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超声学科建设与规范
- 梁萍 于晓玲 张晶
- 15字
- 2020-08-29 07:07:20
上篇 介入超声学科建设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第1章 介入超声学概论
概述
介入超声指在超声监视或引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操作的总称。广义上,术中超声、腔内超声引导下的诊疗操作也属于介入超声范畴。1983年,介入超声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命名[1]。之后该技术以其显像实时、引导准确、操作简便、移动便捷、费用低廉及无辐射损伤等优点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尤其随着介入器械的发展和完善,介入超声在急诊及危重救治、野战医疗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介入超声的基本方法是在超声的实时监视或引导下将特制的针具、导管等器械植入病变内,完成获取组织或体液、导入能量或药物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体技术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活检技术、置管技术、能量消融技术、化学消融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等,穿刺技术是所有技术的基础。50余年来,介入超声的不断发展是超声显像技术、各种介入器械装置、各种新的治疗手段以及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等与临床全面融合发展的结果,其在临床中的作用由诊断、治疗到预测预后,并不断朝着全信息时代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及前沿化方向发展,在临床医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