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对传染病做出早期正确的诊断,不仅有利于及时有效治疗使患者康复,而且有利于及早采取隔离消毒措施,防止传染病扩散,杜绝传染病流行。

一、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发病地区和季节、既往传染病史、家族史、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输血史、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等,结合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有助于临床诊断。

二、临床资料

应全面仔细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并加以综合分析,依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皮疹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及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同时应注意与其他有关疾病做好鉴别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常规检查

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常规检验和生化检查。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但伤寒减少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布鲁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虫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蠕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细菌性痢疾、肠阿米巴病大便为黏液脓血便或果酱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黏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黏液,蠕虫病患者大便可检出虫卵。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常规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酸碱度检查,有利于诊断和了解病情。

(二)病原学检查

1.直接检查

通过显微镜可直接查到脑膜炎奈瑟菌、螺旋体、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及包囊、血吸虫卵、微丝蚴等,或肉眼直接发现标本中的原虫虫体等。

2.病原体分离

对不同传染病取血液、尿、粪、脑脊液、痰、骨髓、鼻咽分泌物、渗出液和活检组织等进行培养与分离鉴定。培养时根据病原体选择不同的组织与培养基或进行动物接种。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病程阶段、有无应用过抗微生物药物及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3.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生物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用斑点杂交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特异性病原体的核酸或毒素。最为常用的核酸体外扩增法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敏感性极高,用于检测标本中病原体相应核酸的存在。PCR又分为普通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及原位PCR(insitu PCR,IS-PCR)。RT-PCR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RNA,IS-PCR可用于组织中原位检出低拷贝的DNA,原位反转录PCR(IS-RT-PCR)可用于检测组织中的RNA。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作DNA芯片、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分析方法,在一次试验中能够平行检测和分析成千上万个基因,快速准确鉴定未知样品的序列,特别适合传染病快速诊断与控制的需要。

(三)免疫学检查

是目前最常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特异性检测技术。

1.血清学检查

用于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的方法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放射免疫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技术、免疫荧光检查、免疫电镜检查、流式细胞检测等。特异性抗原检测亦为病原体存在的直接依据;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用作早期和近期感染的诊断,测定IgG抗体需检查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超过病初滴度4倍及以上时才有诊断意义,一般用于做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2.免疫功能检测

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检测有助于了解体液免疫功能。皮肤试验、E玫瑰花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及T细胞亚群检测有助于了解细胞免疫功能。

(四)其他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对某些传染病确诊有重要意义。内镜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对多种传染病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