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护理伦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问题与思考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在急诊科轮转的同学描述了他们的尴尬境地。一位车祸外伤大出血的患者被送到急诊,没有担保人,没人给他交住院押金。经济情况不明,给不给他医治?如果按照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出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肯定需要马上抢救。但按照现实医院的教育结果,首要的问题是医疗费用谁来付?要是每个星期遇上三五个这样没钱治病的患者,医护人员出于高尚的人道主义观念予以救治,最后极有可能会遭到院方批评。
但登上报纸的社会新闻往往会是:患者性命攸关,医护人员见死不救。医护人员成了一个个“势利眼”,只给富人治病,不管穷人死活。当别的行业都可以明码标价时,医疗似乎被看成最不应该和金钱挂钩的行业——以人道主义的名义。但是,在这个因为经济主导将关系更为物质化的社会,谁来给人道主义买单?谁来为接下来可能遇到的官司买单?
思考:你对这位同学提出的尴尬问题有何思考?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身为医护人员又该怎么做呢?
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宝藏,也悄然滋润了道德生存的土壤。文化以其特有的造化功能,滋养了生生不息的护理道德;而现代文明又以其鲜明的时代精神,为护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一、中国文化与护理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医护道德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在中国典籍中,文化是指“文治”与“教化”。同其他民族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文化系统。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
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专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及道德人格的完善,致力于讨论人格塑造、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等极具人文关怀精神的伦理文化。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最能体现人本精神的当推孔子的“仁”学思想。因而,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特质。
(2)义务本位:
以家庭血缘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形式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认同倾向。每个个体都必须依附于各种人际关系网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这就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因而,自觉接受“礼”的约束,是中国文化赋予每个个体的重要义务和责任。个体不仅要对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尽孝悌之义务,而且还要对社稷君主承担效忠之责任。
(3)中庸和谐:
从群体价值目标出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中庸、中和为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就是保持思想及行为的适度及守常,即要求为人庄重、谨慎,要节制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反对偏激片面,以达到处事的通达与通融。通过对道德原则恰如其分的固守,达到中庸的最高境界——和谐。这里的“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保持个性与差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和而不同”。
2.中国传统医护道德精华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医护道德特别强调医者应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思想,通过医者尽心尽责地辨证施治,实现患者身心和谐、医患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医护人员形成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其主要内容有:
(1)赤诚济世,仁爱救人:
古代的医护人员认为自己掌握医护技术,对人施治,是以仁心在做善事。医护活动不仅可以救人,还可以拯救社会。因而赤诚济世,仁爱救人成为他们事业的准则。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特别强调医护人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患者都要“一心赴救”,他本人也恪守着这样的道德要求,成为一代“苍生大医”。
(2)不图名利,清廉正直:
围绕济世救人的行医宗旨,古代医者为患者服务的目的非常单纯,坚决反对将医护技术作为敛财的手段。许多医者甘愿淡泊名利、注重清廉,对患者一视同仁。这种高尚品格使得他们在行医中不欺骗患者、不沽名钓誉、不贬低同道。东汉的张仲景、华佗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们不畏权势,甘愿终生为平民百姓服务。
(3)不畏劳苦,一心施救:
传说古代医家弟子出师,老师要送其一把雨伞、一盏马灯,意为从此以后不论晴天阴天,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有患者求救,即应出诊施治。历代医护人员都强调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做到“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孙思邈就是这样的典范,因而受到后人的景仰。
(4)认真负责,精勤好学:
怀着对医疗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历代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他们认为医学是“活人救世”的事业,如果为医者学之不精,不仅不能治好患者的病,反而会害人性命。因而在学业上兢兢业业,精勤不倦。晋代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42岁得了风痹病,54岁因服“寒石散”几乎丧命,但并未放弃学习,反而一心专攻针灸,完成了《针灸甲乙经》,被后世尊称为针灸学之祖。
(5)谦虚谨慎,忠于职守: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谦虚的美德,并且留传下来很多关于谦虚的名言警句,如“谦受益,满招损”等。虚心、审慎、忠诚于患者成为历代医护人员所推崇的道德准则。虚心可以令医护人员博学,审慎可以使医护行为更加精准,忠诚则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利益。
(二)中国近现代医护伦理的发展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医学和护理学的传入,中国逐步设立了医院,一些专门培养护士的学校相继成立。护理活动逐渐成为独立的职业活动。同时,西方的行医准则开始引入中国。1933年,由中国现代知名的医学教育家和医护伦理学先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在上海出版,标志着中国医护伦理学步入一个新阶段。随着护士职业的独立,护理伦理观念逐步确立。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在其翻译的《看护学教程》序言中深刻论述了护士执业的博爱本质,阐明女性从事护理工作的优势及其价值。
