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脏腑学说

脏腑统称内脏,它包括心、肝、脾、肺、肾、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舍、多腺体十二个器官,从形体功能上来看,前五者相对实体密闭而化生、储存、应用水谷精微称五脏;后七者相对空腔开放且有排泄之共性而大都参与饮食物的受盛腐熟、清浊泌别、糟粕传化称七腑。从病理状态上来看,五脏易被火热之邪侵袭多出现阳热病证而属阳;七腑易被寒湿之邪侵袭多出现阴寒病证而属阴。五脏易虚,因五脏只有不断地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临床多出现供不应求的虚证;七腑易实,因七腑只有分清别浊、传化糟粕的道路或分泌物排泄的道路通畅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临床多出现阻塞不通的实证。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为脏腑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如心红似桃上下通窍,位于胸中;肺白似伞覆盖诸脏,左右分叶等。二是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反复的医疗实践,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器官内外关联的系统宏观概念,蒙医学的脏腑绝对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单一器官名称概念。如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了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再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获愈,骨折使用某些补肾药而加速愈合,心火使用泻小肠的利尿药而迅速祛除,思虑过度、不欲饮食而用醒脾药得到解除等,认识到在脏腑之间的脏腑表里匹配关系,和五脏与人志、液、体、窍、华的系统联系。

脏腑表里匹配关系:脏用精微作用于体内属里,腑传化物、排泄糟粕及分泌精津作用向外属表。一脏一腑或一脏两腑,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和多腺体、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和三舍。其中多腺体是一个多经络络属的七腑器官,它分别统属于前十一个脏腑器官,多腺体分泌与心脑思维活动紧密相关而二者构成脏腑表里关系;三舍以体现肾之生精卵、统生殖的主要功能而二者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五脏与人志、液、体、窍、华的系统联系: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从整体出发,以五脏为中心,配以七腑,关联志、液、体、窍、华将人体有机地、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根据有诸于内,必行于外,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脏腑之盈亏都分别表现在相应的志、液、体、窍、华五个方面,在临床上也正是采用对志、液、体、窍、华五个方面的观察,来了解脏腑的盛衰和疾病状况,结合病症作出诊断。从而为蒙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充分体现了蒙医学的整体观念。

一、五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的作用,常与肺脏合称生命体征脏器。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三要素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阐释的。

1.心

心在“巴达干”的居住区域胸中,由心包围护于外而构成一体,是“赫依”的主管脏器。心为神明的居处、血液的主宰、黑脉的起源,在五行中属空、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充在黑脉,并通过经脉络属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主血,统黑脉。二主脑,司神明。

(1)主血行、统黑脉,为血之主宰:

黑脉起于心,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全身的血液都在黑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即所谓心血其充在黑脉,在这心脏、黑脉、血液的循环系统中,心脏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赫依”节律性地赋予心脏动力,使心脏正常搏动,脉道通利,血液充盈,是血液循环正常的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表现在体表血管,则黑脉充盈饱满;表现在面部,则面色红润光泽,即所谓心其华在面;表现在皮肤,则皮肤细腻光滑,正常汗出、排泄多余热能,即所谓汗为心之液。反之,“赫依”失常,心动无力,气血亏虚,则出现体表黑脉瘪陷,面色无华,甚则脉道不利,血流不畅,气血瘀滞,阻塞不通,而出现面色灰暗,唇舌青紫,汗液排泄失常,心前区憋闷和刺痛,心律不齐或心肌梗死。

(2)主头脑、司神明,为白脉之源:

头脑为神明的居处,神明是指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明是对生命力的总概括,而大脑的这一主要生理功能有赖心脏主血上行养脑而实现的,所以说心主脑、司神明。血是神明活动的物质基础,白脉是大脑反应的信息来源通路,心血充足,白脉畅通,则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思虑敏捷而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反之,心血不足,不能上行充脑养神,白脉阻滞,不能正常传递感知信息,则会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甚则谵语等神志不宁的症状,或出现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呆滞健忘,甚则昏迷等神志萎顿的症状。

