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儿科学
- 申昆玲 黄国英
- 8030字
- 2020-08-28 13:36:56
第八节 肥 胖 病
肥胖病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导致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从数量上说,脂肪含量超过标准15%即为肥胖。这个数值若以体重计算约为超过标准体重20%时的全身脂肪含量(即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
在过去二十年里,全球的儿童肥胖检出率不断升高,中国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WHO的报告,2011年全球有4000多万名5岁以下儿童超重。儿童肥胖已日益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并可造成成年后的一系列疾患。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肥胖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了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形成过程。儿童肥胖病中,95%是单纯性肥胖,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少部分为继发性肥胖,主要由神经、内分泌、药物因素引起。作为慢性疾病,对肥胖病的诊断需要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并强调饮食、运动、行为矫正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而对于肥胖高风险人群的定期生长监测,重点年龄段的预防对于降低肥胖发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肥胖病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包括出生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家族史。
2.准确的体格生长指标测量,选择合适的生长指标参考依据是判断儿童肥胖的关键。
3.全面的体格检查,结合病史,一般可鉴别单纯性还是继发性肥胖。
4.测量血压,进行血糖、血脂、糖耐量试验、肝肾功能、腹部B超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肥胖并发症的判断。
5.儿童肥胖病治疗的原则应以不妨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基准,采用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行为矫正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式。
6.作为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病的管理需要患儿、家庭、医生的共同参与,强调家庭教育及长期随访。
临床关键点
(1)首先对儿童有准确的体格测量结果,有条件者进行体脂含量分析,以确认身高别体重或BMI值或体脂百分比达到肥胖诊断标准。
(2)儿童肥胖病治疗要保证其生长发育,在成人可使用的手术、药物,在儿童期不宜使用。
(3)儿童肥胖可继发多种并发症,应关注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肥胖程度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病例
6岁的男童,主因“体重增长迅速6年”来门诊就诊。初步的病史采集如下:
患儿自出生后体重增长一直较同龄儿迅速。患儿一直食量较大,少有饱感,对食物感兴趣,见到食物即进食,每天餐次在6次以上,每次进食迅速,正餐进食时间每次5~10分钟,偏爱油炸食品及各类甜食。平时按年龄进行定期体检,体格评价身长(高)多在中+或中上,体重一直在上升,体型一直提示超重或肥胖。去年开始家长对其饮食进行控制,主要是减少米饭、面条等主食供给量,其他供给食物的品种及量不限,效果不明显,一年间体重增长5.4kg。平日患儿不爱活动,喜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5~20分钟。睡眠状况良好。
患儿为G1P1,孕39周剖宫产分娩,出生体重4.3kg,母亲孕期身体健康,生后混合喂养,3个月龄断离母乳,4个月龄始添加辅食。生后定期体检,各年龄段智能发育一直在正常范围。否认特殊疾病及特殊用药史。家族史:患儿父亲及祖母体型肥胖,父亲有高血压病史,祖母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
初步病史采集后,因患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快速增长,按肥胖病思路分析,临床随之需考虑以下相关问题。
【问题1】
该患儿的体重增长速度是否正常?如何判断儿童体型、诊断肥胖?
思路:
2~10岁儿童的体重平均增长为每年2kg,显然该患儿近一年的体重增长过快,超出正常范围。对机体脂肪含量的测定可作为体脂判断、肥胖诊断的“金标准”,双能X线(DEXA)、计算机体层断层扫描(CT)、生物电阻抗方法(BIA)可用于测量机体内的脂肪含量及分布,但价格昂贵、操作烦琐且涉及放射线等问题,不适合在儿童青少年中常规开展。因此在临床通常通过一些生长指标来判断儿童体型、诊断肥胖病,最常采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和身高(长)别体重。
知识点
肥胖体型判断指标
(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BMI= 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目前认为此方法是诊断和筛查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适宜方法。推荐个体BMI值≥同年龄、同性别BMI第85百分位数(P85)为超重,≥同年龄、同性别BMI第95百分位数(P95)为肥胖。很多学者主张制定国际统一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诊断标准,目前较受公认的儿童肥胖诊断标准包括美国NCHS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的IOTF标准,2006年WHO公布的0~19岁儿童BMI参考标准亦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G)根据2000年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调研数据制定了中国学龄儿童BMI 第85和第95百分位数的标准以筛查儿童超重与肥胖。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诊断标准
(2)身高别体重(weight-for-height,WFH):多用于 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筛查与诊断,有两种表示方法。
1)比率:比率=[(观察值-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以超过理想体重10%、20%作为判断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切点,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考人群均值的10%~19%为超重;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考人群均值的20%为肥胖。其中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2)Z值(Z-Score):Z值 =(观察值 -参考人群的平均值)/参考人群的标准值,以 Z值≥2作为儿童肥胖的诊断切点,即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考人群均值的2个标准差时判定为肥胖。
【问题 2】
儿童肥胖病的发生危险因素有哪些?询问病史应围绕哪些方面进行?
