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药物滥用对人体循环系统的损害及机制

药物滥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作用是复杂和多方面的,越来越引起药物依赖临床治疗领域的关注。心血管并发症急性发作,尤其是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已是滥用海洛因临床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药物滥用对心脏的损害
近年对阿片类毒品依赖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显示,海洛因可直接作用于心脏阿片受体,改变细胞内Ca 2+浓度,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发生改变;同时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碱性神经递质释放使心脏功能受累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作用,直接或间接造成滥用者心脏受损,引起循环系统功能和结构病变。
(一)心肌受损和改变
1.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药物滥用者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使心肌长期供血不足;毒品对机体免疫功能损害可导致心肌细胞变性,海洛因静脉成瘾者无遏制的滥用污染掺杂毒品引起的感染性疾患,加重了心肌组织营养障碍和萎缩,引起肌纤维病理性增生,变性,甚至坏死;临床特征为心肌细胞纤维化,心脏代偿性增大,心律失常频发,引起心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更应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依赖者在并无其他明显共患疾病情况下,可发生短暂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这种以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都受挫为特征的临床表现,称“心肌顿抑”。心肌顿抑主要表现为心前区闷痛、心悸、冷汗、怠倦和心境不良等症状。如果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心肌缺血,常常引起非典型慢性心功能衰竭,称“心肌冬眠”(myocardial hibernation),这是药物滥用致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2.感染性心肌病变
感染性心肌病变主要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三腺炎病毒和呼吸道与肠道感染中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等感染,致使心肌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变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及心脏扩大等体征。发生机制与药物依赖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全身抗病系统能力下降,为病毒感染提供了机会和相关条件;一旦发生心肌病变,患者多在一年内死亡。只有在抢救及时,并且继后又能成功戒断毒品依赖,才有可能存活20年以上,但其前提是需要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等治疗处理。
3.中毒性心肌病
烫吸联合静脉滥用毒品时,可发生心肌急性中毒,导致猝死。特别是海洛因滥用者静脉注射参有奎宁等杂物的毒品,其对心肌的直接毒性较大,中毒后按常规复苏往往无效而致死。
实验研究证实,吗啡依赖大鼠心脏可出现明显心肌供血不足,心室功能下降,心电图改变。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心肌细胞核浓缩,核体变小,核膜皱缩,线粒体嵴排列紊乱、结构消失、出现空泡样变等;研究提示,海洛因等阿片类可直接造成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亚细胞或分子水平病理改变。
(二)心内膜受损和改变
药物滥用者引起心内膜受损的主要病因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瓣膜和心壁内膜与大血管内膜的炎症,以心瓣膜为重要。感染性心内膜炎按细菌类别与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型,但无绝对界定。有研究显示,药物依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特别是静脉滥用人群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急骤上升,已是引起毒品成瘾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杨良等2012年报道,对17例海洛因成瘾依赖者并发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进行资料分析,发现合并急性或亚急性真菌性心内膜炎者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3例,左侧心脏内膜炎和右侧心内膜炎各2例;占循环系统并发症死亡率的64%,且均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病例全部为海洛因静脉注射依赖者。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生右侧心内膜炎导致肺栓塞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死亡原因。