人对外界信息感知引起的情志变化,喜、怒、忧、思、恐称五志。五志由五脏所化生,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肺志为忧,脾志为思,肾志为恐。而五志过用则伤及五脏,过喜伤心,大怒伤肝,悲忧伤肺,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无论是正常的情志变化还是过用下的情志表现,都必须通过心主脑、司神明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有五志总统于心而分属于五脏,五志分属于五脏而表现于心的说法。另外心脏的外层包膜称心包,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黄帝内经》将其封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它是心脏情志变化向外传达的官使,在病理上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2.肺

肺在“巴达干”的居住区域胸中,左右各一,是“赫依”的主管脏器。肺为气之主,在五行中属气、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肤,并通过经脉络属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主呼吸,生力气。二布津液,润肌腠。

(1)主呼吸、生力气,为气之主宰: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象征,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形式,而肺脏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且在气体交换的呼吸运动中起着主宰作用,鼻为呼吸的体表器官,涕存在于鼻,对鼻起润泽保护作用,所以说肺主呼吸为气之主,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赫依”节律性地赋予肺脏动力,使之一呼一吸。吸使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进入人体,呼使体内代谢浊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不断地促进着力气的生成,力气是脾胃在“协日”的作用下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气,储存于肝并予以加工后,上输于肺,通过肺的主呼吸功能,与吸入的自然清气在肺内合成。力气形成后在肺中进入黑脉,通过心脏随血液循环布达四肢及体表官窍,在脑的支配下从事生活劳动。力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力量的大小与劳动生活的质量。呼吸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肺气是否充足,气道(鼻、喉、气管)是否畅通。肺气充足,气道畅通,则体力充盛,呼吸平稳均匀,生活劳动正常。反之,肺气不足,气道不利,则体力虚弱,咳嗽喘息,胸中憋闷,劳动诸症加剧。若肺气衰败失其主呼吸的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人的生命也就此告终。

(2)布津液,润肌腠,为雾露之器:

肺位居上,覆盖诸脏,犹如雾露,布洒津液,润养肌腠。肌腠是肌肉、皮毛、汗孔的统称;津液是一切水液的总称,肺在在水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特别是在腠理(汗毛孔)的开阖,汗液的排泄和布洒津液于皮毛、肌腠起滋润濡养的功能上,起着决定的作用。所以说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肤。“协日”中的“明色协日”使皮毛明润光泽的功能,实质上就是“协日”会同“赫依”主肺,以布津液,润肌腠的这一功能而实现的,肺的功能离不开气,肺为气之主,气为肺之用。“协日”昌盛,肺气充足则肺能正常行使布津液,润肌腠的功能而皮毛明润光泽、腠理开阖有度,反之,则皮毛不荣、腠理开阖无度,汗出失常,甚则肌肤甲错或外邪自毛孔入侵犯肺以致肺病。这也是蒙医学中皮肤病而调理肺脏的理论依据之所在。

3.脾

脾在“协日”居住的人体中段横膈区域左胁中,是“巴达干”的主管脏器,从属于“协日”为后天之本,在五行中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并通过经脉络属与胃构成表里关系,成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化精微,生气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二长肌肉,固脏腑。

(1)化精微,生气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精微是饮食物中对人体具有促进、充养、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是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巴达干”赋予脾脏动力并借助于“协日”的热能,与胃共同对饮食物进行腐熟消化而吸收其中的精微,以供机体功能的需要。而在精微吸收摄取需求方面,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亦从而形成了一日三餐的节律性饮食,当机体活动消耗精微到一定程度需要补充时,脾将其信息传达给心脑而表现出饮食欲望饮食活动顺利进行;当食饮入胃,胃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脾再次将其信息传达给心脑而终止饮食活动,如此反复的供需活动,以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气血是人体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水谷精微最主要的是化生气血。所以说脾生气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在饮食活动中,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磨碎且产生味道,唾液中清稀部分涎,清洁保护口腔而助消化和吞咽,唇为口腔之门户,以起密闭作用且能反映脾之盛衰,故而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功强盛,则气血充足,力强体壮,能饮食,唇光泽。反之则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身倦乏力,不欲饮食,口中乏味,唇色不华,或脾不能正常摄取水精,水液并走大肠以致腹泻;水液溢于肌肤则水肿,水阻气行则胀满等。由此得出腹泻治脾,水肿调脾的蒙医理论。

