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医学临证用药求真
- 郑梅生
- 11字
- 2020-08-28 08:02:57
第二章 新安医学学术特色
第一节 新安医学学术理论探索与创新
研究新安医学的朱长刚博士指出:新安医学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上,明清时期中国学术重心在江南,以苏、杭、徽三州为学术中心的苏中、浙中、新安三大基地鼎足而立。明初,正是丹溪学说盛行之时,一些医家拘于丹溪滋阴之说,过用苦寒,戕伤元气,渐成新的时弊。
一、创新理论,立温补派
由于新安地处江南南方,气候阴湿,新安名医汪机在朱丹溪的滋阴说和李东垣的脾胃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温补培元固本学说。其学说传承于家族及师门医家,再传弟子有明代休宁医家孙一奎,清代歙县医家吴楚、程文囿等。
汪机,安徽祁门人氏,父亲汪渭乃一代名医。汪机受父教悟,深研金元名家医学思想,融汇李东垣、朱丹溪临证经验,重视培护脾胃元气,创立了“营卫论”,慎用苦寒之味,主张通过阳生阴长达到补阴的目的,形成培元学说,临证以擅用人参、黄芪而著称。他体会到参芪味甘能生血,气温可补阳,是补脾胃的圣药;脾胃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便有所助,邪可不治自除。他认为营卫之气皆借脾胃水谷而生,举日、月为例,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并引申到人体气血。这一思想反映在汪机治疗内伤杂病上,人参、黄芪的灵活运用,辨证遣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我国明代医界著名的一代宗师。他的《医学原理》《运气易览》至今仍为医家指南。
孙一奎早年经商,因有士人授以医术和秘方,用之多验,弃贾从医,师从汪机的门人黄古潭专研医术,为汪机的再传弟子,平生以注重元气之生生不息为己任,故自号生生子,行医于三吴、徽州、宜兴等地,以医术游于公卿间。他首创“命门动气”之说,认为肾与命门是人身的“太极”,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人之生命所司,精神之所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临床上,他十分重视命门、三焦元气的温补,在其《生生子医案》中载有的壮元汤等固本培元方剂,引火归原,鼓舞肾气,使气行全身。孙一奎治病,“首重明证”。他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的情况,故治法不可执一,要重视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颇有独到建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以汪机、孙一奎为核心的一大批新安医家群体成为温补培元派的中坚力量,逐渐发展为“固本培元派”。
二、博采众长,阐发医理
新安医家留下了大量医籍和医案,历代医家从医案的记载中,经常博采名家经验,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推陈出新。如清代安徽歙县名医吴谦,博学多才,精通各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乾隆年间,官至太医院判,高宗弘历赦令以吴谦为首,编撰一部较为系统的医学专著,吴谦率领编辑班子,广泛征集民间家藏秘籍和世传经验良方,取其精华,系统加以整理,编著成一部宏伟的医学著作《医宗金鉴》。全书包括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理法方药,条理清晰,清政府将此书作为太医院的主要教材,并先后出版了50个版本,在国内广泛流传,成为医家学习和临床常用的参考书。
郑氏喉科在新安医学中作为特色专科,有着重要的地位。郑氏喉科代有传人,至今已十代。郑梅涧生于世医之家,其父受业于福建名医黄明生先生,得其喉科秘传,郑氏遂专攻喉科,200多年名扬新安。郑梅涧所著《重楼玉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喉科专著,治疗经验丰富,往往采用针灸、外敷、吹药、含化等多法并用,其针法尤为精妙,精选五十二穴,再配以药饵,往往应手而愈。其长子郑枢扶精于喉科,并与方成培同撰《重楼玉钥续篇》。他认为白喉属于少阴经,热邪伏其内,盗其肺经之母气,治疗上最忌发散,忌苦寒,大胆创用“养阴清肺汤”,在喉科学上形成了郑氏父子倡导的“养阴清润派”。此书为郑氏家传秘本,百年来未予刊行,1956年,郑氏后人郑景歧医师献出此书,实为一大功绩。
新安医家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精辟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去继承、发扬,是祖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分析病机,分期治疗
