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骨转移疼痛

骨骼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和受累部位,有时是转移的唯一部位。各种肿瘤均可以转移到骨骼,其中肺癌、乳腺癌、鼻咽癌、肝癌及胃癌是最容易发生骨转移的前5位原发性肿瘤。骨转移的部位以中轴骨包括脊柱、骨盆、肋骨最为常见,四肢骨低发。转移对骨组织损伤模式可分为溶骨型(70%)、成骨型(10%)及混合型(20%)。恶性肿瘤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骼病变,引起骨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event,SRE),不积极治疗会严重影响病人生存和生活质量。其中,骨疼痛是骨转移的主要临床症状,出现在50%~90%的骨转移病人中。骨疼痛初期大多表现为间歇性钝痛,持续性加重。骨转移灶进展表现为持续性剧烈骨疼痛。当脊髓受压、神经损伤时,病人可出现局部椎骨疼痛或神经放射性疼痛。因此,骨疼痛的治疗与缓解是医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骨转移疼痛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放射治疗、镇痛药物、二膦酸盐类药物、手术治疗等。其目的在于缓解骨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及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病人生存期。
在晚期肿瘤病人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发现,似乎每3~6个月就会发生一种主要的骨骼事件。另外,骨转移疾病限制骨骼活动减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最终病人死亡几乎完全是由于骨转移并发症或对其治疗的结果。骨转移的预后依赖于原发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生存时间是以年为单位,肺癌的生存时间是以月为单位。此外,由于对原发肿瘤治疗效果的改善,相应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肿瘤远处转移如骨转移的发生率增加。因此,转移病灶的治疗对于病人的预后变得更为重要。
癌性骨痛是最为复杂的疼痛综合征,包括稳定的基础性疼痛(阿片镇痛有效),表现为钝痛。随着肿瘤的进展疼痛有可能会增强。另外癌性骨痛自发性的爆发痛和与运动相关的事件性疼痛,在无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前提下,阿片镇痛药物难以控制这种类型的爆发痛。迅速有效地控制癌性骨痛是临床面临的一种挑战。
肿瘤转移需要一系列肿瘤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原发肿瘤不断地向周围正常组织释放肿瘤细胞,穿过小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一旦进入循环,肿瘤细胞与血液内正常的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红细胞、T细胞、血小板一样循环到远处的器官和组织,包括骨组织。肿瘤细胞转移是有序的,而非随机的过程。此时,由于人体视转移的肿瘤细胞为人体细胞的一部分,并且在分子水平调节其有序的运动到远处组织和结构内,并且存活。
骨由于骨髓内高血流量的原因是最容易发生肿瘤转移的部位,肿瘤细胞上存在黏连分子,确定了肿瘤细胞容易进入骨髓内。肿瘤细胞在播散到血液循环和骨髓腔内,存活并逐渐转移到骨结构中。而血管生成因子和骨吸收因子增加了肿瘤的生长,如果骨基质发生再吸收,促进了肿瘤黏附和增殖。
骨转移的决定性步骤是肿瘤细胞移动透过骨髓腔内血管窦壁,侵入和存活在骨髓腔间质中。刺激并生成滋生血管,并逐渐移动到相对安全的骨骼表面,一旦接近骨膜内,转移的肿瘤细胞完全扮演成骨膜内衬细胞,并且与局部骨髓腔内的间质细胞连接,刺激骨吸收。因此在转移的每个步骤都会有病理生理特性,存在靶点治疗的环节,为治疗提供了机会。
骨肿瘤或骨转移瘤可以解释骨痛的原因,并非所有的骨转移都会疼痛,并且疼痛程度与X线片表现是不成比例的,伤害性感受的主要区域在骨膜,骨髓腔和骨皮质缺乏感受疼痛的神经,导致骨转移疼痛的原因包括肿瘤扩展引起的骨膜牵拉、骨损局部引起的骨骼变形(既可以由于椎体压缩,也可以由于肿瘤侵入骨骼内压迫神经导致疼痛)以及骨髓内释放的痛性物质。
癌性骨痛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骨质的破坏,病灶中与肿瘤相关的诸多因子不断释放(如前列腺素、内皮素及神经生长因子等),在肿瘤局部构成复杂而独特的微环境,持续激活并敏化存在于骨组织的伤害性感受器。在骨癌痛发展的过程中,交互存在着炎症反应、神经损伤及其他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导致伤害性刺激传入信息增加,引起剧烈的疼痛感受。
虽然疼痛是骨转移病人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症状,但导致疼痛的原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癌性骨痛机制比较独特,有来自炎性疼痛或神经源性痛,这些特殊的疼痛状态,展现出不同的相关行为和脊髓上的神经化学变化。不同因素在癌性骨痛发生和维持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疼痛可能是由原疼痛敏化因素所引起,如前列腺素和内皮因子等。这些因子由肿瘤细胞释放,激活位于骨髓内的伤害感受器。加之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肿瘤内皮因子-1(动物实验表明这些因素可以兴奋初级传入神经),当骨开始吸收时,包埋在骨矿质内的生长因子开始释放,并直接刺激分布在骨结构内的痛性神经纤维。当肿瘤持续增长时,分布在骨髓内感觉神经纤维受到肿瘤的压迫和破坏,可能会引起神经源性痛。
骨痛与破骨细胞活性相关。在正常的骨骼,网状结构内的骨在吸收细胞(破骨细胞)数量等同于成骨细胞的数量。有证据显示,在骨转移病人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既有肿瘤因素也有体液的因素,包括前列腺素、细胞活性素、局部生长因子及甲状旁腺激素,提高了破骨细胞的活性,并且刺激了外周伤害性受体。破骨细胞必须维持在酸性微环境下(pH4.0~5.0)使骨再吸收,而且使骨内的感觉神经酸性离子通道和辣椒碱受体发生过度表达,从而引起痛觉过敏。此外,当癌细胞完全充满骨髓内后,骨髓内严重的虫蛀样破坏可能会有助于产生酸性微环境,最终当骨破坏持续发生时,骨骼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出现病理性骨折。骨的机械应力将被置于骨所能承受的应力之下,扭力刺激位于骨膜上丰富的机械感受神经纤维,引起明显的活动性疼痛。
(王 昆)
参考文献
1.Paice JA,Ferrell B. The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CA Cancer J Clin,2011,61(3):157-182.
2.Coleman RE. Clinical features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and risk of skeletal morbidity. Clin Cancer Res,2006,12(20 Pt 2):6243s-6249s.
3.Delaney A,Fleetwood-Walker SM,Colvin LA,et al. Translationalmedicine:cancer pain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BrJ. Anaesth,2008,101 (1):87-94.
4.Suva LJ,Washam C,Nicholas RW,et al. Bone metastasis: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Nat Rev Endocrinol,2011,7(4):208-218.
5.Luger NM,Mach DB,Sevcik MA,et al. Bone cancer pain:from modeltomechanism to therapy. JPain Symptom Manage,2005,29(5 Suppl):S32-S46.
6.王小微,毛应启梁,王彦青.骨癌痛外周机制研究进展.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8(5):421-424.
7.Rainsford K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the 21st century. Subcell Biochem. 2007,42:3-27.
8.Saito O,Aoe T,Yamamoto T. Analgesic effect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acetaminophen,and morphine in a mouse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 J Anesth,2005,19(3):218-224.
9.张述耀,方翎,朱志伟,赵树林.非甾体类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与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22):1936-1937.
10.King T,Vardanyan A,Majuta L,et al. Morphine treatment accelerates sarcoma-induced bone pain,bone loss,and spontaneous fracture in a murine model of bone cancer. Pain,2007,132(1-2):15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