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 全科医生临床操作技能训练
- 于晓松 王晨
- 5316字
- 2020-08-28 13:59:53
第二节 一般检查
一、一般状态检查
一般状态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发育与体型、营养状况、体位、步态、面容和表情等。这些信息可以大致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以及急、慢性特征。
(一)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但紧急的意识改变更是重要的生命体征。
1.体温
体温的测量部位有三个: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最长使用的是腋温(近年来还有使用耳温测量的方法),并以摄氏度记录。
(1)腋窝温测量方法:
将体温计细头端(水银端)置于患者腋窝深处夹紧,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36.0~37.0℃。
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卫生,多数人都可以接受。注意检查时擦干腋窝。不能用于意识不清患者。
(2)口腔温测量方法:
将消毒后的体温计置于患者舌下,令患者紧闭口唇,测量5分钟读数。口腔温的正常值为36.3~37.2℃。
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缺点是消毒不全面可造成疾病的传播,此外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3)直肠温测量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将体温计头端涂以润滑剂后,徐徐插入肛门内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为止,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肛测法一般较口测法读数高0.3~0.5℃。
该法测值稳定,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生理情况下,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当体温高于相应测量方法的正常高值或日体温波动超过1℃时,视为体温异常。
2.呼吸
通过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记录其呼吸的节律性和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应为12~20次/分。
3.脉搏
通过触摸患者的桡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的搏动,观察并记录患者脉搏的节律及频率。成人正常脉搏应当节律规整,频率为60~100次/分。
4.血压
反映身体内血液容量、血管紧张度和心脏收缩情况的综合指标,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血压的测量方法如下:
(1)采用水银柱式、仪表式或电动袖带式血压计测量。
(2)患者半小时内禁烟、禁饮咖啡、排空膀胱,运动后的患者应当休息15分钟以上。
(3)将气袖缠于上臂,使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气袖之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
(4)检查者触及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体件置于搏动上准备听诊。然后,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声消失,再升高30mmHg左右,缓慢放气,双眼随汞柱下降,平视汞柱液平面,根据听诊结果读出血压值。
(5)首先听到响亮拍击声时指示的数值为收缩压,音调突然变得沉闷时的血压值为舒张压。连续测量三次,分别取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记为患者此次的血压值。成人正常血压为:90~120/60~80mmHg。
卧立位血压:
首先测定卧位基础血压和心率,然后立即站立时测血压和心率,此后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5分钟测量最后一次,总共测量7次。意义:卧位血压与站立后任何一次血压对比下降≥30mmHg者,即为直立性低血压。
5.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反映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反应敏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准确、表达能力良好,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意识改变,称为意识障碍。患者可出现兴奋不安、思维紊乱、语言表达能力减退或失常、情感活动异常、无意识动作增加等。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以及昏迷。
6.意识状态客观评价
正常人在思维、定向力和运动控制方面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当脑部病变时,将出现各种意识状态的改变。检查和记录意识状态的方法很多,使用较广泛和能够量化的检查方法是Glasgow评分法,即通过语言、眼部运动和肢体运动的自主性来确定患者的意识情况(表3-2-1)。
表3-2-1 Glasgow评分法
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二)发育与体型
1.发育
通过对患者年龄、智力和体格成长状态(包括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进行综合评价。
发育正常:
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成人发育正常的指标包括:①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正常人各年龄组的身高与体重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2.体型