(2)长肌肉,固脏腑,坚实体能:

肌肉与骨骼构成了人体的固有形态,它具有围护腔隙,表现运动,反映力量的功能,对脏腑器官具有构成、保护、固定的作用。脾将食物精微输送到肝,通过肝的解毒分解,合成成产生肌肉的精微物质回输于脾,在“巴达干”和“能成协日”的作用下化生肌肉。所以说脾其充在肌肉。肌肉的正常化生以脾脏摄取充足的水谷精微为保证,肌肉的健壮以充足的气血营养为前提,脾长肌肉,固脏腑的功能是以脾脏化精微,生气血的功能为基础。脾功强盛,精微气血充足,则肌肉得以正常化生,而肌肉坚实,脏腑稳固,体质健壮。反之,则肌肉松弛,脏腑下垂,体质虚弱无力。这也是器官下垂,而调胃健脾,升提下陷的蒙医理论原源。

4.肝

肝在协日的居住区域,心肺之下、肚脐之上的人体中段腹部右胁之中,是协日的主管脏器。肝为黄水之主,热能之源,在五行中属火、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脉,并通过经脉络属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肝藏精微,统分发。二调气机,生热能,为体能温热之源。

(1)藏精微,统分发,为精微合成之处:

肝接受并储存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根据人体脏腑器官的各自需求,在“协日”的作用下将其消毒并加工合成不同的精微物质,按需要予以分发给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将精微上输于心,化血充脉以形成血液循环;将精微上输于肺,一方面生力气以形成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另一方面化津液布肌腠、走官窍以起润泽作用并将代谢后的剩余水分下走肾入膀胱成为尿液之源;将精微回输于脾以化生肌肉和脂肪;将精微下输肾养精卵、行三舍、司生育;将精微入胆囊化胆汁成为黄水之源,即所谓肝为黄水之主。另外肝在分发精微充养器官方面,与眼睛和连接肌肉关节的筋脉密切相关,泪液润滑眼珠,爪甲为筋脉在体表的外露部分,所以说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其充在筋脉,其荣华表现在爪甲。等等如此的精微转化分发过程,离不开三要素间的功能协调。“协日”正常,肝功强盛,精微得以正常合成转化分发,人体组织器官各得其所,则体质健壮而富有活力。反之肝藏精微,统分发的功能衰弱,合成的精微物质不足,则出现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失养症状,如气血不足,身体乏力,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筋脉抽搐,爪甲淡白不荣等。若分发异常,黄水不循常道泛滥肌肤则为黄疸;化生的血液凝滞而运行不畅,甚则阻塞不通形成血栓、梗塞;或精微不能正常脱毒分解、合成分发而壅聚为害,出现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等肝脏本身的病变。

(2)调气机、生热能,为疏气主脏、热能之源:

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这里的气是指力气。是机体功能活动的动力,升、降、出、入是力气的运动形式。气上行曰升、下行曰降、外行曰出、内行曰入。气在人体的运行活动中,肝的疏理调节功能起着决定的作用。肝气充盛,气行畅达,上则呼气,下则矢气,外则出气,内则行气,通脏腑而力运周身,身轻矫健有力量;肝气不足,气失调达,则气滞郁阻而气病丛生。气滞在心则阵发性胸憋闷;气滞在肺则持续性胸憋闷;气滞在胃则胃脘胀满;气滞在肝则胀满攻撑两胁;气滞在脾肠则腹部胀满,气滞在经络则胀痛走窜不定等,总之,憋闷胀满或胀痛走窜不定为气滞郁阻的病症特点。

热能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机体热能温度的产生,是在摄取水谷精微和应用水谷精微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中产生的,无论是安静状态下的脏腑产热还是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产热,都离不开肝脏的藏精微,统分发的功能。因为脏腑组织器官只有不断地得到肝脏按需分配精微的充养,才能正常的行使其生理功能活动,况且肝还调气机,以促使着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所以说肝生热能。这也是“协日”为体能阳热之源的内在依据。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4℃,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生理状态下,早晨温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若脏腑组织内损而功能失调或外邪入侵、正邪斗争,致使三要素失衡而体温就会升高,体温高于正常则称发热,37.5~38℃为低热,38~39℃为中度发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如体温高于41℃或低于25℃时将严重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

