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心导管检查的发展史

心导管检查技术是将心导管送至心脏及血管需要检查的部位,借以了解心脏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的变化,有利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疗效评价的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心导管检查包括左、右心导管检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导管检查始于18世纪早期的动物实验,1733年Stephen Hales在实验室首次进行了介入性血流动力学评价,他将一支铜棒插入马的股动脉以测量动脉内压力,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估测出每分钟多少血液通过心脏,进一步测定左心室容积。1844年,Claude Bernard在其生理学研究中通过颈静脉、颈动脉将导管逆行插入马的左、右心室。1861年,Chaveau和Marey报道了心腔内压力测量方法,并证实了心脏各腔室的舒缩是协同的。自此,心导管检查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是首位将心导管检查应用于人体的医生。1929年,25岁的Forssmann开始尝试在临床上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可能性,并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将一根约65cm长的导尿管由左侧肘前静脉插入自己的右心房,之后去放射科留下了第一张人类心导管胸片,从此拉开了人类心导管检查的序幕。此后2年内,Forssmann他曾先后多次在自己身上进行心导管检查,他还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内,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同期,其他一些学者也开展有关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方面的研究,如Klein、Padillo等就曾先后报道右心导管和心输出量测量方面的研究;Andre Cournand和Dickinson Richards在大样本人群中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并按Fick原理计算心输出量和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右心导管检查术趋于成熟。1956年,基于在心导管检查中取得的巨大成就,Werner Forssmann与Andre Cournand、Dickinson Richards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1947年,Dexter将导管置入患者肺动脉,并进一步测得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压力及肺动脉血氧饱和度。1950年Zimmerman、Limon-Lason、Bouchard等完成了逆行的左心导管术。1953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并广泛用于心导管术中。1959年Ross和Cope首先报道房间隔穿刺术,并被普遍接受。同年Sones等报道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之后逐渐被Ricketts、Abrams、Judkins等完善。1970年,Swan和Ganz发明漂浮导管术,开创了导管室外的心导管检查术。1977年Andreas Gruntzig发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自此心导管扩大到治疗领域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心导管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逐步发展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