国外资料报道,美国纽约死亡的吸毒者中8%的死因是细菌性急性心内膜炎。20世纪60年代末,有学者对纽约5000名吸毒者观察研究,发现心内膜炎的最低发病率为0.14%/年。50%感染性心内膜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和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感染引起。静脉滥用海洛因成瘾者使心脏内膜和血管内壁黏膜直接受损,形成炎性赘生物和感染病灶,加上吸毒者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低下,当高毒力的病原体侵入时,往往起病突然,伴高热、寒战和明显的全身毒血症症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静脉滥用海洛因者最常见的全身化脓性重症之一。该病程多为急骤凶险,由于心瓣膜和腱索的急性受损,可在短期内出现高调的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改变。受累的心瓣膜上附着的赘生物常发生脱落栓塞,引起多发性栓塞和转移性脓肿,包括心肌脓肿、脑脓肿和化脓性脑膜炎。毒品引起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导致心律失常和心房纤颤外,多数为期前收缩和心脏骤停。患者常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近年深入研究显示,海洛因等阿片类依赖者的心内膜炎死亡率逐渐提高。例如,真菌性心内膜炎死亡率可高达90%~100%,对此应予以足够的临床认识。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较为缓慢,大多只有非特异性侵袭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低热等表现,但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在药物依赖人群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吸毒者中,仍以左侧心内膜炎多见,最常累及的是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征性改变为瓣膜上的细菌性赘生物,在赘生物附着部位引起溃疡性病灶,破坏瓣膜甚至在邻近组织产生瓣膜性穿孔。赘生物质脆易脱落,常导致末端组织发生栓塞。海洛因依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可因动脉栓塞而呈现多样性;80%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间歇热、持续热、低热或偶发弛张热。患者还可出现较为严重的进行性贫血、缺氧性杵状指和脾脏肿大等。如果发生脑、肺、冠状动脉、肾、脾、肢体动脉等器官栓塞或狭窄性血管病理损害时,常导致吸毒者猝死。
(三)心包受损和病变
药物依赖患者最常见的心包病变主要是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acutepericarditis)是心包的急性炎症导致心包表面纤维素沉积和心包腔内液体聚积;心包积液可为纤维蛋白性、浆液性、脓性或血性。依据病理变化,分为纤维蛋白性和渗出性两类。
静脉注射滥用药物依赖者,易引起全身性感染疾病,其炎症可蔓延累及心包组织引起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和心脏损伤综合征等。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心前区疼痛、郁闷、心悸、气促、发热、寒战等心脏压塞症状和征象;出现脉搏弱快、血压下降、脉压缩小、心音低顿,可闻心包摩擦音等体征。心电图检查:可有QRS波低电压和电交替,心动过速等。除aVR导联外,广泛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是心外膜下浅层心肌明显受累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大量心包积液显示,心脏在积液中漂浮、往返摆动,诱使内室壁舒张晚期出现内向运动。甚至可见液性暗区。虽然心包炎在吸毒人群中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是毒品成瘾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病因之一。
(四)心功能障碍及相关影响
某些致成瘾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直接毒性,其毒性损害作用与致成瘾药物的药学特性相关。阿片类和大麻类可引起类风湿性心脏损害。在许多海洛因和大麻成瘾患者听诊时,可闻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的收缩期杂音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产生的舒张期杂音;甚至还可听到赘生物或碎片脱落所产生的杂音性质改变。长期滥用苯丙胺类是引起吸毒者慢性心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毒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为常见的表现是可引起血压异常变化和心律失常。
1.药物滥用对血压的影响
毒品对血压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多变性和复杂性。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阿片类依赖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普遍低于正常人群。杨良等调查312例海洛因依赖者血压值变化结果显示,海洛因滥用3年以上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正常对照分别低18%和15%。这可能与吸毒者心脏动力功能下降和心血管调节中枢功能失调相关。吸毒者长期营养不良、内分泌代谢紊乱、有效血容量不足、相关受体空载效应、导致血压调节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可能是引起吸毒者血压偏低的原因。国内有报道,吸毒者在戒断期间血压可出现增高,男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可达6.85%,女患者达4.35%,并且呈现出药物依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呈低龄化倾向,这一现象应引起关注。姜佐宁等报道,阿片类依赖者戒断后血压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曹永孝等报道,观察1024例阿片类身体依赖者戒断后血压水平,结果发现轻度依赖者血压变化不明显,中重度戒断症状者血压低于正常对照,且与戒断症状时程关系相近;将其血压按戒毒时间进行统计,发现戒断时间短时血压变化不明显,而在停用毒品1~3小时时血压低于正常人,其下降程度与戒断症状严重程度相一致。血压降低幅度一般不超过10%。王瑜等报道用纳洛酮给慢性吗啡依赖实验大鼠催瘾试验发现,大鼠也出现血压下降趋势。海洛因戒断期间血压下降之机制尚不明了,是否与外周阻力血管麻痹性扩张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2.药物滥用对心律的影响