5.肾

肾在“赫依”的居住区域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除此之外它在生理意义上还囊括了解剖学上的卵巢和睾丸,睾丸俗称外肾,是“巴达干”的主管脏器,从属于“赫依”。肾寄元气生三素而藏阴用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在五行中属水、在志为恐、在液为精液和唾液、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齿与发,其充在脑与骨髓,并通过经脉络属与膀胱和三舍构成表里关系。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一生精卵,统生殖。二调水液,生寒能。

(1)生精卵,统生殖,为生命之源:

精卵是构成人体的最原始物质,是肾充盛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贮存于男性睾丸者称精子,贮存在女性卵巢者称卵子,合称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必得肝分发于肾的后天之精(精液)的充养方能发挥其生理效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共同构成肾精,肾精亦称阴精或肾阴。先天之精在一定的条件下精卵媾合以胚胎成人,精卵媾合及人体形成后的生长发育的内在动力称元气,元气是构成先天之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天之精的活力表现,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富有元气的肾精功能表现在人体称精力、精气或肾阳、元阳,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根本,表现在人体外生殖器则应脑而产生性冲动,唾液增加,男子阴茎勃起射精,女子分泌性交液,完成人之本能。所以说精液与唾液为肾之液,肾寄元气而藏阴用阳,为生命之源。另外,精卵媾合,卵子受精的同时,元气化生了三素,从而形成了人体三权鼎立的职能格局,以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成为脏腑器官的主宰和动力源泉,并且反过来化生应用元气。由于三素由元气所化生,元气存在于精卵之中,所以将贮存精卵的睾丸、卵巢与孕育胎儿的子宫合称三舍。在三要素中,“巴达干”赋予肾脏功能,使机体协调生长发育,在胚胎形成人体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巴达干”的督导作用,“巴达干”决定着人体固有形态的正常与否,主宰着人的主体,是人体赖以生长发育的根本。同时肾生精卵,统生殖也为“巴达干”为先天之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激发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这一段论述,明确地指出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肾中精气逐渐亦有所充盛,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精卵(天癸)成熟,于是,女子就按期排卵行使月经,男子产生性冲动可随时射精,而具备了生殖能力。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而人由少年到壮年,再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衰败直至竭尽而人由壮年到老年,丧失生殖能力。另外还明确指出了以齿、骨、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和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的标志,其中骨骼在人体成长发育过程中体现肾精盛衰尤为显现,骨骼的生长极致决定人体的高度。精生髓,髓充骨养脑,脑为髓之海,发为脑之苗,齿为骨之余,所以说肾其充在脑与骨髓,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和牙齿。另外肾中精气的盛衰更突出地表现在二阴与耳,它决定着性交能否正常进行,肾精能否正常交合,二便能否正常排泄,耳力听觉是否正常,蒙医前贤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实,强肾壮精可使二便开合有度,大小便及阴精(精液、月经)顺利排泄,耳力聪敏,所以说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司二阴的开合。肾精充盛,则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思虑敏捷,牙齿坚固,头发光泽,听力敏觉,正常行使其欲望而儿女康健。反之,肾精不足,则体质虚弱,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牙齿松动,头发不荣,耳力不聪,男子阳痿早泄,女子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宫寒不孕。在临床上蒙医学肾藏精卵,统生殖的理论,在当代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对于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低下和防止衰老方面,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主水液,生寒能,为泌尿中枢,寒能之源:

