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心尖球形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心尖球形综合征最早由日本的Hikaru Sato发现,并被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其临床特征包括胸痛、心电图改变和轻度心肌酶升高,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影像学显示独特的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其形状类似窄的瓶颈和圆形的瓶底,与急性心肌梗死不同的是,这种室壁运动异常的范围超过单支冠脉供血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过性、可逆性的,绝大多数可在1个月之内恢复。
在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心尖球形综合征的比例为2.2%。心尖球形综合征在老年人中比年轻人多见,女性比男性多见。应激被认为是心尖球形综合征的关键性诱因,大多数患者存在心理应激(如亲属亡故、争吵等)或者躯体应激(如剧烈运动),但也有部分患者的应激因素并不明确。误诊心尖球形综合征可能导致错误治疗,甚至引致严重后果。例如,接受溶栓治疗后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甚至死亡;也可能终生接受防治冠心病的多种药物,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治疗心尖球形综合征的主要措施是对症和支持性治疗。心尖球形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良好,但大约5%的患者可在2年内再次发病。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梅奥诊所诊断标准,包含以下4个部分:
(1)出现短暂性左心室(也常发生于右心室)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可累及或不累及心尖,并超出一支心外膜冠脉供血分布区。(需要后续的影像学检查证明心室功能障碍是短暂的)
(2)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或血管造影显示无急性斑块破裂。(心尖球形综合征极少发生于患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3)新出现心电图异常[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或者心肌肌钙蛋白中度升高。
(4)排除心肌炎、头颅创伤、脑出血和嗜铬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