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区精神卫生的基本观点、任务与意义

一、社区精神卫生的基本观点
(一)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为社区精神卫生组织管理的原则
领导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是政府承担的法定职责,通过实行区域精神卫生规划,调整卫生资源,健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保障社区精神卫生工作等,促进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因素如环境污染、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和文化差异等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身健康。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卫生部门是无法做到的,需要各个不同部门的合作。实践证明,打破部门界限,社区内卫生、民政、教育、环卫、体育、残联、文化、公安和司法等部门,通过增进了解、建立有效合作程序、明确各自职责和避免重复,才能高效率地解决社区中的各类健康问题,尤其是社区精神卫生问题。卫生部门在社区多部门合作中需承担组织和管理功能,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站点的设置标准、技术规范和人员配备等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二)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促进社区内整体人群的心身健康为准则,包括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纠正不良行为和病态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生产、职业、文化、住宅卫生环境等,皆是以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利益为出发点。家庭是组成社区的最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内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和经济关系,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因此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必须充分重视对社区家庭成员心身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以社区精神卫生需求为服务导向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各社区特定的精神卫生需求为服务导向,强调其服务的针对性和可及性。一方面,针对每个社区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条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应从社区本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确定社区人群所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哪些是他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即做出正确的“社区诊断”。随后通过制订适合社区自身特点的社区精神卫生项目来解决问题,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加强监测和评估,这样就符合社区本身的需求,体现其针对性。另一方面,可及性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设立方便社区人群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站和精神科家庭病床等,灵活运用门诊、出诊、会诊、转诊、访视和住院等手段,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和价廉的防治康复服务,才能与社区人群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而得到其认同。
(四)以促进社区人群心身健康为服务目标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促进社区人群的心身健康为服务目标,不仅要防治康复社区中已经身患精神障碍的人群,更重要的是必须将工作重点从精神障碍的治疗康复,扩展到预防控制导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上来,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提高其承受各种应激和适应社会能力,防止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的发生。
(五)以动员社区人人参与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重要内涵是鼓励和支持社区中的每一个人确定其自身的心理卫生需求,帮助其防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动员社区中人人参与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人人参与不仅是动员社区中每一个人明确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心身健康问题,主动去营造促进其心身健康的环境,而且应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识别社区精神卫生问题、制订和评估社区精神卫生规划等决策中来。人人参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既能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提高服务水平,又能激发个体对促进和改善社区心身健康的责任感,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
(六)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坚持防治结合为社区精神卫生的基本原则
在社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重在对全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从维护健康,加强疾病预防的角度开展工作,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及有针对性的周期性的精神疾病筛检工作。对疾病人群,从全病程管理的角度,加强疾病监测,疾病医疗,功能康复训练,预防疾病复发等项工作。在社区防治工作中积极引入中西医新型适宜技术,不断将心理健康管理和精神疾病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成果转化到社区精神精神卫生服务中。
二、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基本任务
(一)精神疾病检测
在社区进行精神疾病监测和现况调查,即精神疾病状况社区诊断的基础性研究,是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开展之第一步,它提供有关精神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和分布等的最基本数据,并决定了社区各阶段精神卫生决策的制定和工作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社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以下基本信息:①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人群和地区中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和就诊率、误诊率、监护率、治疗率及伤残率等构成比;②精神障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生存质量、自伤自杀和肇事肇祸等;③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需求,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④探讨导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为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提供信息;⑤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包括失能调整生命年和疾病经济负担等;⑥评价一定时期已经开展的某项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项目的防治效果;⑦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动态监测精神障碍随时间、地点和人群变化的流行特征。
(二)精神疾病的分级预防
由于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正在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暂时没有定论,所以目前在社区开展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的条件尚未成熟,目前在社区主要是识别和干预已知的导致精神障碍的各种危险因素,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预防工作。精神障碍的二级预防,即对精神病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利于早日控制其病情进展和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简称为“三早预防”。精神病学家正在社区中研究探讨各类精神障碍的二级预防的方法和措施。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包括积极主动地诊治康复已经患病的精神障碍人群、进行精神障碍危机干预、预防精神障碍复发、防治精神残疾的发生和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并早日回归社会,是当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三)精神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