水和食物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二者合称水谷。水谷精微包括水液精微和食物精微,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各种物质的生化之源。人生离不开水,水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各种物质的基础,是精微物质发挥作用和生命活所需物质新陈代谢的载体。如,血液,精液,泪液,唾液,骨髓,胆汁,关节润滑液及食物消化液和汗液,尿液,粪便,呼吸等,都不能脱离水而单独存在以发挥作用。水饮入胃,胃对其进行腐熟,脾与小肠摄取其水中精微,由脾转输至肝,肝上行分发给肺,肺若雾露之溉,通过血液循环敷布周身以滋润机体组织器官、光泽皮毛,终至于肾,贮膀胱成为尿液之源。肾终极把关,对其进行区分处理,熏蒸膀胱使浊中之清蒸腾环流以达肺脏布洒津液至肌腠,通过汗液、呼气出体外,剩余的绝大部分废液浊中之浊(尿)通过小便排出体外,使肾在促成的系统泌尿器官——输尿管、膀胱、尿道中成为中枢主宰脏器。另外,脾与小肠摄取后剩余的残液与食物残渣构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从而完成水液循环的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代谢不但保证了人体水液的代谢平衡及多余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废物的顺利排泄外,还保证了与其同等重要的机体功能活动多余热量的释放。肺雾露敷布水精而主呼吸、司腠理之开阖;肾使水清蒸腾环流而主水、司二便之开合,特别是水液排泄主渠道小便的开合。如果说在水液代谢方面,肺行水为水之上源,肾治水为主水之脏的话,那么,在制约阳热、释放热量方面,则肺为散热之器,肾为寒能之源。这里所谓的寒能,实质上是指水液代谢在肾的主宰下制约阳热的功能。即所谓肾主水液,生寒能。这也是“巴达干”产生寒能为机体阴寒之源的内在依据。在临床上肾气充盛,水液代谢如常,体温恒定,反之,水液代谢失常则百病由生,而出现胸水、腹水、水肿等一系列水液泛滥储留或热能释放不出的热性病症,也为蒙医学利尿、发汗、通大便治疗水肿;发汗、滋阴液治疗发热的治疗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七腑

七腑是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舍、多腺体的合称。在七腑中胃肠相连一体,犹如长蛇,胃动肠摆,自上而下呈波浪形收缩舒张式蠕动,而饮食物随其蠕动下行被腐熟、消化、吸收最后转化为粪便与尿液排出体外。饮食物之所以物尽其用,而水谷精微得到充分吸收,是因为在饮食物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消化道上设置了七道关隘,以对其各段器官功能质量予以把关。《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即飞、户、吸、贲、幽、阑、魄。飞门即口唇,口唇象灵活的门扇一样启闭,是饮食物进入人体的第一关,它起着密闭口腔以助咀嚼的作用;户门即牙齿,牙齿对食物进行咀嚼磨碎以便于吞咽;吸门即咽喉,咽喉是气体吸入气管、饮食物下入食管的关口,具有促进饮食物下行的作用;贲门即胃上口,与食管相接之处,具有节制饮食物入胃的功能;幽门即胃下口、与小肠连接之处,具有限制未腐熟水谷下入小肠的作用;阑门即大小肠连接之处,小肠之出口,大肠之入口,具有控制水谷精微流失下入糟粕之道大肠的作用;魄门即肛门,是大肠的末端出口,具有规律开合排泄的作用。其中,在饮食物进入人体的转化排泄过程中,肝胆分泌黄水注入小肠以助消化,膀胱接受小肠泌别清浊之水液转化为尿液,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多腺体贮存分泌精津、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机体生长发育,滋润皮肤孔窍,是机体分泌液的贮存分泌器官。三舍贮存排泄精卵,孕育胎儿为生殖的主要器官,虽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无直接关系,但在形态功能上有其空腔排泄的共性,故而与前六者合称七腑。也正是因为七腑有其向下向外排泄的共性,而七腑在临床上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则成为七腑的生理特性。

1.胃

胃在“协日”的居住区域,人体中段腹部的中间部位,由“协日”所主管,从属于“巴达干”,受调节于“赫依”,是人出生后赖以生存的最主要器官之一,所以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相邻,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以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成为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化生原源,这也是“协日”为后天之本的内在依据。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蠕动,聚热能,纳腐水谷。