体型是身体各部位发育的外观表现,分为三种类型。
(1)瘦长型(无力型):
身体高而瘦、颈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
(2)匀称型(正力型):
表现为身体各个部分结构匀称适中,腹上角90°左右,见于多数正常成人。
(3)矮胖型(超力型):
体格粗壮、颈粗短、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90°。
(三)营养状态
营养状态的正常与否通常采用肥胖或消瘦进行描述。临床上常用“营养良好”、“营养中等”和“营养不良”三个等级进行描述。
1.营养良好
黏膜红润,皮肤有光泽、弹性良好,皮下脂肪丰满而有弹性,肌肉结实,指甲、毛发润泽,肋间隙及锁骨上窝深浅适中,肩胛部和股部肌肉丰满。
2.营养中等
身体状况介于两者之间。
3.营养不良
皮肤黏膜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菲薄,肌肉松弛无力,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肋间隙、锁骨上窝凹陷,肩胛骨和髂骨嶙峋突出。
(四)体位
体位是指患者身体所处的状态。体位的改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常见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自主体位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2.被动体位
患者无法自己主动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需依靠帮助变换体位。见于体力严重下降、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
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包括: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坐位、强迫蹲位、强迫停立位、辗转体位和角弓反张位等(图3-2-1)。
图3-2-1 角弓反张位
(五)步态
步态指走动时所表现的姿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萎缩,健康人的步态也会发生改变。某些疾病可导致患者步态发生特征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是我们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1.蹒跚步态
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步。
2.醉酒步态
行走时躯干重心不稳,步态紊乱不准确如醉酒状。
3.共济失调步态
起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且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则不能保持平衡。
4.慌张步态
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图3-2-2)。
图3-2-2 慌张步态
5.跨阈步态
由于踝部肌腱、肌肉弛缓,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抬高下肢才能起步(图3-2-3)。
图3-2-3 跨阈步态
6.剪刀步态
由于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尤以伸肌和内收肌张力增高明显,移步时下肢内收过度,两腿交叉呈剪刀状(图3-2-4)。
图3-2-4 剪刀步态
7.间歇性跛行
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进。
(六)面容与表情
面容是指面部呈现的状态。临床上常见的典型面容改变有以下几种: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2-1。
(七)表情
表情是在面部或姿态上思想感情的表现。健康人表情自然,神态安怡。患病后因病痛困扰,常出现痛苦、忧虑或疲惫的面容与表情。某些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尚可出现特征性的面容与表情,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二、皮肤和黏膜
皮肤的改变是医师最容易直观发现的异常,很多疾病在皮肤表现出异常,如贫血、黄疸、各种皮疹性疾病等。此外,组织的水肿、坏疽也会有相应的表现。皮肤黏膜检查需要全面、细致,特别是衣物覆盖的部分,必要时要在保证患者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的情况下进行暴露检查。皮肤黏膜的具体检查内容如下:
(一)颜色
皮肤和黏膜的颜色色素以及血液的颜色直接相关,因此局部表现出来的颜色与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的充盈度及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色素量的多少有关。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2-2。
(二)皮肤湿度
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出汗增多是生理的调节功能。但在急性疾病的病理情况下出现大汗,特别是湿冷的汗常常意味着患者休克或虚脱。
(三)皮疹
皮疹多为全身性疾病的表现之一,是临床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皮疹的种类很多,常见于传染病、皮肤病、药物及其他物质所致的过敏反应等。其出现的规律和形态有一定的特异性,发现皮疹时应仔细观察和记录其出现与消失的时间、发展顺序、分布部位、形态大小、颜色及压之是否褪色、平坦或隆起、有无瘙痒及脱屑等。临床上常见的皮疹有以下几种。详见数字部分知识拓展3-2-3。
(四)脱屑
皮肤脱屑常见于正常皮肤表层角化和更新。病理状态下可见大量皮肤脱屑,如麻疹的米糠样脱屑或猩红热的片状脱屑等。
(五)皮下出血
依据直径大小及伴随情况,皮下出血被分为以下几种(表3-2-2):
表3-2-2 皮下出血分类
较小的皮下出血要与“皮疹”相鉴别。皮疹受压时一般可褪色或消失,瘀点受压后不褪色。皮下出血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某些血管损害性疾病以及毒物或药物中毒等。
