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脑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案例1 头晕、复视、左耳听力下降、面部发麻2月余

病例介绍

女性,24岁。头晕、复视、左耳听力下降、面部发麻2月余。查体:左侧听力消失,Rinne试验:气导>骨导;Weber试验居中,双眼可见水平眼震,余(-)。

影像学检查

见图1-1-1和图1-1-2。

图1-1-1 乳突CT扫描

A.轴位CT平扫;B.轴位CT增强

图1-1-2 头部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2-FLAIR;D.轴位T1WI增强;E.冠状位T1WI增强;F.矢状位T1WI增强

手术记录

病变起源于脑干向左侧桥小脑角区生长,病变呈灰白色,无明显包膜,边界不清,邻近左侧听神经明显黄变、增粗,面神经向下外推挤移位,三叉神经向上推挤,术中完整切除肿物。

病理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病人为青年女性,慢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晕、复视、左耳听力下降、面部发麻。CT表现为左侧桥小脑角区域稍低密度占位病变,病灶内未见钙化及出血改变,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邻近内听道未见增宽,颅底骨质未见增生或破坏改变。MRI表现为左侧桥小脑角区域肿物,边缘呈等T1、稍长T2信号,中央区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强化,与脑组织分界不清,邻近脑干及左侧小脑可见大片水肿信号影,左侧面听神经未见增粗及强化,左侧内听道未见增宽、四脑室稍受压变窄。根据以上特点,该病变定位于脑内,考虑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2.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

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约占该区占位性病变的85%,肿瘤多单发,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同侧听神经明显增粗,并与肿瘤分界不清,呈“倒逗点”状;肿瘤可囊变,邻近脑实质水肿较轻(图1-1-3)。发生于该区域的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病灶周围水肿较明显,邻近听神经未见增粗,内听道未见扩大等可与之鉴别。

图1-1-3 听神经瘤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 T2WI;C.轴位T2-FLAIR;D.轴位T1WI增强

(2)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是桥小脑角区发病率位居第二的肿瘤,常以宽基底与邻近硬脑膜紧密相连,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邻近颅底局部骨质可见增生或骨质吸收改变;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但不及听神经瘤高,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晰,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周围脑实质无水肿或轻度水肿。部分脑膜瘤可发生钙化、囊变、坏死或出血,导致信号不均匀(图1-1-4)。

图1-1-4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2-FLAIR;D.轴位T1WI增强

(3)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

亦称胆脂瘤,是桥小脑角区第三大常见的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为起源于外胚层的先天性病变,可能是由于神经管闭合时外胚层残余所致。CT表现为匍匐式生长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MRI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异常信号影,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该病特征是在DWI上呈高信号表现,病变呈匍式生长,沿脑沟脑回呈塑形发展,可包绕血管及神经;因病变内无血管,因此增强后不强化(图1-1-5)。

图1-1-5 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MRI扫描

A.轴位 T1WI;B.轴位 T2WI;C.轴位 DWI;D.轴位 T1WI增强

专家点评

本病例为青年女性,慢性起病,病灶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稍低密度肿块,病灶内见更低密度区,病灶内未见钙化及出血改变,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邻近内听道未见增宽,颅底骨质未见增生或破坏改变;MRI上表现为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物,病灶内可见液化改变,边缘呈等T1稍长T2信号,病灶与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强化,邻近脑干及左侧小脑可见大片水肿信号影,左侧面听神经未见增粗及强化,左侧内听道未见增宽、第四脑室稍受压变窄。根据以上特点,考虑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该病发生在桥小脑角区域,需要与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相鉴别。仔细观察肿瘤密度或信号特点,与周围脑膜关系,邻近听神经及内听道是否改变,颅骨骨质有无异常等情况则不难鉴别。

(案例提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磊)

(点评专家: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