心律失常是药物滥用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心律失常包括冲动起源性异常和冲动传导性异常两类。吸毒者发生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动缓慢型和心动过速型两种。缓慢型心律失常机制是由于毒品所致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的损害;所以其发生机制主要由自律性改变、折返和触发活动异常所致。药物依赖者若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时可严重降低心脏搏出量,有致命危险。
国内研究报道,海洛因等阿片类依赖者心电图异常率高达50.32%,以窦性心动过缓(17.71%),频发型室性期前收缩(8.39%)最为多见。李月梅等报道,观察700例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ECG)结果显示,海洛因滥用者ECG改变(35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9例)。其中心律失常137例,S-T段改变106例,左心室肥厚11例,束支传导阻滞33例,低电压15例,电轴偏移21例。张志祥等报道,观察155例海洛因依赖者心电图改变,结果显示:33.5%窦性心律不齐,69%心肌供血不足。海洛因依赖人群FCG改变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阿片类毒品滥用者心肌有不同程度受损,心功能已受到一定影响。有研究报道,甲基苯丙胺等致依赖性药物可直接作用心肌细胞导致其搏动频率增快;低浓度吗啡可致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缩短,高浓度时则使之延长,致使心律失常发生。
临床上出现心律失常的吸毒患者,往往主诉心慌、气促、乏力等症候群。药物滥用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该人群营养状态低下、生命物质和微量元素失衡,特别是吗啡改变细胞内Ca 2+浓度,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改变等原因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滥用掺杂毒品,尤其是静脉注射含奎宁等物质之海洛因等阿片类毒品,引起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情危重是导致心功能不全致死的重要原因。
(五)心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药物依赖者心功能障碍,搏血能力受损,与毒品依赖人群低营养状况低下、高危感染环境、隐蔽不规律生活方式、非正常心理状态等不良因素相关。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中毒、心肌传导系统“脱岗”、心脏平均射血向量失调,循环系统动力中心——心脏泵血功能长期处于慢性代偿状态;一旦内外因素变化,超出代偿负荷而发生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发生心力衰竭致死可能性增大。
在临床上,尽管发生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病例并不十分多见,但近年研究多次证实了这种风险的存在与隐患。范平等报道,对100例海洛因依赖者心血管功能微机检测结果显示:心功能指数(CWI)、瞬间左室收缩速度变化率(dQ/dt)、瞬间左室压力变化率(dp/dt)、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扩张指数(EI)、等容舒张期(IRT)、主动脉血管顺应度(AC)、舒张压(DBP)、冠状动脉灌注压(CaFP)、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与标测值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评价心泵功能的CWI和反映心室肌张力变化及内在收缩性的dp/dt明显降低,提示海洛因依赖者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肌内在收缩性能减退,心脏做功能力降低。反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的EI和IRT较标测值明显升高,而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LVEDP明显下降,提示吸毒者左心室可能有代偿性扩大,依据Frank-Starling定律的左心室功能曲线评价,提示心排血量降低,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甚至导致心肌缺血。分析海洛因滥用引起心功能改变的机制,可能是海洛因直接作用于心脏阿片受体,改变细胞内Ca 2+浓度,引起肌细胞做功改变;另外,通过抑制鸟核苷酸调节蛋白抑制心肌兴奋-收缩偶联机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药物滥用引起心功能不全或循环机制障碍主要表现为慢性间发性呼吸异常,在临床上,如果发现戒治患者出现与年龄不符的运动性呼吸困难和相关症状时,务必警惕这有可能是药物依赖者心脏做功出现失代偿的临床标志性表现,须给予及时处置。