主蠕动,聚热能,纳腐水谷:胃接受容纳食入之水谷,对其进行腐熟消化。腐熟消化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胃正常收缩舒张运动对饮食物的搅拌和适宜的腐熟温度,蒙医学认为,胃接受“消化协日”赋予胃腑的动力和热能以主持食物消化,是胃肠蠕动、食物消化的主宰;并在“腐熟巴达干”的主持下分泌胃酸,使胃内饮食物具备了发酵腐熟分解的先决条件;再通过“调火赫依”对胃内温度的生理调节,从而保证了饮食物在胃内的正常发酵腐熟。也正是由于水谷腐熟离不开三要素的功能协调及三要素功能对热能的依赖,而将“消化协日”、“腐熟巴达干”、“调火赫依”称作消化三温,即所谓聚热能。在临床上,消化三温功能协调,胃则正常行使其主蠕动,聚热能,纳腐水谷的生理功能,饮食物得以腐熟消化而向下规律转输。反之,三温失常,胃病丛生,胃寒则食物不化,胃热则消食善饥,胃蠕动减弱或食积不化则胃脘胀满疼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以及烧心、泛酸等三温失常的病症。

2.小肠

小肠盘居于腹部中央,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上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属于“协日”的主管肠腑。通过经脉络属与心构成表里关系。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承,再消化,泌清别浊。

主受承,再消化,泌别清浊:小肠承上启下,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水谷食糜,进行再次消化,并在脾的直接参与和统领下,吸收摄取其中的水谷精微,由脾转输到肝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最后将代谢残液由肾转输至膀胱成为尿液之源。而将被吸收后没有精微的水谷残渣向下转输至大肠。这种通过从水谷食糜中吸取精微而区分清浊的小肠功能称泌别清浊。如果说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胃主腐熟消化、脾主摄取吸收的话,那么脾摄取吸收精微的绝大部分是靠小肠而实现的,所以说小肠是吸收水谷精微的最大器官。在临床上小肠功能强盛则二便如常,反之,小肠功能虚弱则清浊不分,脾功失控,并走大肠而大便稀薄或泄泻,同时也因尿源不足而小便短少。这也是蒙医学运用利小便以实大便治疗方法的内在依据。至于利小便以祛心火,是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之故。

3.大肠

大肠于腹腔内环绕而行,在赫依居住区域脐下小腹右侧通过阑门与小肠相接、左侧下行与肛门相连,是巴达干的主管肠腑,从属于“赫依”。通过经脉络属与肺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纳残渣,化粪便,传导糟粕。

纳残渣,化粪便,传导糟粕:糟粕即水谷残渣。“巴达干”赋予大肠动力,大肠在“下清赫依”的协同下,接受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水谷残渣及精微代谢废物,进行最后整理合成、转化为具有湿度适宜、色泽相应、造型固定的大便,向下输送外导,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大肠功能康健则便形如常,反之则便形失常,或大便清稀不成形,或大便干燥排泄困难。在临床上蒙医学通常采取调三素以健脾强肠的办法,治疗大便清稀不成形;用滋阴降火的办法,治疗大便干燥。至于肺病咳喘而大便干燥者,用通便的办法,实属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故。对于大小便能否正常规律的排泄,而取决于肾司二便的开合,肾气充盛,开合有度,反之,开合失宜,甚则失禁尿闭。由此可见人体生命的每项功能活动,都是三素协调而脏腑器官合作的结果。

4.胆

胆在“协日”的居住区域,腹部右胁之中,胆管通小肠而依附于肝,是“协日”的主管器官。肝胆相连,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为黄水之主,胆为黄水之器。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黄水,助消化,固定色泽。

贮黄水,助消化,固定色泽:黄水又称胆汁,是一种颜色黄绿,味道极苦的液体。“协日”赋予胆腑动力,以接受肝化生的黄水予以贮存,并在肝的管制下,适时地将黄水注入小肠内,成为饮食物在小肠内最重要的消化液。同时“变色协日”和“明色协日”作用于肝胆,借助于“赫依”主心肺的功能,将黄水随气血津液布洒周身,以促成机体组织及各种物质本色的形成,特别是保证了人体面部皮肤的红黄隐隐、明润光泽。肝充胆盛,黄水充足而循常道,消化、色泽如常。反之,肝不制胆,胆汁外溢肌肤则病为黄疸,胆汁上逆则口苦或呕吐苦水,胆汁不足则消化不良,机体色泽失宜等。

5.膀胱

膀胱在“赫依”的居住区域,脐下小腹正中,上以通过输尿管与肾相连,下接尿道,成为尿液排出的必经之路。膀胱是“巴达干”的主管器官,从属于“赫依”,通过经脉络属与肾构成表里关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残液,泌水清,排泄尿液。

