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骨盆的临床解剖
一、骨盆的构成
骨盆由两侧的髋骨、后方的骶骨和尾骨借助骨连结而成(图1-1)。盆部分为前上方的大骨盆和后下方的小骨盆。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内有消化器官,属腹部。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内有直肠及泌尿生殖器官。小骨盆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骨盆腔是指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
图1-1 骨盆大体解剖
骨盆的前壁为耻骨支和耻骨联合,后壁为凹陷的骶、尾骨前面,两侧壁为髂骨、坐骨、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在盆部正中,耻骨弓在耻骨联合之下由双侧耻骨下支形成,其下通过泌尿生殖器官。两侧的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参与围成坐骨大、小孔,盆腔内的血管和神经借此两孔向臀部和会阴部延续。骨盆的前外侧各有1个闭孔,其周缘附着一层结缔组织膜称闭孔膜,其内外覆以闭孔内、外肌。闭孔膜的外上方有一管状裂隙,称闭膜管,闭孔动脉和神经通过闭孔沟和闭膜管进入股部。
骨盆的骨连结,包括后方的骶髂关节、腰骶关节以及前方的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经由周围复杂坚韧的韧带、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的骶髂复合体相连结。骨盆环的完整性主要依靠后方骶髂复合体。
腰骶关节由L 5椎体与骶骨底和L 5的双侧下关节突与S 1双侧上关节突所形成的关节突关节连结构成(图1-2)。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体内侧的耻骨联合面组成,关节面上覆以透明软骨,间隔一个较厚的纤维软骨盘连结而成(图1-1)。
正常情况下,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方倾斜,骨盆上口平面与水平面形成一个角度,称为骨盆倾斜度,约为50°~60°,骨盆下口平面也与水平面形成约15°的角。骨盆具有保护盆内脏器、连接躯干和下肢、支持并传递重力的作用。
二、盆部的主要动、静脉
(一)髂总动脉及其分支
髂总动脉平L 4椎体下缘由腹主动脉发出,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外动脉(图1-3A)。髂总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自脐左下方2cm处至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间连线的上1/3段。上、中1/3交界处即为髂内动脉的起点。骶正中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终端后壁的上方,距分叉处1~15mm,虽在盆部,但不是髂总动脉的分支。
1.髂外动脉
图1-2 骨盆的韧带
髂外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自脐左下方2cm处至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间连线的下2/3段。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起始部的前方有输尿管跨过,女性还有卵巢动、静脉跨过,男性的睾丸血管和生殖股神经在其外侧与之一同下行,其末段前方男性有输精管跨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斜向跨过,下行至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血管腔隙)以后更名为股动脉(图1-3B)。在腹股沟韧带的深面,腹横筋膜位于其前,髂筋膜位于其后,这两层筋膜随股动脉入股部形成股鞘。髂外动脉在腹股沟附近的分支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
图1-3 盆腔内的血管解剖
A.左旁正中切面,外面观
2.髂内动脉
髂内动脉起点的体表投影为自脐左下方2cm处至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间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起点多平L 5椎体下缘或L 5~S 1椎间盘高度,斜向内下进入盆腔,其前方有输尿管跨过,髂内静脉和闭孔神经行于其内侧,下行经骶髂关节之前,平对坐骨大孔上缘分为前、后两个短干。按其分布,髂内动脉的分支可分为壁支和脏支,这些分支均走行在腰大肌、梨状肌的浅面与腹膜壁层深面之间,同时跨过腰骶丛的浅部。
图1-3(续)
B.盆腔动脉解剖图
髂内动脉为髂总动脉的内侧末支,为盆内的主要动脉,分为前干和后干。髂内动脉前干又分为壁支和脏支。前干壁支包括闭孔动脉、阴部内动脉和臀下动脉;前干脏支包括脐动脉、膀胱下动脉和直肠下动脉,女性没有膀胱下动脉,另有子宫动脉和阴道动脉。髂内动脉后干的分支全部为壁支,包括臀上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值得一提的是臀上动脉多由梨状肌上孔穿出,短粗,多数有2支伴行静脉,其出盆部位多在腰骶干与S 1神经之间。
(二)髂总静脉及其属支
髂总静脉一般在骶髂关节前方,髂总动脉分叉点下方3cm左右,由髂内、外静脉汇合而成。在层次上,髂总动脉位于髂总静脉的浅层,左侧髂总静脉位于左侧髂总动脉的内侧,近心端被右侧髂总动脉末端所掩盖,而右侧髂总静脉的近侧段位于右侧髂总动脉的外侧,其远侧段则被右侧髂总动脉所掩盖。
1.髂外静脉
