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科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介入超声学科的管理现状可划分为依附型、半独立型及独立型三种模式。由于不同医院软硬件配置及相关政策的差异,三种学科管理模式在国内均有存在,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与其医院等环境相匹配而满足开展基本介入超声诊疗的需求。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依附型、半独立型的管理模式,最终于2009年确立了具备独立病房、门诊和手术区的学科形态,形成并逐步完善了独立型的管理模式。随着介入超声学科的发展,介入超声学科管理模式会不断丰富完善,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科的发展。

(一)依附型管理模式

所谓依附型的介入超声管理模式,是指介入超声学科尚未获得独立编制,归属于超声影像科,是超声影像科的一个亚学科而非自主独立的学科,只是作为一种因技术操作而存在的形态。

在此种管理模式下,超声影像科丰富的患者资源可为介入操作提供丰富的病例来源,介入操作医生对影像图像的准确判断,可为介入操作提供准确引导。但缺点是介入操作均在门诊条件下完成,仅适用于简单的介入技术,承担介入超声操作的医生对疾病的判断通常拘泥于影像知识,缺乏整体临床思维,对疾病诊疗有较大局限性,疗效往往并不能完全达到临床实际要求。且受门诊条件限制而缺乏对介入诊疗后患者的密切观察,出现并发症时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甚或由此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依附型管理模式下的介入操作医生由于缺乏进一步的临床整体思维培训和指导,更容易造成其对疾病的认识止步于影像学表现,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人才进步和学科发展。

依附型的介入超声管理模式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形态,随着介入超声医学的发展,会被更高级别的学科管理模式所取代。

(二)半独立型管理模式

所谓半独立型的学科管理模式,是指能够独立完成介入诊疗工作,具有独立的门诊和介入手术室,但病房管理依附于其他科室,即介入患者来源于自身门诊收容和其他临床科室转诊,诊疗操作由介入超声医生独立完成,或由介入超声医生和临床医生共同完成,诊疗后患者的住院治疗依托其他科室进行管理。

半独立型的学科管理模式,对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监测和处理更加及时、全面,但在患者收容、管理方面缺乏话语权、主动权,缺乏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围介入期诊疗和护理规范。

半独立型管理模式下的学科人才梯队依旧以影像专业人员为主,无法形成具备扎实临床经验的医护合作团队,不利于学科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介入人才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创新性。但半独立型管理模式相对于依附型管理模式是一大进步,是在获得科室独立病房前可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学科管理模式。

(三)独立型管理模式

独立型学科管理模式,是指学科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临床科室,自主运营和管理,具有独立的门诊、病房、手术区和科研教学平台,是一个功能齐全、诊疗兼备的临床专业科室。在完全独立型的介入超声科室中,医生具有处方权,具备更多主动权,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不仅可及时发现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并给予规范合理的治疗,而且为规范围介入期的诊疗工作提供便利,更能够形成诊断、治疗、随访的完整链条,使患者能在更好的系统诊疗中获益。

在完全独立型的介入超声科室中,介入医生可获得更加全面的培养和提升,在全面掌握影像诊断和引导的基本技能外,还能填补影像医生在临床技能和知识方面的不足,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医疗文书书写更加规范,科研资料管理更加科学,更利于提高科室的科研实力。完全独立型的介入超声学科,符合医疗主流体系的发展趋势,是更高形式的学科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