1941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毛泽东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并于1942年5月,再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护士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扬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推动了我国护理伦理学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护理伦理学进行系统化建设。一批护理伦理学教材相继出版,为护理伦理学的学科化、规范化、系统化作出了贡献。卫生部(原)1993年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及2008年颁布的《护士条例》,都对护士行为规范作出明确要求。随后于2008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全国护理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2009年,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资助了课题“全国护士从业状况调查”,对我国护士群体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思想道德、医患关系、从业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资助护理伦理学项目“新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中的伦理难题及理论重构研究”,该研究成果最终形式为专著《护理伦理学:理论构建与应用》;2010年,代表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出版工程的《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正式启动,其中包括了《护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分卷》;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护理学升格为与临床医学平级的一级学科,在新修订的护理学科目录中,“护理心理和人文学”成为护理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之一;2012年,在长沙举办的第4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年会上,海峡两岸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专家举行了护理伦理专题研讨会;2013年,值国际护士节之际,国际护士会主席Bryant和首席执行官Benton宣布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颁发证书和授予国际护士会会旗;2015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相关链接 推动我国护理伦理学成长和发展的3种基本力量
第一,护士群体已有的护理伦理知识和技能不足以从容应对日益增多的护理伦理难题,构成了护理伦理学教学和研究得到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护理伦理学学术组织、期刊搭建了护理专家和人文学者交流对话的平台。通过全国性或区域性护理伦理专题研讨,搭建跨学科交流合作平台,为护理伦理知识传播、新观点的阐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等创造了条件。
第三,护士群体是护理伦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借助课堂伦理教育教学,护生获得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技能,为日后处理日常护理难题打下理论基础,很多护士发表护理伦理论文。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护理伦理学已经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特别是2008年中华护理学会制定的《护士守则》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护理伦理学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护理伦理学在护士的执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文化与护理道德
(一)国外古代医护道德
1.古代西方文化及其古代医护道德的发展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历经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近代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化的兴起直至现代文化。其文化中心一直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其中,古希腊文化表现出来的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对人文精神的执着与追求,对理性精神的渴望与培养,成为引领西方文化发展的旗帜。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也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os)被后人尊称为“西医之父”。作为西方医德的奠基人,他在《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论法规》等著名的医护道德文献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医护职业准则,为后世医护伦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希波克拉底誓言》被医学界尊为医护道德的经典文献。贯穿其中的“为病家谋幸福”的行医宗旨,“有利且至少不伤害患者”“为患者保守秘密”及平等对待患者、尊重同道的医护道德要求至今仍然是医护伦理学重要的内容和基本原则。古希腊文明衰败后,古罗马帝国兴起。深受古希腊医学影响的古罗马医学对西方医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代表人物盖伦(Galen)创立了医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在医护道德方面,盖伦继承了古希腊优秀的医护道德传统,认为医者应将全部身心奉献给医护事业,并提出研究医学不能为了赚钱及娱乐,表达了轻利的医护道德思想。
2.古印度文化及其古代医护道德的发展
种姓制度、农耕社会及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的宗教文化闻名于世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又使印度文化注重以精神享受和追求解脱而著称于世。
古印度医学源远流长且自成体系,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印度是较早确立护理职业的国家之一。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其早期的医疗与护理均带有宗教色彩,以巫术与魔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护理手段。阿索卡国王统一印度并设立18所东方最早的医院,其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及药剂师等。此时,聪慧敏捷、耐心及献身精神成为当时对护士的道德要求。公元前5世纪,印度外科鼻祖——妙闻在其著作《妙闻集》中对护士提出要求,即护士要有良好的清洁习惯、忠于职守、对患者要有感情,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并遵从医生的指导。而印度内科鼻祖——阇罗迦在其著作《阇罗迦集》中则进一步提出护士对患者的忠诚要求。
3.古阿拉伯文化及其古代医护道德的发展