思路1:
儿童肥胖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否出现肥胖还决定于个体对环境作用的易感性。
(1)遗传因素:
儿童肥胖的发生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其作用约占40%~70%。从基因水平看,目前已发现600多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位点,肥胖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是多种基因作用相加的结果。
(2)环境因素:
宫内及生后的环境、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都是影响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生后人工喂养、喂养不当、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暴饮暴食、进食过快、体力活动及户外活动减少、久坐的生活方式等都是导致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3)疾病、药物因素:
甲状腺激素缺乏、皮质醇分泌增多、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疾病和用药因素也可导致肥胖。
因此,询问病史应围绕以下方面进行:①出生史:胎龄、宫内发育状况、出生体重、母亲孕期疾病(尤其是糖尿病史);②喂养史:生后喂养方式、辅食添加、饮食行为、食物偏好、进餐安排、每顿进餐时间等,了解患儿的饮食习惯;③个人生活史:主要的活动和运动方式、户外活动时间、每天静坐时间等,了解患儿体力活动水平,是否存在能量消耗过少的情况;睡眠时间、有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日间瞌睡等睡眠障碍;④家族史:家族中是否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患者与患儿是什么关系,以了解遗传背景;⑤疾病、用药史:生后患儿是否有过疾病或长期用药史,尤其是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素缺乏等可能导致能量消耗减少或脑损伤、皮质醇分泌增多、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等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的状况。
思路2:
注意询问患儿体重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还是有短时期内的突然变化,患儿一直以来的生长发育状况如何,对于青春期的儿童还应询问其性发育情况,这对于肥胖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问题3】
儿童肥胖病在体格检查中应关注哪些重点?
思路:
准确的体格测量是肥胖诊断的前提,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计算BMI、腰围、臀围等。在查体时还应注意患儿的体脂分布是否匀称,皮肤上是否有过多色素沉着、增厚或皱纹,骨骼是否有畸形,是否有特殊的代谢性疾病的外观或面容,这对于肥胖并发症的判断、考虑肥胖病是否由继发性因素导致有重要意义。
查 体 记 录
体重43.1kg、评价为上,身高122.7cm、评价为中上,身高别体重≥同性别同身高男童平均体重的50%,BMI值为26.02kg/m2,腰围 67.8cm,臀围 78.3cm,血压 90/60mmHg,精神反应佳,皮肤无色素沉着,无皮疹、无结节,皮下脂肪厚,尤以腹部脂肪丰满最为突出。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脊柱未及畸形。
【问题4】
查体时哪些特征有指向性?可引导临床考虑儿童继发性肥胖?
思路:
虽然儿童肥胖病以单纯性为主,但对单纯肥胖症进行诊断,需要排除某些内分泌、代谢、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或因使用药物所诱发的肥胖。在体格检查时,某些特殊外观、面容可能提示继发性肥胖,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往往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
知识点
常见引起继发性肥胖的疾病
(1)肥胖 -生殖无能 -肌张力低下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位于15q12的SNRPN基因缺陷有关。患儿身材矮小,智能低下,肌张力低,手脚小;婴儿期喂养困难,幼儿期开始贪食、出现肥胖;面部特征为杏仁样眼、鱼样嘴、鞍状鼻、内眦赘皮,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具有糖尿病倾向。
(2)多指(趾)畸形-生殖机能减退-肥胖-色素性视网膜炎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肥胖,身材矮小,智力低下,色素性视网膜炎,多指(趾),性发育不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
(3)肥胖-视网膜变性-糖尿病综合征(Alstrom syndrome,A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呈中心性肥胖,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神经性耳聋,糖尿病,智能正常。
(4)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Frohlich syndrome):继发于下丘脑及垂体病变,如肿瘤、外伤、炎症等,肥胖多发生在10岁以后。呈向心性肥胖,体脂主要分布于颈、颏下、乳房、会阴、臀部及下肢,手指、足趾纤细,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延迟或不出现。
(5)皮质醇增多症:由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腺瘤等引起,以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面容、皮肤紫纹、生长停滞等为特征。
【问题5】
如何通过病史、查体对该患儿病情进行分析及初步判断?
