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诊疗操作

虽然介入超声诊疗技术种类众多,但无论是介入诊断还是治疗操作,都应遵循最基本的操作流程及规范,以达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诊疗操作,体现介入超声诊疗技术所应具有的微创、安全、精准、高效的优势。介入超声诊疗操作是一项需要不同技术人员协同完成的精准的临床微创诊疗操作,通常需要引导者1名、穿刺者1名、巡回护士1名,有条件时配备录入人员1名。在具体实施方面,其流程(图2-4-2-1)如下:

图2-4-2-1 介入超声诊疗操作流程
1.患者及介入物品准备
(1)患者准备:

包括患者体位及状态的准备,按照不同诊疗技术要求,以超声清晰显示靶目标及安全穿刺路径为原则,将患者摆至合适、稳定且舒适体位。如操作需患者呼吸配合,可提前与患者说明配合技巧并做相应屏气训练。如果经诊疗前评估认为此次介入操作存在出血风险,可通过穿刺操作前给予快速起效止血药物等措施降低出血风险。

(2)介入诊疗所需物品准备:

所需准备的物品根据诊疗技术项目不同而异,包括穿刺包、穿刺针、引流管、标本瓶、消融针、超声造影剂、麻醉药品、心电监护、麻醉机、消融仪等器具物品和设备。

2.超声定位、消毒与铺巾

根据相关影像学检查对靶目标进行超声定位,并做好体表标记。以体表标记为中心进行皮肤消毒、铺巾,暴露拟穿刺点;探头覆盖无菌探头套并涂以无菌耦合剂。

3.介入操作方案的执行

按照介入诊疗操作前制定的方案执行操作:

(1)选择麻醉方式:

根据不同项目要求选择局部麻醉、静脉麻醉、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等。

(2)再次确认穿刺点和穿刺路径:

探头压力适当,在穿刺路径平面平移扫查,确认穿刺路径上不经过较大血管等重要结构。

(3)按照预设方案进行穿刺,行注药、活检、置管、消融等操作。

注意穿刺过程中的规范及细节,如:

1)穿刺时,建议使用穿刺引导架,以保证穿刺过程中穿刺针道始终在预设路径的超声切面视野内清楚显示,避免在无引导装置情况下反复调整穿刺针可能导致的损伤,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精准度、缩短介入操作时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声引导下穿刺”,而非“穿刺引导下超声”,对深部组织的穿刺操作更是如此。

2)超声实时监视引导下操作,按照预设的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穿刺进针。对于进针路径较长或声窗显示清晰度欠佳的穿刺进针,可采用在穿刺针上设定进针深度标记与实时超声引导动态监视的双保险方式进行,以保证操作的精准与安全。

3)使用经引导针的隧道穿刺技术,可以降低穿刺活检针道出血和种植转移的风险。操作时,先将引导针穿刺至靶目标前方,取出针芯,顺引导针针鞘送入穿刺针进行活检取材,活检后可沿引导针注入明胶海绵颗粒等封堵针道。

4)操作完成后穿刺部位皮肤用乙醇纱布擦拭,局部敷料固定,嘱患者适力按压穿刺点20分钟。取材标本及时放入固定液,有序清理操作器械及医疗垃圾。

5)操作过程中介入医师与助手需默契配合,助手需经过规范化学习和培训,能够熟练配合介入超声医师完成各项操作。

6)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超声影像上穿刺部位、针道及脏器周围声像图表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面色、表情等状态,关注有无出血、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及副作用出现,及时对症处理。

4.操作完成后恢复与观察

患者术后于恢复室留观半小时后再次超声检查穿刺部位及周围脏器,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症状及体征,如无异常可嘱患者离开;如有可疑征象则需进一步密切观察,并予以对症检查、处理。全身麻醉或静脉麻醉等患者术后需由麻醉医师进行麻醉后评估,待完全苏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再送回病房。

5.出具诊疗报告并交代注意事项

操作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流程及时出具完整详尽的介入诊疗报告,内容涵盖操作名称和步骤、施加因素和剂量、操作效果和结论、意外情况并发症、注意事项和医嘱等。同时,有创操作后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详尽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内容包括操作后有益于恢复需采取的后续措施、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并发症相关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方式,以及相关后续就诊及复查信息等,预留医生或科室联系信息,以便患者有不适状态时进行及时沟通和处理。

(于晓玲 刘方义 任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