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26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及家系调查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 and Family Survey)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5岁。四肢、胸背部泛发浅褐色丘疹30余年,加重伴剧烈瘙痒10天。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见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减少。诊断: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其家系4代中共12人患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近来发现MVK基因突变可导致DSAP的发病。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5岁。主因四肢、胸背部泛发浅褐色丘疹30余年,加重伴剧烈瘙痒10天于2013年8月1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35年前双上肢出现数个米粒大浅褐色丘疹,无明显瘙痒,当时未予治疗。近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扩展至胸背部、双下肢,病情夏重冬轻。10天前患者外出日晒后皮疹及瘙痒明显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患者平素体质尚可,糖尿病病史5年,患病后长期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无其他系统性疾病,其母亲及子女均有类似病史。
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科检查:
四肢,胸背部泛发米粒至黄豆大小浅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轻度萎缩,呈环状堤样改变。皮损以双上肢为重,密集分布,部分皮疹因过度搔抓呈炎性丘疹样改变,见抓痕、破溃、结痂(图26-1)。掌跖及黏膜部位未见皮损。
图26-1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双上肢及肩部皮损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肝功能未见异常。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见角化不全柱(鸡眼样板)充满在返折的表皮中,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6-2)。
图26-2 表皮角化过度,见角化不全柱(鸡眼样板),其下方颗粒层减少,棘层肥厚,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400)
诊断: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治疗:予左西替利嗪片和氯雷他定片口服,醋酸曲安奈德乳膏和0.1%的维A酸乳膏外用。2周后,患者瘙痒明显减轻,皮损颜色暗淡,丘疹样皮疹变平,部分消退遗留褐色扁平角化性丘疹。
家系调查:
该家系4代共47人,其中12人患病,男5人,女7人(图26-3)。家系患者发病年龄在23岁至35岁间,平均发病年龄为28岁,发病年龄与以往文献相近。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皮损,皮损多位于四肢及胸背部,且皮损都与光照有关。本家系4代中每代均有患病,且无性别差异,患者必有双亲之一患病,并连续传代,这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图26-3 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症患者家系图
2.讨论
汗孔角化症临床上可分为经典斑块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掌跖播散性、线状型、点状型。其中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is,DSAP)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与日光有明显的关系,女性成年患者更多见。DSA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此前遗传学上已发现了3个DSAP的致病基因位点,分别在12q23.2-24.1(DSAP1)、15q25.1-26.1(DSAP2)和1p31.3-31.19(DSAP3)区域。2011年Luan等对一个4代的中国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在16号染色体上又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的致病基因位点16q24.1-24.3,被命名为DSAP4。2012年Zhang SQ等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并鉴定了位于染色体12q24区域的负责编码甲羟戊酸激酶(mevalonate kinase,MVK)的基因突变可导致DSAP的发病,认为MVK基因突变是DSAP亚型所特有的突变类型,为DSAP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分子诊断与治疗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
DSAP的诱发因素包括紫外线照射、感染、外伤、免疫抑制等因素,至少有一半的患者有夏季曝晒后急性发作的病史。本病例中,患者夏季日晒后病情急性发作并明显加重,部分皮疹呈丘疹样改变,瘙痒剧烈,可能与其患糖尿病5年余,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系。
汗孔角化症目前尚没有满意的疗法,近年来的治疗方法包括:①内服药物治疗:适用于泛发性的皮损,主要药物有阿维A,异维A酸、羟氯喹等,临床有一定疗效,但相关文献并不多见,具体疗效及再复发率尚需进一步验证。②外用药物治疗:主要有维A酸乳膏、氟尿嘧啶软膏、咪喹莫特、双氯芬酸钠凝胶、卡铂三醇软膏等。③物理治疗:传统的方法包括冷冻、电灼、CO 2激光等、近年来也有Q开关红宝石激光、氨基酮戊酸甲酯光动力疗法(MALPDT)、铒激光等治疗DSAP的报道。④外科手术:适用于单个或局限的有生长趋势的皮损,国内外有皮肤磨削术、滚轴取皮再植皮术等的报道。
本病有一定的恶变倾向,避免紫外线照射,定期检查和随访,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复查有重要意义。定位相关致病基因,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李珺莹)
点评
1.报道了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病例,并进行了较详尽的4代家系调查。
2.本病典型皮疹为浅褐色角化性丘疹,边缘隆起,中央轻度萎缩,呈环状堤样改变。组织病理中见角化不全柱(鸡眼样板)充满在返折的表皮中,为其特征。
3.本病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注意避免紫外线照射,定期检查和随访。
4.从遗传基因学的角度(MVK基因)分析了其发病机制,提示大家定位相关致病基因,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