思路:
本例患儿出生后的体格生长监测一直提示体型超重与肥胖,本次体格测量结果显示身高别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身高别体重评价体重的50%,符合肥胖病的诊断,进一步分度,应属重度肥胖。病史中可见患儿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活动偏好均为肥胖好发的高危环境因素,而父亲、祖母的肥胖亦给该患儿提供了肥胖发生的遗传背景,考虑肥胖为单纯性肥胖。此外患儿的身高在同性别同龄儿童中属中上,体重的增长无突变情况,智能发育状况一直良好,无视听障碍、无特殊面容,无特殊疾病或长期用药史,可初步排除遗传、内分泌代谢、药物等导致的继发性肥胖。
【问题6】
患儿单纯性肥胖的诊断可明确,是否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思路:
关于肥胖儿童应采用的实验室检查并无统一的标准,肥胖病的危害在于其可导致儿童内分泌、代谢等功能的变化,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因此针对肥胖儿童的辅助检查主要是排除并发症,以及了解患儿的内分泌、代谢状态。该患儿为重度肥胖,且呈向心性肥胖,发生肥胖并发症的危险系数更高,因此需对其肝功能、腹部B超、血糖、血脂等进行进一步检查。
知识点
向心性肥胖
向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能反映内脏脂肪的堆积,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判断向心性肥胖的精确方法是应用影像学技术(MRI或CT)测定腹内脂肪的含量,这在临床难以推广应用。目前认为腰围是衡量向心性肥胖较好的指标,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第90百分位(P90)考虑为向心性肥胖。也有专家认为腰臀比、腰围身高比等指标与向心性肥胖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价向心性肥胖,但还缺乏更多地临床数据及明确的切点值。
实验室检查
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
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均在正常范围。
肝功能:正常。
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
肾功能:正常。
内分泌功能(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等):正常。
【问题7】
如何判读本患儿的辅助检查?
思路1:
上述实验室检查对患儿的代谢、内分泌、肝功能进行了测定,对肥胖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进行了初步排除,可以判定该患儿目前诊断单纯性肥胖,尚未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思路2:
目前患儿的内分泌、代谢状态在正常范围,亦未发现心血管、消化系统、骨骼等方面的并发症,暂无需转诊至其他专科进行诊治。
知识点
儿童肥胖的常见并发症
(1)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常伴有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代谢综合征;血尿酸水平增高。
(2)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动脉粥样硬化。
(3)消化系统并发症: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多见,可引起肝功能异常,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此外,肥胖还是儿童青少年胆石症的最常见原因。
(4)呼吸系统并发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可表现出呼吸暂停、打鼾、日间嗜睡、张口呼吸、遗尿等症状。
(5)骨骼系统并发症:胫骨内翻病(Blount病)以进行性腿部弯曲及胫骨扭转为特征,是由于异常的下肢过度负重造成胫骨近端内侧生长板生长受抑所致。肥胖也是股骨头骨骺滑脱(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SCFE)发生的危险因素,表现为伴有臀部疼痛的跛行和到达膝盖的牵涉痛。
(6)皮肤并发症: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AN)在儿童肥胖中常见,表现为皮肤过度角化、增厚、色素过度沉着甚至呈疣状突起,该病与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7)多囊卵巢综合征(POCS):表现为月经不规律、不孕、多毛及痤疮。
【问题8】
如何对该患儿进行治疗?
思路:
儿童不断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肥胖的任何治疗方法都不应影响正常的生理过程。针对该患儿的病史特点、肥胖程度,应开始饮食控制、运动干预、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治疗方案,以家庭为基础,肥胖儿童、家长、医务人员共同实施,并鼓励学校老师的参与。
(1)饮食控制:
患儿为重度肥胖,对进食应予以适当限制,可设定总热能在800-1200kcal(3349.44~5024.16kJ),选择高蛋白、低脂、低热量饮食,具体食谱根据其口味、习惯来制定。根据患儿的日常活动情况采用一日六餐(早餐、午餐、晚餐、上午、下午和晚间小吃)或一日五餐制(早餐、午餐、晚餐、上午、下午小吃)。在饮食控制期间,额外予以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2)运动处方:
针对患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带有趣味性的健身项目,如踢球、体操、跑步、跳跃、滑冰、游泳、跳绳、骑车等,有氧运动为主,距离比速度更重要。鼓励父母陪伴,使患儿乐于坚持,运动前要有准备活动、结束时应有恢复活动,避免运动损伤,一般每周训练3~5次,每次1~2小时。基于患儿重度肥胖,鼓励多选择非承重性运动,如骑车、游泳等,以避免下肢负重过久。
(3)行为矫正:
以改变患儿一切与肥胖产生有关的不良生活习惯为目的,通过各种方法逐渐使患儿学会如何选择健康食物、合理安排进食、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参与日常家务活动、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形成运动的习惯。
知识点
儿童肥胖病治疗原则
儿童肥胖的治疗是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贯彻始终的治疗;不强调“减肥”或“减重”的观念,而以“控制增重”作为指导思想。在儿童期肥胖控制中禁止使用以下手段:①饥饿/半饥饿或变相饥饿疗法;②短期(短于3个月)快速减重,反复多次的减重/增重反跳循环;③服用“减肥”产品;④手术、物理治疗等手段去除脂肪。