二、药物滥用对周围循环系统的损害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海洛因等阿片类依赖者主要滥用方式依次为:卷烟掺吸、锡纸烫吸、肌内注射(较少)、静脉注射等逐步升级的程序演化;因此,静脉注射几乎是绝大多数吸毒者最后的共用方式。注射的部位一般都是先从远端表浅中小静脉开始(如手背静脉等),逐步向近端大静脉发展,直至颈静脉和股静脉;股静脉多次注射后,可引起局限性假性静脉血管瘤并形成慢性炎变性“窗口”式病灶,严重时引发静脉分布区下游部位(下肢)发生感染性扩散。在大静脉不能使用的情况下,滥用者又重新折回寻找细小静脉注射,如手指和脚趾静脉等,甚至从阴茎静脉和会阴静脉丛注射毒品,极易酿成严重后果。从远端小静脉进行毒品注射,常引起注射部位筋膜腔感染,这种感染位置较深,易向周围组织扩散,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即便治疗好转,仍会留下静脉回流不畅或静脉完全闭锁等后遗症。
静脉直接注射毒品时,极易引起注射部位静脉血管壁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血管内径狭窄,甚至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在急性期,患肢可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行径可触及有压痛的红肿条索状物。慢性迁延期,静脉注射区针痕累累,受累静脉闭锁硬变,呈现出“铁丝”状分布,称之为“毒品性铁丝样静脉炎”。铁丝样静脉炎是毒品静脉成瘾人群的共患病症表现之一。吸毒者常常羞于将自己的手臂腿脚暴露于外,所以,皮肤针疤累累几乎成为注射滥用毒品者的特征性标志。更大的风险是分布于受累静脉内的炎性栓子尤如循环系统内的“定时炸弹”,其随时可能发生的血管栓塞性病变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滥用毒品以海洛因等阿片类成瘾者为最多见。由于连续反复从静脉注射阿片类毒品,致使静脉壁直接受损而发生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机制改变,往往在非生理状态下激活凝血因子,诱发血小板聚集黏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血栓形成。同时,吸毒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血流缓慢,使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和凝血酶积聚;加之,药物依赖者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滥用成瘾者一个很显著的临床血液改变标志),使滥用个体深层静脉易形成后果相当严重循环栓塞。
近年来,通过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发现了海洛因依赖人群因静脉注射海洛因引起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学改变表现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坏死性血管炎常累及肾脏、胃肠道及心脏。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复发性肺水肿、周围神经炎等。
(三)动脉病变
近年报道,药物依赖人群中特别是海洛因等阿片类成瘾者因动脉注射毒品引发动脉血管病变日渐增多。较为常见的是多发性动脉炎、感染性血管内膜受损、动脉瘤、动脉栓塞坏死性脉管炎等。主要是由于海洛因静脉注射滥用晚期的成瘾者静脉受累严重,静脉注射十分困难,为了维持血管内直接给药才能达到的药效作用和体验,改为选择动脉特别是大动脉(如股动脉)注射方式吸毒。这种铤而走险的滥用方式所产生的犹如“通电”样的特殊感受,对滥用者诱惑极大;吸毒者称之为“手部旅行”,即从臂动脉或桡动脉注入海洛因,瞬间引起其分布部位出现一种烧灼样异常感觉,继之出现充血样潮红,很快由于动脉痉挛出现缺血症状。但资料显示,这种所谓“手部旅行”的后果往往是“悲哀之旅”,甚至“死亡旅途”。
杨良等报道,海洛因依赖者动脉特别是股动脉注射滥用者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常因继发性股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而不治身亡。临床免疫学研究提示,动脉注射毒品可直接造成动脉血管壁内膜损伤,使动脉壁中层组织中的抗主动脉壁抗原与生成的抗主动脉壁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球蛋白异常,如IgM含量增高;引起自身免疫攻击和损伤,造成动脉内膜炎变狭窄,甚至变性坏死而使受累动脉处于致残状态。
(四)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碍机体组织血液供应所导致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药物依赖者发生肺栓塞主要原因是毒品中混含杂质所引起。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吸毒人群所用的毒品中大多掺杂包括滑石粉、淀粉、苏打、奎宁等混合杂质。大多数情况下,吸毒者在注射前几乎不经任何消毒和处理,其不但可引起血管内膜广泛性感染而导致血栓形成,且混有杂质和异物的毒品还可造成肺内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的外源性阻塞;长期滥用毒品使肺部微循环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呼吸末端单位减少,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可引起毛细血管前栓塞性肺高压,甚至发展为肺心病。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国外报道,其死亡率可高达40%以上。国内关于药物依赖者肺栓塞发病率和死亡率时有报道,认为可能也是吸毒致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药物滥用对循环系统生物酶的影响
