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相关检查

一、骨密度测量
(一)概述
骨密度测量是对许多原发和继发性骨丢失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随访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有很多,如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法(DXA),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定量CT(QCT)法测量。
(二)优点
1.无重叠的图像,是真正意义上的骨密度测量。
2.QCT可测量骨皮质和骨松质和任意区域骨密度(rBMD)。
3.密度分辨率高,测量精确性、准确性较好。
4.固态的测量体模使用方便,测量的长期精确性高。
(三)护理
1.告知患者行骨密度测量的意义。
2.如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症,告知患者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3.老年人群鼓励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饮食干预:多食大豆、海产品、牛奶等主食,宜粗细搭配,少食糖及食盐。
5.运动指导,制订个体化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并注意安全,防止损伤等。
二、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检查是对肌电位的单个或整体图形进行分析,以了解运动单位的状态,评定神经肌肉功能。在脊柱外科临床已普遍应用。
(一)意义
1.神经压迫性疾病
如神经根受压部位在椎间孔出口以外,仅前支支配的肌肉发生电位改变。可见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
2.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
无论周围神经损伤的性质是切割、牵拉、挫伤、压迫等,都可以利用肌电图协助检查,并判断损伤的程度。
3.结合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能鉴别肌萎缩性质属于神经源性、肌源性或失用性。在神经源性中还可区别是脊髓、神经根或周围性。
(二)护理
1.告知患者肌电图检查的目的、意义。
2.告知患者肌电图检查需注意的事项。
3.检查后,扶患者在室内进行适当活动,避免摔倒。
4.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检查的紧张情绪。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被视为脊柱疾患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不仅有助于脊柱伤病的诊断,也可用作鉴别诊断。
正常人约有脑脊液150m(l140~180ml),除脊蛛网膜下腔10~15ml,腰骶池20~30ml和脑蛛网膜下腔55~65ml外,其余均分布在侧脑室及第三、第四脑室。整个脑和脊髓均浸泡于脑脊液中,对外界的冲击和振荡起到缓冲作用。此外,脑脊液中的化学成分维持着中枢神经组织细胞渗透压与酸碱平衡,对颅内及椎管内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在脑、脊髓发生各种病变时,脑脊液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反映病变的不同性质。故脑脊液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常用穿刺方法为腰椎穿刺法及小脑延髓池穿刺。
(一)目的
1.诊断性目的
椎管内病变、诊断不明的脊髓病变(如术后怀疑蛛网膜下腔感染者等)。
2.治疗性目的
证明蛛网膜下腔有化脓性感染需注入各种药物控制感染者;对顽固性疼痛进行椎管内止痛剂注入。
(二)禁忌证
1.局部炎症、脊髓严重受累者。
2.颅内高压 腰椎穿刺时可致致命的脑疝。
3.病情危笃。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1)压力:
成人卧位时0.59~1.76kPa(60~180mmH 2O),坐位时3.43~3.97kPa(350~450mmH 2O)。椎管阻塞时增高。
(2)外观:
无色透明水样液体。蛋白含量高时则呈黄色。
(3)细胞:
正常情况下含极少数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
2.生物化学检查
(1)蛋白质定量:
正常脑脊液中约45g/L(450mg/10ml)。
(2)葡萄糖:
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为血糖的60%~70%的血糖,即2.5~4.2mmol/L。各种椎管炎症时减少。
(3)氯化物:
正常脑脊液含有氯化物118~130mmol/L。各种椎管内细菌性感染则降低。
(4)尿素:
其浓度与血中相等,为2.33mmol/L。
3.特殊检查
(1)细菌学检查:
目的是查明致病菌的种类及抗药性与药敏试验等。
(2)脑脊液蛋白电泳:
有助于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四)护理
1.体位护理 穿刺后嘱患者24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免发生穿刺后低压性头痛、脑疝。
2.鼓励患者多饮水。
3.并发症及护理
(1)低压性偏头痛:多因脑脊液丢失所致。如发生低压性头痛,可头低位平卧休息至少24~48小时。