(1)饮食控制原则:对于年龄很小(<2岁),或刚刚发生的轻中度肥胖者可按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进行治疗。内容包括:多食含纤维素的或非精细加工的食物;少食或不食高热量、高脂、体积小的食物、油炸食物、软饮料、西式快餐、甜食、奶油制品等;食物切小块、进食速度减慢、小口进食;吃饭时间不要过长,吃饭时可用适当方式分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鼓励孩子独立选择食物。对于中重度肥胖对其摄食量应予适当限制。一般建议在体重控制期5岁以下肥胖儿的每日热量摄入为600~800kcal(2512.08~3349.44kJ),5岁以上则为 800~1200kcal(3349.44~5024.16kJ),青春期为 1500~2000kcal(6280.2~8374.6kJ)。在体重减到合适体重后按维持期的热量进行供应。
(2)运动干预原则:运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安全、可接受、个体化的原则。运动处方制定的内容可包括运动强度(推荐中等强度的运动,一般为最大氧消耗的50%,即达最大心率的50%~70%)、运动频率(一般每周训练3~5次,每次1~2小时,以每1小时平均消耗热能1465J为宜)、运动方式(对肥胖儿的运动治疗提倡有氧运动)、运动期限(以3个月为一个阶段,1年为一个周期)。对运动干预的效果可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判定:①生长发育未受损伤;②体重下降,体脂、含脂量降低;③有氧能力提高;④停止训练半年后各项参数无明显反跳。
(3)行为矫正原则: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儿一切与肥胖产生有关的不良生活习惯,由于不良行为由来已久且易反复,因此行为矫正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需要家长、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一般整个行为治疗过程包括:通过个别访谈、家庭访问(或家长会)、学校(教师、同学)访问等对肥胖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危险因素;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包括基线行为、目标行为、中介行为),制定奖惩规则、正/负诱导方法,选定相关参数/指标,逐渐培养肥胖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问题9】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治疗中强调家庭-学校-医务人员的三方配合,医务人员在其中的作用如何体现?如何对肥胖儿童进行有效管理?
思路1:
肥胖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在门诊管理中强调定期随访、个体方案的随时调整,建议医务人员监督下的治疗疗程至少为一年,在开始随访时可以1~2周一次,以便得到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身心状态变化的及时信息,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增加家庭教育的机会,改变家长不恰当的观念,鼓励、支持家长与患儿的正性行为,增强家长、患儿的治疗信心,使家长、患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方案的执行。待患儿的饮食、运动行为及生活方式较为稳定后,逐渐延长随访期限,2~3个月随访一次,观察治疗效果。对于已经开始集体生活的儿童,幼儿园、学校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对幼儿园、学校老师和保健医生的肥胖知识普及与宣教,鼓励相关人员参与肥胖儿童在校的管理,监督并协助矫正肥胖儿童的行为,也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思路2:
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对高风险(遗传背景、不良生活习惯)的儿童进行定期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较有效地避免这些儿童肥胖的发生,降低肥胖发生率。
知识点
儿童肥胖的预防措施
对于儿童单纯性肥胖而言,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及青春发育期是好发的三个年龄阶段,针对不同时期肥胖症的预防可采取不同措施。
(1)人群一级预防:通过各种方式在人群中开展普遍的社会动员与教育,使人们对儿童肥胖有正确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从而降低人群中肥胖症的危险因素,控制肥胖症的发生。在儿童保健中提高对肥胖易感人群的识别能力,及时给予医疗监督。
(2)婴幼儿期预防:强调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过度喂养,对超重及肥胖婴幼儿鼓励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食物的摄入,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家长不把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幼儿行为的手段。
(3)学龄前期预防: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进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养成参加各种体力活动和劳动的习惯。比如,可以走路的场合不要坐车,上下楼要自己爬楼,不要坐电梯。养成每天都有一定户外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上述习惯的养成对一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防治成人期静坐式生活方式都有重大影响。
(4)青春期及青春早期预防:这是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一个危险时期。特别对女孩,除了体脂增多,心理上的压力,担忧,冲突也增多。追求苗条体型,使不少女孩引发对减肥的错误认识,片面追求节食,禁食,盲目服用减肥产品。因此这一时期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对儿童营养知识和膳食安排的指导,运动处方训练的指导,正确认识肥胖等。
思路3:
肥胖对儿童的身心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肥胖的预防与治疗任重道远,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定期生长监测是及时发现肥胖儿童的重要手段,基层医务人员应在社区中开展各年龄段儿童的生长监测工作,并向家长进行有效的宣教,及时发现超重及体重增长失衡的儿童,对这些高危儿童尽早开展干预工作,防患于未然。
(郭锡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