酶作为机体生化反应催化剂而广泛分布于脏器和组织细胞内,酶活力和酶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代谢状况。赵舒云等报道,海洛因依赖者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GOT和LDH水平是反映心肌受损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当心肌细胞受损时,GOT活力明显增高。LDH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心肌中主要是LDH 1和LDH 2,当这两种酶含量增高、活性增强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心肌组织受到病理性损害。
四、药物滥用对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变化的影响
血液流变性质直接关系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血液灌流的质量,是维持机体循环功能的重要因素。血液流变异常可影响微循环功能状态,潘冠宁等报道,观察95例海洛因滥用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显示全血比黏度、低切变速率黏度(V1)、低切变速率黏度/高切变速率黏度比值(V5/V1)、血浆比黏度(np)、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种明显变化可能是造成血液凝固性增高,致使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杨良等报道,海洛因依赖者出血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在治疗中因血液黏滞度增高,输液器时常发生滴注堵塞,这可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直接相关。Manekeller观察95例海洛因滥用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显示,全血比黏度(nb)、低切变速率黏度V5比高切变速率黏度V1的比值、血浆比黏度(np)、红细胞比容明显高于正常组。这种变化可能是造成血液凝固性增高,循环障碍的原因,红细胞比容明显增高,提示海洛因依赖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主要是红细胞比容增高型的血液高黏滞综合征,这与海洛因本身的毒性、毒品杂质、卷烟焦油、尼古丁等物质的作用相关。另外,海洛因依赖者营养不良、体液失衡也是造成红细胞比容增高的原因。高黏滞血症加重了吸毒者外周循环障碍,临床上出现发绀、缺氧、面色苍白、肢体湿冷等表现。
有研究报道,海洛因依赖者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比容等指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说明依赖者血液流动性、变形性、黏滞性、凝固性等均发生明显异常。
药物依赖者血脂代谢紊乱是导致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原因之一。查显友等报道,海洛因依赖者血清总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也有一定差异。由于甘油三酯是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一定自身黏度,通过与血浆蛋白之间的桥联作用,可使红细胞的聚集指数上升,可促进血小板的黏性、聚集和释放;从而降低纤维蛋白的溶解、增加血液的黏度,改变血液流动性,引起微循环障碍,使药物依赖群体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之一。
五、药物滥用对微循环的影响
微循环是机体代谢组织细胞水平物质交换的末端环境和条件。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必将影响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行,导致各种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微循环障碍及其导致的机会性感染是海洛因滥用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内杨定夫等报道,对220例海洛因依赖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的分值及其总积分都明显升高。系统的微循环观察显示,甲襞微循环有特征性改变,管袢顶淤显著、红细胞聚集、血液速度变慢、粒流或粒缓流。统计发现48.6%微循环障碍为轻度,46.8%为中度,4.6%为重度。海洛因依赖者微循环改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吸毒者免疫功能改变、多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以及营养状态低下及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微循环功能障碍,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新陈代谢紊乱,ATP生成减少,组织细胞功能和结构受损,机体内环境失衡。在相同条件下,因患者抗病防御能力、修复自愈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一旦诱发疾病,演进和恶化迅速,极易导致外周循环衰竭,产生休克等严重后果。
六、药物滥用对眼底血管的影响
眼底动静脉是人体组织器官唯一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血管系统。所以,眼底血管的病变可直接反映全身血管的改变。李晓东等报道,观察77例静脉注射海洛因成瘾者眼底视网膜动脉有74.0%明显改变,观察68例烫吸海洛因者有57.4%眼底改变。研究发现,海洛因依赖者有66.2%伴有明显的Ⅰ~Ⅱ级视网膜动脉硬化样改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血管壁变厚、血管变细变窄、管腔闭塞等。海洛因等阿片类滥用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改变机制与毒品掺有杂质相关,海洛因等阿片类成瘾者长期滥用掺入滑石粉、阿咖酚散、奎宁等毒品时,可导致“海洛因性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