(2)脑疝:关键是预防。应严格掌握禁忌证。
4.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药物反应。
5.嘱患者24小时内不要洗澡。
四、脊髓造影
(一)概述
脊髓造影又称椎管造影,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通过X线、CT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观察造影剂在椎管内充盈、流动情况,间接反映椎管内形态变化,对椎体骨折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椎管造影作为创伤性检查已经逐渐被临床遗忘。更有学者认为,随着MRI技术的日益完善,几乎可以完全代替椎管造影。贾连顺等研究认为,CT扫描、MRI检查虽有许多优越性。但在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并不优于椎管造影。在CT、MRI不能确定诊断时,应用椎管造影检查仍然是有益的。
对有脊髓与马尾或脊神经根受压症状、但难以确诊需进一步检查者,可辅助诊断。
也用于诊断病变,如脊髓本身和髓外变化。还可用于鉴别诊断脊髓受压是由于肿瘤还是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部骨赘引起等。
目前临床常见的造影类型为碘剂造影:将含碘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椎管内病变。碘海醇(碘海醇注射液)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气造影目前临床已不常用。
(二)适应证
1.不能明确脊髓内或外的病变,脑脊液动力学检查证明蛛网膜下腔梗阻,但病变部位和范围又不十分明确者。
2.可疑椎管内肿瘤及其鉴别诊断。
3.椎体附件和椎间盘、韧带等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
4.脊髓膨出等先天性异常。
(三)禁忌证
1.肢体有痉挛症状中癫痫发作者。
2.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有炎症、破溃者;椎管内疑有出血及炎症者。
3.碘过敏者、暂无手术指征或不宜手术者。
(四)造影方法
1.体位 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2.穿刺部位
(1)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上行性造影。穿刺部位常选择L 3~4或L 4~5棘突间隙作为穿刺点,可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操作简易,安全,临床上较常用(图1-2-2)。
图1-2-2 腰椎穿刺点
(2)小脑延髓池穿刺(cisternal puncture):下行性造影。是判断颈髓段病变较为理想之穿刺部位(怀疑有上颈段或颅内有占位性病变者慎用),但少用于腰部病变者,除非有腰椎穿刺禁忌证又必须造影者。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盖洞贴,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逐层做局部浸润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待有脑脊液流出时,抽出与打入的造影剂相当数量的脑脊液,再向椎管内缓慢注射造影剂。注意不能使空气进入椎管,以免影响造影效果。对儿童及其他不合作患者,可在全麻下进行。
6.穿刺后 注入造影剂,使造影剂向患处浓集。造影剂被注入蛛网膜下腔后,不久即同脑脊液混匀,随体位变动造影剂流向不同。颈部病变行造影者,为了使患者病变部位显影清晰,需要患者保持特殊体位——膝胸卧位,同时抬高头部,使造影剂在颈椎处集中以便显影(图1-2-3)。
7.注入造影剂后3、4小时内需进行CT检查。
图1-2-3 膝胸卧位
(五)护理
1.接到造影医嘱后,检查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必要时备皮。
2.体位护理 患者做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CTM)回病房后,嘱患者24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使造影剂尽快排出。患者卧床时,可以枕枕头,可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
3.造影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1)碘海醇过敏反应及护理:患者注入造影剂后出现腰背部胀痛,伴头痛、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胸颈部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碘海醇过敏反应。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抗过敏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注意保暖;加强巡视。
(2)椎管内感染症状:如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喷射性呕吐、高热、惊厥等发生,及时通知医生。
(3)肢体肌肉痉挛:轻者可用镇静剂,重者甚至引起双侧股骨颈骨折。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安眠药物等解痉剂的使用。手足抽搐时可注射葡萄糖酸钙。肌内注射地西泮可以控制痉挛。