股静脉跨过腹股沟韧带以后改称髂外静脉,在腰骶关节平面与髂内静脉合成髂总静脉。在腹股沟韧带处髂外静脉位于髂外动脉的内侧,外径约13mm,在此处接受腹壁下静脉与旋髂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向上方,右侧髂外静脉渐至右髂外动脉的后方,而左侧髂外静脉一直位于左髂外动脉的内侧。
2.髂内静脉
髂内静脉由盆腔内静脉汇聚而成,外径约为12mm,位置较深,位于髂内动脉的深层。骶丛的浅层,贴骨盆侧壁在髂内动脉的后侧上升,在骶髂关节前方与髂外静脉汇合成髂总静脉。髂内静脉的属支分为脏支和壁支,两侧髂内静脉的壁支和脏支相互间有发达的吻合支相连接。壁支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脏支起自盆内脏器周围的静脉丛,静脉丛腔内无瓣膜,各丛之间吻合丰富,可自由交通。静脉丛汇合成数干知名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汇入髂内静脉。
三、盆部的主要神经
盆部的神经主要为骶丛和内脏神经。腰骶干(L 4,L 5前支)和S1~4神经前支组成骶丛,位于梨状肌前面,其分支经梨状肌上、下孔出盆,分布于臀部、会阴及下肢(图1-4)。
图1-4 骨盆周围神经解剖
(一)骶丛
骶丛为腰骶干和S 1~3神经前支与S 4神经前支的一半构成,但其组成有各种变异。骶丛贴于骨盆后壁,在梨状肌与其筋膜之间,位于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等。
1.坐骨神经(L 4~S 3)
坐骨神经为骶丛上束的延续,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通常由梨状肌下孔离开骨盆出现于臀部,向下肢延续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形成坐骨神经的骶丛与骶髂关节和骶骨盆面贴近,骨折移位及骶髂关节疾患均易对骶丛造成压迫性损伤。骶丛的压迫性损伤常使腓总神经纤维最先受累且症状严重,因该神经来自L 4~5和S 1的纤维最多且贴近骨面,损伤后出现小腿前外侧面和足背的感觉丧失和小腿前外侧肌群麻痹,出现足下垂、内翻,即马蹄足。
2.阴部神经(S 2~4)
阴部神经起自骶丛,与阴部内动、静脉伴行,经梨状肌下缘出盆,共同绕过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向前进入阴部管,在管内发出肛神经,分布于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肛管下部及肛门周围的皮肤。主干行至阴部管前端时,即分为会阴神经和阴茎背神经(女性为阴蒂背神经),向前进入尿生殖区。
3.臀上神经(L 4~S 1)
臀上神经来自L 4~S 1后股,由腰骶干的上缘发出,一般在梨状肌上孔与臀上动、静脉伴行出盆,但也可自梨状肌纤维中出盆。
4.臀下神经(L 5~S 2)
臀下神经发自L 5~S 2后股,于臀下血管内侧与坐骨神经一同经梨状肌下孔出盆,在臀大肌深面分数支支配臀大肌。还发出肌支支配梨状肌、股方肌、闭孔内肌、上、下孖肌。
5.股后皮神经(L 5~S 2)
与臀下神经由一总根发出,经梨状肌下孔出盆。
6.臀下内皮神经(S 2~ 3)
穿骶结节韧带下部,绕臀大肌下缘,覆盖臀大肌下部及内侧部的皮肤。
由骶丛另发出许多小支,由其前侧发出者为股方肌神经、闭孔内肌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由骶丛后侧发出者有梨状肌神经和盆膈肌神经。
(二)腰丛
腰丛(图1-4)一般由L 1~4神经前支组成,但常有T 12或偶有
T 11和L 5加入,其中以T 12~L 4最为普遍。腰丛各神经的起源和位置是按下列顺序配布的: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某一神经可与其邻位神经产生合并或彼此代替,从而出现各种形式的异常。
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这两条神经主要为L 1的分支,分布于下腹壁和腹股沟区皮肤,其分、合情况有三型:共干型、合并型、分干型。
髂腹下神经多数发自T 12~L 1,多为单支,少数为两支或3支,余为合干。该神经多数在腰大肌或膈肌后方浅出,少数穿腰大肌。
髂腹股沟神经多数起自L 1,多为单支,少数缺如、合干或在腰大肌内分2支。该神经出现于腰大肌外缘者占48%,穿腰大肌者占52%。
2.生殖股神经
其纤维多数来自L 1~2,神经穿腰大肌后分为生殖支和股支(占79.3%)。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女性大阴唇)皮肤,股支分布股三角区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
其纤维多数来自L 2~3,该神经有时在腰大肌内与股神经并行一段距离,有时与生殖股神经合干同行,或在髂窝处发支与生殖股神经吻合,或在起始即分两支分别下行入股。
4.股神经
股神经为腰丛最大分支,纤维多数来自L 2~4前支的后股,股神经干一般在L 4神经平面合成,出现于腰大肌下部外缘,沿髂肌前面经肌腔隙至股部。
5.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纤维多数来自L 2~4前支的前股,以来自L 3的纤维最多,来自L 2的纤维最少。闭孔神经在腰大肌实质中形成,出现于该肌内缘,然后在髂总动脉后方入小骨盆,沿盆侧壁向前下行,经闭膜管至股部。闭孔神经穿闭膜管时,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中含有至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股内侧皮支等的纤维束,有时还发支至耻骨肌和股动脉。后支中含有至短收肌、大收肌和髋关节的纤维束。
闭孔神经的分支有髋关节支、股薄肌支、长收肌支、短收肌支、大收肌支、闭孔外肌支、膝关节支。因闭孔神经与骶髂关节贴近,骶髂关节附近骨折或脱位时易损伤闭孔神经;盆腔中闭孔神经与盆壁骨骼相邻近,髋臼骨折时可损伤此神经;在闭膜管处,耻骨上支骨折可损伤闭孔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