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3 成人型胶样粟丘疹

(Adult Colloid Milium)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48岁。病理检查显示: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浅层团块状嗜伊红胶样物质沉积,其间可见裂隙,周边可见胶原嗜碱性变,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成人型胶样粟丘疹。嘱避光,密切随访,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8岁,双侧颧部淡黄色丘疹斑块3年,无痛痒等主观感觉。患者3年前于双侧颧骨部近外眦处出现淡黄色丘疹,部分半透明状,未予针对治疗,后皮疹缓慢增多,部分融合成斑块。自行外用药物,成分不明,症状未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因子宫肌瘤曾行单侧附件及部分子宫切除术。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余无特殊。
体检:
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皮肤科检查:
双侧颧部近外眦处斑块丘疹,呈肤色及淡黄色,部分半透明状,质地较韧,无溃疡出血(图13-1)。
图13-1 双侧颧部淡黄色半透明斑块丘疹
颧部皮损病理检查:
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浅层团块状胶样物质,可见裂隙。其与表皮之间可见无浸润带,周边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图13-2,图13-3)。
图13-2 表皮萎缩变薄,真皮浅层团块状胶样物质,可见裂隙。周边胶原纤维嗜碱性变(HE染色×40)
图13-3 胶样均质样物质,可见裂隙形成(HE染色×100)
诊断:
成人型胶样粟丘疹。嘱避光,密切随访,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2.讨论
胶样粟丘疹是一种以临床曝光部位淡黄色似胶样质地丘疹斑块,真皮浅层出现胶样物质为特点的皮肤病变。其具体可分为儿童及成人两种临床亚型。成人型胶样粟丘疹的形成被认为与暴露于光线密切相关,其可能是一种光线造成的退行性病变。其较儿童型更为常见。成人型胶样粟丘疹的特点为发生于面、额、耳及手背等处的淡黄色、半透明丘疹斑块,可彼此融合,可有痂皮、血管扩张,偶有轻度瘙痒,罕见有浅蓝色皮疹的报道。
成人型胶样粟丘疹的病理改变具有特点,其表现在真皮浅层明显的胶样团块状嗜伊红物质沉积,其与正常真皮组织之间及物质内部,可见分布裂隙,其上表皮可呈光老化萎缩变薄,与病变之间存在无浸润带。周边胶原纤维可表现出嗜碱性改变。并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皮肤光老化常可于真皮出现明显的胶原纤维嗜碱性改变,其存在发生于真皮中部而与表皮隔离的特点,故也强烈支持胶样粟丘疹属于光老化皮肤病范畴。但由于成人胶样粟丘疹中的胶样物质结晶紫、刚果红、PAS染色均呈阳性,故病理上难以与非典型皮肤淀粉样变相鉴别。故临床表现在鉴别诊断中至关重要,同时肖尹等指出,成人型胶样粟丘疹中的胶样物质是中电子密度的无定形物质,含有直径1.5~2.0nm的短细丝,比淀粉样蛋白更小,故对于少数难以鉴别的病例,电镜检查可以作为甄别手段。
罕见病例曾有伴多发骨髓瘤的报道,但由于本病病理易与不典型淀粉样变相混淆,故是否与多发骨髓瘤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尚需更多研究印证。
本病无特殊治疗手段,避光可能作为防止病情进展的手段。对于已形成的病灶,外科治疗可以作为解决方案。
(孔祥君)
点评
1.成人胶样粟丘疹为一种明确与光老化相关的皮肤病变,其病理改变为出现均质化的无定形物质,并可伴随其他光老化改变。本病例属于典型病例。
2.作为临床医师,应知晓光照相关皮肤病变包含多种类型病变,包括光毒性,光敏性,光老化改变等,前二者多易因病史引起重视,而光老化疾病以及部分慢性光敏性皮肤改变往往被误认为普通炎性皮肤病而被忽视。
3.由于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组织改变,故该病首先应当致力于预防,对于业已形成的皮损有碍美观或功能时,可通过外科手段去除。
4.鉴别诊断应当包括粟丘疹,日光性粉刺,面部微生物感染以及部分面部肿瘤等,鉴别困难时,应求助病理活检。
参考文献
[1]姜祎群,孙建方.胶样粟丘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2):67-68.DOI:10.3969/j.issn.1000-4963.2012.02.001.
[2]Mckee PH.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895.
[3]Bolognia JL;Jorizzo JL;Rapini RP.皮肤病学[J].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