(4)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甚至虚脱休克等症状,较常见。平衡保持能力差,应保证患者安全,避免摔伤。可对症治疗给予止吐药物。
(5)发热:一般持续1~2天,不超过38℃。对高热或持续时间长者应注意感染的可能。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药物反应。
4.嘱患者24小时内不要洗澡。
5.接受造影的患者应列入交班内容,造影术后第2天应揭去敷料观察伤口情况。
五、神经根封闭
神经根封闭是从神经根管出口处向神经鞘膜内注入局麻药,进行神经鞘膜内封闭,然后观察患者原有症状变化情况,来判断神经根性疼痛来源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MRI、CT等技术的不断提高,选择性神经根封闭已逐渐不被应用于临床。对于一些定位困难的脊柱疾病患者,采用神经根封闭仍可帮助定位诊断。
(一)适应证
无绝对适应证,以下情况可适当选用。
1.辅助诊断
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有不相符、不能诊断的疑难病例等的辅助诊断。
2.根袖处病变
包括局部肿瘤、粘连及血管畸形等亦可酌情选用。
3.横突周围病变
如颈椎周围处的各种病变,但炎症不宜选用,尤其是急性炎症。
(二)并发症
主要是对脊神经根的根性损伤及误伤邻近血管,应注意避免。
(三)操作注意事项
神经根封闭在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神经根封闭是有创检查。操作前要与患者良好沟通,使其尽可能配合,避免操作结果出现误差。造影剂可能使症状加重,故用量要小,一般在0.5~lml,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局麻药用量要控制在1ml以下,药量过大可能会使其他神经根被封闭,影响定位诊断效果。
(四)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神经根性损伤,有无局麻药物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给予对症治疗。
2.嘱患者24小时内不要洗澡。
3.接受神经根封闭术的患者应列入交班内容,造影术后第2天应揭去敷料观察伤口情况。
六、椎间盘穿刺及造影
1948年Lindblom对正常与病变的椎间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正常人椎间盘内仅能容纳0.3ml的造影剂,如超过此值多为病理性。此后即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学者研究发现,椎间盘穿刺造影对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但近年来已为大家所少用,尤其是颈胸段。因其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也易引发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MRI及CT对椎间盘病变确诊已不存在太大困难。但另一方面,由于经皮髓核摘除术和溶组织酶技术的出现,某些医生希望能通过对椎间盘的穿刺或注入药物使破裂、突出的髓核切除或溶解而使用此项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腰椎椎间盘穿刺及造影技术
1.体位 一般取侧卧位、屈颈、双下肢与一般腰椎麻醉体位相似。确定穿刺椎节后按常规消毒铺单。
2.正常情况下,腰椎间隙推入水溶性造影剂0.5~1.0ml,最大容量不超过1ml,如有纤维环破裂,则可超过此值,并出现剧痛,可能因刺激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之故。如需切除突出的髓核,亦可同时进行。
(二)颈椎椎间盘穿刺及造影技术
1.体位 患者仰卧,头颈自然仰伸状,颈后垫以颈枕垫固定,常规消毒铺巾。
2.操作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回血,以防刺穿颈部血管。注入造影剂仅为腰段的一半,一般不超过0.5ml,但由于髓核破裂,造影剂外溢,注入量可超过2ml。
(三)常见并发症
1.脊神经根损伤
主要见于腰段,多系针头刺伤,因此在穿刺过程中应小心操作,如突感剧痛,则表明有刺伤脊神经根的可能,应将针尖略向上或向下移动少许。
2.椎间隙感染
如穿刺后出现持续高热或低热不退,应注意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并按脊柱炎处理。
3.造影剂反应
轻者仅一般症状,重者可引起抽搐,应积极处理。
4.误伤脊髓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应以预防为主。
(四)护理
1.患者做完CTM回病房后嘱患者24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鼓励患者大量饮水,以使造影剂尽快排出。接受颈椎造影的患者颈椎制动24小时。
2.对造影剂不良反应较重或引起肢体痉挛者,则应给予镇静剂或冬眠类药物。
3.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对于肢体肌肉痉挛,轻者可用镇静剂,重者甚至引起双侧股骨颈骨折。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安眠药物等解痉剂的使用。
4.嘱患者24小时内不要洗澡。
5.接受造影的患者应列入交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