新安医家在诊治疾病时,主要是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病情,将四诊所得材料进行全面分析,辨明病证的机理,然后再论治法。据研究新安医学的黄兆强介绍,新安王氏医学世家撰写出版的《王仲奇医案》全书40门,包括时病、内、妇、儿、外科,膏、丸、散方,计709案。案中时方、经方兼用,探讨经络、脏腑病机,阐述脑与时邪、脏腑、精血的关系,推陈致新法治疗呕血,滋补肺肾法治疗痨瘵,温运、通降、滋液等法治疗便秘,膏方调补阴阳气血,讲究奇经,判断预后,撷取先哲有关医学论述阐明医理,均有灼见。王仲奇在诊法上对脉诊、舌诊的研究较为系统,对疾病的诊断和辨证有一定的贡献,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准绳。
叶天士也是一位离我们年代较近的大医学家,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至今仍有很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克正对叶天士颇有研究,他说:“叶案对疾病强调分期治疗,认为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灼见其初、终、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换句话说,就是告诫医者应该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分清先后层次治疗。《临证指南医案·痹门》杜案,初用木防己汤加减宣痹清湿热,中以玉屏风散合归芪建中汤加减固表而和营,最后以温养阳气、通补奇经收功,可谓步步为营,法度严明。
清代的叶紫帆、叶朝采、叶天士、程钟龄、程思敏、王学健、王心如、王谟、王仲奇等创立了“时方轻灵派”,为治疗温热病和杂病作出了杰出贡献。
四、组方严谨,注重调护
新安医家在医案中经常指出组方的原则,以及组方的思路。《医学指南捷径六书》是明代新安名医徐春圃晚年力作,集中总结了其理论心得与临床实践经验。该书的《病机药性歌赋》《诸症要方歌括》《二十四方》《评秘济世三十六书》是其子书,除了辨证、诊脉、审证、治要,主要就是处方,对每一种疾病“精求一方”,对方剂的组成以简为贵,“药味简而取效愈速,药品多则气味不纯,鲜有效验”。徐春圃对每一方的方名、出处、方组、制法、剂型、服用法、剂量、适应证,以及组方解说意义、加减用法及注意事项均记述详细清楚,反映出组方主次分明,配伍严谨周到。这些都反映了新安医家治疗处方的法度,对我们临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安医家清代吴澄所著《不居集》中在其理脾阴学说指导下所创22种方剂,《医学心悟》卷三中的“月华方”、“止嗽散”,《医林纂要》卷九中的“桔梗麦冬汤”,《医方考》卷三中的“知柏地黄丸”,都是新安医籍记载的独创或首载,使用至今不衰。
新安医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非常注意调护,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归。孙文胤所著《丹台玉案》中尤为重视调养人体,指出:“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形者气之所犹以寓者也,气者形之所犹充者也。二者故相为用,而亦有轻重之差焉。”在《丹台玉案·中风门》中论述中风的发病原因:“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不暇于食,或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身,或当风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热而露卧,或冒雨而奔驰,以致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积虚弥年。平时无甚痛苦,而不知荣卫皆空,徒存躯壳。”在这里,孙文胤论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调护事宜。
在饮食方面注重脾胃调理,忌口摄身。吴澄《不居集》的学术贡献,就是护中焦,调脾胃,补虚散邪,气血和顺。他说:“人之所赖以生者,脾胃也。”又曰:“生气生血,贯五脏,充百骸,调六腑,皆脾胃为之也。”他经常以谷芽、山药、扁豆、老米代替药物补脾中之阴,使中土安和。虚老久病之人,脾胃薄弱,不胜厚腻食物,用燕窝、海参、鳗鱼等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脾胃,使气血调和。
(郑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