古阿拉伯文化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阿拉伯学者们认真钻研大量希腊、古罗马古典医学作品,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保存,进而使西欧人后来通过阿拉伯文又重新认识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此外,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与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这种文化特征影响了阿拉伯医护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阿拉伯人以希腊医药学为基础,吸取了当时各民族医学的成就,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既保存和发扬了古代医学成就,又发展了药物化学。阿拉伯人沟通了欧亚文化,把希腊医学传入中国,同时也把中国医学如脉学传到欧洲。公元6~13世纪,古阿拉伯已经有了医院及医学院。护士也已成为医生的助手。阿拉伯医学的代表人物是犹太族的神学家和医学家迈蒙尼提斯(Maimonides),他对医护道德的贡献在于《迈蒙尼提斯祷文》,认为医学是救人活命的事业,祈求上帝给予力量,以使自己能够诚心服务、平等对待患者、普救众生,表达了医生的医德理想与渴求。
(二)国外近现代医护道德
西方文化在近现代表现为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和科技革命影响下的现代文化。以个人本位、科学理性及外向主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孕育了以追求人性与个人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追求科学理性使得解剖学、生理学成为科学;之后,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及一系列病原微生物的发现都推动了医学的发展。随之,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提出了护理概念,开创了护理专业化的先河。
此时,在医护伦理道德领域,医学家们已经认识到谨慎、责任、同情等美德的重要性。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弗兰德(Hufeland)的《医德十二箴》就医护人员的技术、学识、医护行为、与同行的关系及如何对待垂危患者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宗旨,成为重要的医护伦理经典文献。1803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帕茨瓦尔(Thomas Percival)编写了《医学伦理学》,成为第一个为现代医院提出伦理道德准则的医学伦理学家。1859年,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公开发表,其中对患者的尊重与关心、隐私的保护及多样化的服务,都表现出浓厚的护理伦理情怀。她要求护士忠诚、有信仰,对患者有同情心,能恪守信用,以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照护作为护士工作的最终目的。
相关链接 著名的国际医护伦理规范
进入20世纪之后,基于对医护伦理重要性的认识,一些国际机构及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医护伦理规范。
1.《纽伦堡法典》(1946年)
2.《日内瓦宣言》(1948年)
3.《国际医德守则》(1949年)
4.《护士伦理学国际法》(1953年)
5.《赫尔辛基宣言》(1964年)
6.《悉尼宣言》(1968年)
7.《国际护理学会护士伦理法典》(1973年)
8.《东京宣言》(1975年)
9.《病人权利宣言》(1981年)
10.《生命伦理学宣言》(2000年)
在《国际护理学会护士伦理法典》中提出了护理伦理的理念和规范,指出护士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在此基础上许多国家成立护士组织,制定章程,提出护士的责任和护理伦理准则。这些都标志着护理伦理思想的完善与成熟,标志着护理规范体系的确立。
现代护理理念的更新及护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护理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将是推动护理伦理发展的动力。对具有时代特征的护理伦理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必将丰富护理伦理理论体系,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新时期护理道德建设
护理活动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现代护理技术必须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才能实现护理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科技发展、新的健康观念的确立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护理伦理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与护理伦理道德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护理道德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服务是一种间接性的生产劳动,其劳动产品虽然不能完全进入市场,但也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因而必然导致护理伦理观念的转变。可以说,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分化性等特征,对护理道德的发展具有双重效应。
(1)增强了护理服务的质量、效益和服务意识:
医疗机构的产权关系、权利及义务被明确规定,激发了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及潜力,护士的自立、自主、自尊、自强的创新进取精神,以及平等竞争、讲求效率等道德观念逐步形成。这些都增强了护理服务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及服务意识。
(2)道德选择出现多元化趋势: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人们道德选择的多样化,导致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医护人员重视经济效益,强调实惠,出现了过度医疗、收红包等现象,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医护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护理道德建设
在道德多元化格局中,既存在着破坏性的因素,也蕴含着建设性的势能;既潜伏着道德的危机,又孕育着道德发展的生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道德建设应着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研究新的护理伦理问题:
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道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思想要及时纳入护理伦理的范畴,以形成并维护合乎时代要求的价值取向。
(2)以正确的伦理价值导向激励护士:
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有悖于护理精神的护理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护士认识其危害并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
(3)积极营造良好的护理道德氛围:
护理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培养护士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以形成良好的护理道德氛围。这种护理道德氛围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具有合乎伦理的卫生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即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伦理原则。
(二)科技发展与医护伦理道德
1.高新技术应用对医护活动的影响
近年来,医护领域的高新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毫无疑问,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具有两方面的效用。
(1)高新技术提高了医护活动的效率:
高新技术在医护领域的应用延长了医护人员的感官,提高了疾病诊治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负担。
