会在科学研究领域里得到补偿,缺陷将成为优势,劣势将成为强势。
他最终听从了大叔的建议,到德国蒂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bingen)攻读化学专业。该大学位于德国南部,紧邻瑞士巴塞尔,是德国第一所创建了自然科学学院的大学。米歇尔1868年进入当时极负盛名的有机化学大师豪勃—塞勒(Hoppe-Seyler,E.F.)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资格培训。豪勃—塞勒的主要兴趣是血液化学,由于血液中的淋巴样细胞和脓细胞极其相似,且具有一定的医学研究意义,于是他便建议这位年轻人研究淋巴样细胞的组分。从此,米歇尔便潜心于淋巴样细胞组分的分离、精制等复杂而繁琐的重复操作程序,开始了他的不为人们注意的但意义十分深远的开创性工作,为日后人们开展核酸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