贮残液,泌水清,排泄尿液:残液是人体代谢应用后贮存于膀胱的即将废弃液体;水清是残液中可以气化的水液部分,即浊中之清,它具有滋润气道和濡润腠理毛孔的作用。“巴达干”赋予膀胱动力,膀胱在“下清赫依”的协同下,接受由肾输入的代谢残液,并予以贮存,进行最后的区分处理,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体外。第一,将水清根据人体的代谢需要,一微小部分直接通过呼气向体外排泄,另一部分通过汗液排出体外,在水清排泄过程中肾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膀胱像一口正在烧水的锅,那么肾阳就像那永不熄灭的一把火,使水清蒸腾环流至肺脏布达周身肌腠以完成水清代谢。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汗毛孔不但是汗液排泄的通道,还是人体呼吸的第二器官,更是人体热能释放的最大器官。第二,将蒸腾气化发后的残液浊中之浊(尿液),在肾的主持下,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在临床上,肾气充足,膀胱康健,能贮能泄,小便开合有度,反之,肾气不足,膀胱失制而小便失禁或排尿困难。至于天气炎热或工作多汗而出现的少尿,此乃是人体通过汗液排泄,释放多余热能的一种适应自然性的生理调节。如夏天多汗而尿少,冬天少汗而尿多就是这个道理。

6.三舍

三舍(卵巢、子宫、睾丸)在“赫依”的居住区域,脐下小腹及胯下阴囊之中,是“巴达干”的主管器官,从属于“赫依”,又离不开“能成协日”的充养,它聚三素、寓阴阳、属五行,是人体唯一的聚合性器官,通过经脉络属与肾构成表里关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卵,主生殖,孕育胎儿。

藏精卵,主生殖,孕育胎儿:“巴达干”赋予三舍动力,三舍在“下清赫依”的协同下,贮藏肾之精卵并予以孵化成熟,成熟的标志是,男子梦遗精泄,女子月经来临,成熟后由肾主持宣泄,两性交合,受精卵在子宫内进行胚胎、孕育胎儿,十月怀胎后,由阴道分娩而出。从而完成孕育生殖的全过程。另外,一个人能否生殖,除了注重“主靠巴达干”与“下清赫依”功能的协调一致及肾中精气充盛外,三舍本身的发育是否正常,舍内室温是否适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生理上,男子阴囊形呈皱褶,扩大了散热面积而与“下清赫依”调节相适应,以保证了清爽而不寒的内在环境,为精子成活的保质鲜活提供了保证。这也是女子小腹、男子阴囊为什么比其他部位偏凉的原因。至于三舍成熟状况下的形状大小。一般言之,睾丸形似己耳之长宽,椭圆稍小而呈对称性,居于阴囊之中。卵巢形似己之拇指指头大小,扁椭圆形而呈对称性,居于子宫两侧阔韧带之中,表面光滑,质地坚实而不硬。子宫酷似兔头大小,上有两耳,下有腔隙,为中空的肌性器官,具有很强的扩张性。

7.多腺体

多腺体隶属于“巴达干”脾肾,分属于五脏,统辖于三素,分布于人体周身各部,其阴阳五行属性,从属于所属五脏,是人体中唯一的分属性组合型器官。根据其结构有无分泌排泄管道,分为无管腺和有管腺。无管腺分泌激素,注入淋巴管道,运行于淋巴与血液循环系统;有管腺分泌津汁,排泄于孔窍腔隙。各腺体间通过淋巴管道相通联,构成了人体的淋巴循环系统。淋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变化多随腺体作用不同而有所改变,淋巴在淋巴循环系统中向心性循环,而终至静脉归入血液循环系统。可以说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循环系统。淋巴生成于脾,净化补充于连接淋巴管道的淋巴结,与胸腺共称淋巴器官。多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激素,贮泌津汁。

(1)分泌激素:

激素是激发机体生长发育,调节机体功能而分泌于无管腺的一种精微物质,它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系统而周流全身,以促进淋巴循环,调节机体功能,从而保证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它分别产生于人体的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及胰岛、黄体等无管腺。脾主运化生长肌肉及肾主生殖生长骨髓,都有赖于激素的作用而实现。无管腺分泌激素异常,则机体生长发育失调,出现不育不孕、侏儒症、巨人症、肥胖症、消瘦症及机体功能失调症等。

