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人群队列研究是流行病学经典研究方法之一,对于研究暴露与疾病结局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循证医学研究、各种临床、预防指南形成证据的重要来源。世界发达国家建设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经验表明,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高质量的基线调查和随访(包括疾病与死亡监测)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库和生物标本库,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群健康状况和疾病谱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及指导当地卫生政策的调整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对全世界的医学科学研究和病因学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且上述作用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强,产生改变卫生政策及临床实践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慢性病的自身疾病特点及其复杂病因特点决定了其病因学研究设计必须是大样本量、前瞻性且长期随访,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病因学证据。而精准医学对人群队列需要采集的宏观和个体暴露信息,以及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等信息的丰富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十几年来,国内的专家学者也都意识到了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的价值,并且在全国范围或者部分地区建立起多个人群队列。然而,由于这些研究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各队列之间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将不利于研究结果的整合和科学的比较,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为此,加强大型人群队列的标准化研究,制定符合国际水准及适合中国特点的信息采集、样本采集、长期监测随访和数据处理等技术规范,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作为国内率先建立且比较科学规范的大型人群队列研究——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在十多年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和成熟的经验。2016年,研究团队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中的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项目,在CKB项目多年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国情、可操作性强、可推广的标准与规范,发挥示范队列的作用,指导国内其他队列的建设和研究,成为本研究课题的重要任务。本书正是基于此项课题,将各项技术规范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排,希望能够对国内方兴未艾的人群队列研究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对整个研究的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形式、制度等进行介绍。第二及第三章则对队列研究最为重要的两项内容——现场调查和长期随访进行讲述,范围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同期质量控制的每一个步骤。鉴于生物样本在揭示慢性病复杂病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章系统地介绍队列研究生物标本库的建设与管理规范。通过现场调查和长期随访所建立的生物标本库和数据库是队列研究的精髓和宝库,也是一个重要的共享平台,需要不同专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强强联合,资源合作共享。第五章重点说明大型人群队列研究收集到的数据需要如何处置和管理。第六章对数据共享和科研合作的管理规范予以阐述。尽管一些研究的实际工作并不会完全涉及以上6个方面,但希望这些可以是各种类型队列研究的基础,也希望每一位对实施过程中任一环节有所困惑的研究者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或得到一些提示。

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了诸多国内顶尖从业者的帮助。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处雷苏文副处长,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邬堂春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郝元涛教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先萍主任医师,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韶洁主任医师,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一河主任医师,深圳华汉基因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张勇教授,北京金那和美科技有限公司王彭教授,他们对于本书中的各项技术规范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增加了本书在内容上的准确性和编排上的科学性。在此谨向上述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

从2003年立项至今,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已经运行了超过15年。本书的编者都是该研究的实际设计者和参与者,他们提炼和分享了多年亲身工作经验,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工具书。然而,囿于编者视界和能力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郭 彧 李立明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