(六)蜘蛛痣与肝掌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图3-2-5)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其大小不等。检査时用棉签或火柴杆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立即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一般认为蜘蛛痣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图3-2-5 蜘蛛痣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图3-2-6)。
图3-2-6 肝掌
(七)水肿
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检查组织水肿时,要用手指按压,并观察按压部位的组织下陷程度以及松手之后组织的回弹情况。水肿最容易出现的是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或身体的低位,如站立时的下肢(胫前)或平卧位的腰骶部。对于眼部的水肿可以通过视诊发现,而对于身体部位的水肿需要按压来检查。正常组织按压后下陷幅度较小,终止按压后可以立即回弹。水肿部位按压时,会将局部的水分驱散,松手后要随着水分的回流组织才会回弹,因此恢复时间较长。水分聚集的凹陷性水肿,局部受压后可出现凹陷;而含蛋白较高的黏液性水肿及象皮肿(丝虫病),尽管组织肿胀明显,但由于组织中渗出物质的密度较高,受压后并无明显组织凹陷。临床上根据水肿的轻重,把水肿分为轻、中、重三度(表3-2-3)。
表3-2-3 水肿分级
(八)皮下结节
有些疾病出现皮下结节,如痛风、某些寄生虫疾病等。检查皮下结节时可以通过视诊或触诊进行。较大的结节可以通过视诊发现,而较小的结节则必须通过触诊方能査及。检查皮下结节时要注意其部位、大小、硬度、活动性及有无压痛。风湿病的风湿结节常位于长骨骺端关节附近,圆形、硬质,无压痛;结节沿末梢动脉分布,多为结节性多动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指尖、足趾、大小鱼际肌腱部位出现粉红色有压痛Osler小结等。
(九)毛发
毛发的多少及分布变化常常反映内分泌疾病的情况,如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激素者,女性患者除一般体毛增多外,尚可生长胡须。病理性毛发脱落常见于头部皮肤疾病、神经营养障碍、某些发热性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理化及药物因素性脱发等。
三、淋巴结
淋巴结在全身分布,浅表淋巴结可以在体表触摸到,是检查的对象,而深部淋巴结无法用手触摸到。正常淋巴结较小,为0.2~0.5cm,不易触及。当出现炎症或增生型病变的时候,淋巴结出现增大,质地变硬。炎症性淋巴结肿大常常伴有压痛,而肿瘤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且常常没有压痛。经常检查的体表淋巴结分布见图3-2-7~图3-2-9。
图3-2-7 颈部淋巴结
图3-2-8 腋窝淋巴结群
图3-2-9 腹股沟淋巴结
(一)头颈部淋巴结
1.耳前淋巴结
位于耳屏前方。
2.耳后淋巴结
位于耳后乳突表面、胸锁乳突肌止点处,亦称为乳突淋巴结。
3.枕淋巴结
位于枕部皮下,斜方肌起点与胸锁乳突肌止点之间颈前淋巴结。
4.颌下淋巴结
位于颌下腺附近,在下颌角与颏部之中间部位。
5.颏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三角内,下颌舌骨肌表面,两侧下颌骨前端中点后方。
6.颈前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下颌角处。
7.颈后淋巴结
位于斜方肌前缘。
8.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锁骨与胸锁乳突肌所形成的夹角处。
(二)上肢淋巴结
1.腋窝淋巴结
是上肢最大的淋巴结组群,可分为5群:外侧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外侧壁、胸肌淋巴结群位于胸大肌下缘深部、肩胛下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后皱襞深部、中央淋巴结群位于腋窝内侧壁近肋骨及前锯肌处、腋尖淋巴结群位于腋窝顶部。
2.滑车上淋巴结
位于上臂内侧,内上髁上方3~4cm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的肌间沟内。
(三)下肢淋巴结
1.腹股沟淋巴结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三角内,它又分为上、下两群。上群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与韧带平行排列,故又称为腹股沟韧带横组或水平组、下群位于大隐静脉上端,沿静脉走向排列,故又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纵组或垂直组。
2.腘窝淋巴结
位于小隐静脉和腘静脉的汇合处。
(四)淋巴结检查的方法
淋巴结检查采用视诊和触诊,检查顺序自上而下,由前及后。首先观看相应淋巴结区域有无皮肤隆起、破溃、颜色改变等迹象,触诊是检査淋巴结的主要方法。
检査者将食指、中指、环指并拢,指腹平放于检查部位轻轻滑动触诊,在锁骨下、腹股沟等较深区域,可以适当用力,以便可以检查到深部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检查时,检查者站在被检査者前面或背后,手指紧贴检査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让被检査者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稍向前屈;腋窝淋巴结检查时,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以左手检查右侧,触诊时由浅及深至腋窝各部;滑车上淋巴结检查时,检查者用手扶托患者前臂,由浅及深进行触摸(图3-2-10)。
图3-2-10 滑车上淋巴结触诊示意图
当发现肿大的淋巴结时,应记录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以及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