(2)高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对仪器设备的过度依赖造成医护人员的责任感缺失。一些医护人员在诊疗及护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仪器设备的作用,对自己的诊疗判断缺乏自信,导致在具体的诊疗护理中或只依赖仪器检查结果,忽略常规手段的使用;不注重与患者的对话,忽视了与患者的交流;在自己的判断与机器检查结果相悖时,宁愿相信机器,不愿相信自己。这些现象直接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不满意与不信任。第二,医护领域的高科技发展,造成一系列医护伦理难题。高新技术手段下人的身份确定、权利归属、尊严维护及与自然关系的认同等都遭遇了亘古未有的挑战。当这些手段应用或即将应用于临床时,医护人员面临的是一次次的两难选择,用或不用、怎样使用、如何可以使其既为人类造福又不至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很难达到两全其美的艰难抉择成为困扰人类的伦理难题。
2.高新科技时代的护理伦理道德建设
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医护伦理的每一点进步都建立在医护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高科技时代的护理伦理道德虽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但同时也给其带来自身发展的机遇。加强护理伦理道德建设,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护理科研伦理规范建设:
在护理科研中要加强护理科研伦理道德规范建设,以维护护理科研的正确方向,保障护理科学的健康发展。
(2)加强对护士的伦理道德教育:
帮助护士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护理的双重意义,引导其理解护理责任的主体是人,不是机器,以此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护士中进行高科技伦理难题的讨论,组织学习国内外在高科技领域应用中的伦理规定,提高护士的道德意识,防止盲目、过度使用高科技护理手段。
(三)新健康观与医护伦理道德
1.新健康观对医护活动的影响
医护活动的重要使命就是维护人类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从多元视角关注人的健康的新观念更加符合医护科学,为整体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据。这种新健康观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新健康观视野下的医护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将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患者也对医护人员有了情感满足及心理护理的需要。这就需要将关注并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纳入医护人员的道德责任。
(2)关注患者的道德健康:
健全的道德人格是个体长时间社会实践的结果。在医护活动中,一方面要求医护人员处处注意维护患者道德人格的完善;另一方面还要对不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患者加以特别关注,尽可能去影响并改变其价值观与道德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这是新健康观对医护人员提出的新挑战。
2.新健康观视野下的护理道德建设
新健康观视野下的护理道德建设,应着力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引导护士正确理解与把握新健康观的内涵:
从各个方面帮助护士体悟新健康观的意义与价值,并使其领会自己在新健康观视野下的职责。
(2)增强护士提高人文修养的责任意识:
新健康观对护士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和了解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及道德知识,更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去服务好患者。学习并应用这些知识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塑造护士健全的道德人格:
道德健康是新健康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关注并维护患者的道德健康,要求护士自身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并有健全的道德人格,能明辨善恶,知晓荣辱,用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患者。
案例1-1

“无言”的护士

某骨折患者,手术顺利结束后被送回病房。护士按医嘱为其补液,数分钟后,患者全身瘙痒、发热;当班护士闻讯立即带体温计赶到,发现患者口唇发绀,意识到可能是输液导致的病情变化,护士遂停止输液,令同班护士通知当班医师。之后护士立即回到患者身边,与赶来的医师一起投入抢救工作,给患者吸氧、进行心电图监护并换输其他药液。最终,患者病情好转。由于忙于抢救且该护士性格内向,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家属多次的催问未加理会,甚至连医师的抢救行为也未告知患者家属。1周后,患者因其他并发症病情恶化,其家属以护士未通知医师以致患者病情恶化为由,要求护士承担责任。
思考:护士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你认为新健康观下的护士应怎么做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四)生态环境与医护伦理道德
1.生态环境对医护活动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生态环境为现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正是依赖这些生态资源才有了现代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而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生态环境问题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生态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疾病,如城市病、职业病、地方病及其他由环境恶化诱发的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逐步成为医护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不当的医护活动又会加剧环境恶化,造成医源性的生态污染。因而,医护行为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成为医护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
2.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的护理道德建设
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当代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加强护理道德建设,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引导护士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护理活动依赖于护理环境,又会反作用于护理环境。护士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
(2)帮助护士学会科学处理护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同时,要注意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如在放射性检查时要注意做好防辐射处理并妥善处理医疗垃圾等。
(3)做好宣教工作:
环境病已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因而要求做好环境教育,以提高患者的环保意识,使其学会在各自的职业活动或其他环境中保护自己。

(崔香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