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 Pei-rong Yu
- 2680字
- 2020-08-28 11:28:19
第二节 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特征
据GLOBOCAN 2012估计,我国2012年女性乳腺癌发病18.7万人,是女性第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约4.8万人,是女性第六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一、中国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很低。根据IARC的估计,2012年中国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为22.1/10万,在全球184个有统计资料的国家中位列第161位,标化死亡率为5.4/10万,位列第178位,均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妇女的乳腺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大致均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标化发病率略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
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2012年估计女性乳腺癌发病例数达到18.7万人,占全球总发病数的11.17%,仅次于美国(23.3万人)位列全球第二。
由于中国原来的发病率非常低,上升幅度尤其显著。根据我国4个具有完整历史资料的肿瘤登记点资料的时间趋势分析,我国各地女性乳腺癌在1988—2007年的20年间,粗发病率增长了1.2~2.8倍,标化发病率增长了4.0~7.3倍(图1-5)。以上海为例,自1973年以来,乳腺癌标化发病率以每年2.9%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同期美国白人(1.1%)和亚裔人群(1.5%)。
图1-5 中国4个肿瘤登记地区1988—2007年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图
对于乳腺癌的死亡率来说,虽然我国水平不高,但近年来增长引人注目。根据我国三次全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结果的比较,我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的2.95/10万上升到2004—2005年的5.90/10万,几乎上升了1倍;标化死亡率自3.74/10万上升到5.09/10万,升幅为36.10%。城市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上升幅度(42.23%)比农村(24.64%)高,但农村近10年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城市地区。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乳腺癌死亡水平在1987年后呈显著下降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IARC估算,预计在203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数可达到25.2万例,发病数上升幅度比2012年增长34.44%,因乳腺癌死亡7.6万人,死亡数上升幅度达58.13%。
二、影响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人口学因素
(一)年龄
我国45岁以上病例女性乳腺癌占所有病例的69.75%,45岁以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高。
我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曲线有明显的双峰,绝经期前峰值明显高于绝经期后。但是这样的趋势近年来也处于变化之中,特别是城市地区。以上海为例,年龄别发病曲线在1998—2002年具有较为显著的双峰,而2003—2007年的年龄别发病率曲线双峰逐渐趋平(图1-6)。
图1-6 中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GLOBOCAN 2012)
我国各年龄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并未呈现明显的双峰,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2004—2005年35~69岁各年龄组死亡率均比1973—1975年、1990—1992年有不同程度的明显上升,其中以50~54岁年龄组死亡率增长最多,2004—2005年比1973—1975年上升80.20%,比1990—1992年上升77.67%(图1-7)。
(二)地区
全球乳腺癌地理分布的差异,还混杂着人种分布不同的影响。而我国乳腺癌地理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差异解释。
我国几个主要肿瘤登记点的历史资料显示,过去30年中,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最高,比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高出2~3倍左右。2003—2007年城市地区发病率为51.91/10万,是农村地区(23.12/10万)的2.25倍,年龄标化后达2.00倍;城市地区女性乳腺癌死亡率(11.94/10万),比农村地区死亡率(6.71/10万)高77.94%,年龄标化后高42.37%。我国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比较发现,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沿东部、中部和西部顺序依次降低,东部比中部高16.07%,中部比西部高27.92%,年龄标化的死亡率东部与中部差距不大,但都明显高于西部。
图1-7 中国女性乳腺癌年龄别死亡率(《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
不仅城乡之间差异明显,城市之间、农村之间也差距显著。2003—2007年全国31个城市肿瘤登记地区资料显示,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最高的为广州市(37.00/10万),最低的是西宁市(6.22/10万),相差近5倍;死亡率最高的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区(11.58/ 10万),死亡率最低的是西宁市(2.39/10万),相差近4倍;在41个农村肿瘤登记地区中,标化发病率最高的为吉林省德惠市(32.25/10万),最低的是江苏省盱眙县(7.35/ 10万),相差3.4倍,死亡率最高的是四川省盐亭县(9.58/10万),死亡率最低的是江苏省金湖县(1.89/10万),相差4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的水平迅速上升,大城市20余年的上升幅度达到100%~150%左右,年龄标化发病率上升50%~100%左右,而相对发病率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增长的速度更快,发病率上升了100%~300%,年龄标化发病率上升了50%~250%。全国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发现,1973—2005年间,城市乳腺癌死亡率上升幅度总体高于农村地区,但1990—2005年间农村地区上升幅度高于城市地区。
三、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的特征
(一)乳腺癌组织学类型分布
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分布情况的报道多见于医院临床资料,仅有上海的人群肿瘤登记提供了以人群为基础的女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肿瘤学疾病分类标准(ICD-O-3)分类,我国女性乳腺癌中,70%以上为浸润性导管癌,占绝对多数,其他组织类型,如浸润性导管和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合并其他型癌等都较罕见,均未超过5%。各型分布与美国亚裔接近。
(二)乳腺癌诊断时期别
乳腺癌的诊断时分期不仅是个体乳腺癌治疗手段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乳腺癌筛查和早发现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人群癌症筛查的普及程度和筛查质量以及乳腺癌防治水平。我国尚未有很好的系统来收集统计人群为基础的乳腺癌诊断时期别数据。各个医院报道的诊断期别构成数据往往受到医院本身专科特长的影响,很难反映人群整体状况。我国各地登记处报道诊断时期别的资料也非常罕见。仅有的上海肿瘤登记资料和上海乳腺癌队列研究报道了乳腺癌诊断时期别构成,只能反映我国医疗资源较好的大型城市的情况。
目前上海乳腺癌患者诊断时分期为Ⅰ期的约占三分之一左右,Ⅱ期大致接近50%,Ⅲ和Ⅳ期合计占15%左右。与美国资料相比,主要差别是Ⅰ期患者所占比例低10个百分点左右(表1-2),诊断时期别尚有进一步提前的空间。
而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乳腺癌诊断时期别可能与上海的资料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资料而难以估计。
表1-2 乳腺癌患者诊断时的分期比例
(三)乳腺癌的分子分型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疾病的转归、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各类分子分型的分布状况可有助于从人群角度更好地认识疾病。
近年来我国报道了几项大样本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分布的研究结果(表1-3),其中4项是医院来源的病例研究,一项是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我国女性乳腺癌病例中,Luminal A型的占50%~55%,Luminal B型的占10%~15%,三阴型乳腺癌大约占15%~20%。
表1-3 中国女性乳腺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All HER2+包含Luminal B和HER2;**除去未分型后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