在社区人群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个别或集体交谈、科普书籍、版画、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载体,在社区人群中普及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精神障碍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防治方法和康复经历等精神心理卫生相关知识。通过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倡导人们采用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质,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促进个体心理-生理-社会功能以及群体健康-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使社区人群正确地对待精神障碍和精神病患者,做到对精神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复发及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以利于争取良好的预后。
(四)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的防治
人的心理与其躯体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1986年WHO主持的国际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指出:要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致病防病作用。一般来说,心理生理障碍与心身疾病是指以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为重要原因而导致的各种生理障碍和躯体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如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消化性溃疡病、肿瘤、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其防治康复需通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积极参与,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精神卫生康复服务
精神卫生康复服务是组织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康复。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①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训练患者个人的衣食住行及个人基本卫生等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行料理基本生活事务;②家庭职能:包括训练患者个人作为家庭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如作为丈夫、妻子、子女、父母的基本角色要求,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问题;③工作和社会职能:包括患者既往工作能力的恢复以及人际交往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应付应激事件的技能等社会功能的最大程度的恢复;④疾病及药物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患者对自身疾病症状的认识,基本的精神疾病知识和精神药物知识,学会识别自身症状和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学会寻求医生、家属及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治疗依从性。目前得到世界公认、康复效能好且十分受欢迎的技能训练是《社会独立生活技能训练》,它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程式》《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程式》《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程式》《求职和保职程式》和《休闲程式》等,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省市应用。
(六)精神卫生社会服务
精神卫生社会服务是提供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监护与管理,倡导在交通设施、信息获得、文娱设施、法律保障、政治活动、受教育及就业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为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为患者的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信息咨询。在社区的群体中营造减少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七)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管理
参与精神卫生有关的社区行政决策、规划、评价及组织管理。
三、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意义
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精神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区定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部门在社区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居民精神卫生问题的发现及预防、精神疾病的监测、疾病管理、慢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等方面发挥着精神病医院服务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满足社区人群不断增长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心身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人群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突出,精神障碍患病率不断增长,精神疾病的谱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等人群的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及行为问题,以及酒和成瘾物质的滥用等,现已成为需要精神卫生服务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发展社区预防和相应的服务工作。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已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多次写入党的文件。因此,在社区开展精神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心身健康需求、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顺应精神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院的住院环境不同于社区家庭环境,长期住院治疗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生活功能丧失,不利于患者回归社会。精神疾病的慢性病程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决定了90%以上的患者大多数时间是在社区和家庭中生活,需要得到社区长期的照料。社区精神医学的形成既是医院精神医学的延伸,也是当代精神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医院为基地的精神卫生服务,以诊断和治疗为主要目的,为求诊者这一个体服务,是一种被动的服务方式,较少顾及社会群体的动态趋势。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对象则为社区所有居民,研究社区群体的动态,提供范围更广泛的主动性服务,包括预防宣教、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危机干预、康复指导及设施等。
(三)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
国外精神医学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就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结合急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入院治疗是精神疾病诊疗的较好模式,是精神疾病诊疗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人数庞大的现状,以及精神病专科医院数、床位数及专业人员数与患者或人口数相比,所占比例较发达国家要低得多,不能满足服务需求。利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量和资源让更多的患者得到诊疗和帮助,是对精神病院服务的重要补充。同时,精神疾病病程长、复发率较高,长期住院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医疗设施成本都相对较低,因此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比于住院治疗费用低廉得多,可以有效减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在社区治疗中,工作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较多,能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情绪上的变化,能够较早地发现患者早期复发的症状,尽早就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因此,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