(2)贮泌津汁:

津汁是充养腺体,滋润官窍而分泌于有管腺的一种精微液体,它源于淋巴液而再加工合成于有管腺,成为各自有管腺的不同分泌物,如腮腺分泌唾液、汗腺分泌汗液、前列腺分泌精液,乳腺分泌乳汁、胰腺分泌消化液,各管腔壁内的有管腺分泌润滑液等,肝脾实质上都属于有管腺,并且肝是人体最大的分泌解毒器官,脾次之。由于肝脾在人体中属于统领中心的五脏范畴,故而多腺体中不包括肝脾。至于多腺体的五脏分属,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推演络绎其归属,胰腺与脾相邻同居左胁而归属于脾、胸腺与肺相邻同居胸中而归属于肺;乳腺为出生婴儿生存哺乳之源归属后天之本“协日”肝;汗腺分泌心之液汗而归属于心,甲状腺分泌生长素、前列腺分泌精液归属于”巴达干”肾。诸如分泌唾液的口腔唾液腺,分泌阴道液的阴道内壁分泌腺,分泌眼泪的泪囊等,各管腔壁内的分泌腺分别归属于相应的脏腑。有管腺分泌津汁异常,则管窍失养,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管窍干涩,体质早衰等因津汁不足所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

多腺体是淋巴循环系统的主体,淋巴源于脾,合成于肝,推动运行在肺,调节支配在心脑神经。五脏协调是淋巴正常循环的根本,五脏失调是淋巴循环系统病变的直接原因。而淋巴病变突出地表现在腺体本身的炎性改变肿大和淋巴结肿大。故而火热为病者居多,若寒凉为病则腺体、淋巴结萎缩,多为慢性疾患。若全身淋巴结肿大则是恶性病变的征兆,应引以重视。

三、五脏七腑间的相互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水谷精微的合成转化和机体功能的分工协调方面。

在水谷精微的合成转化方面:脾摄取精微转输于肝,肝藏精微并予以分解消毒而加工合成成不同的精微物质,按需要分发给五脏(包括肝脏本身),以化生七元,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脾接受肝分发之化生肌肉的精微物质,以化生肌肉;心接受肝分发之化生血液的精微物质,以化生血液;肺接受肝分发之化生力气的精微物质,以合成力气,并接受水精而雾露布洒津液;肾接受肝分发之充养精卵的精微物质,以化生精液或月经;并接受化生骨和髓的精微物质,以充骨生髓;肝在合成化生黄水的精微物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工成黄水,一者贮存于胆囊,成为消化液;二者走黑脉行肌肉,入腔隙营养脏腑,滑利关节,成为营养液。

在机体功能的分工协调方面:心肺从属于“赫依”,主持着人体的血液循环、气体交换,以体现生命(呼吸、脉搏),为生命之本;脾肾从属于“巴达干”,主持着人类的生殖繁衍、骨肉生长,是人体的主干、生命的本源,为先天之本;肝脏隶属于“协日”,主持着人体的精微贮藏、分解合成与分发,是人体体温热能的保证,亦保证了人体的正常成长,为后天之本。五脏功能协调一致,三素制约依存、相辅相成从而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三秽的形成方面。胃在消化三温的作用下,对饮食物进行腐熟消化;胆分泌黄水以助消化;小肠对胃传导来的水谷食糜,进行消化吸收,泌别清浊;大肠纳残渣,化粪便,传导糟粕入大便排出而为粪,膀胱贮残液,泌水清蒸腾以化汗,入小便排泄以为尿。至于三舍与多腺体,因与其他五腑共有纳存而向下向外排泄的共性,因而合称七腑。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脏腑功能的表里配合方面,五脏纳精微以化生七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七腑消化水谷传导糟粕以化生三秽,是人体废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脏内贮,腑外排,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代谢关系。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与胆、脾与胃和多腺体、肾与膀胱和三舍,以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这也是蒙医学中,某些脏实证而采取通腑以泻脏疗法的理论依据。如,通小肠利尿以泻心火;畅大肠通大便以泻肺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