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长发育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一、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ien-energy malnutrition,PEM)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可因食品供给不足、喂养不当、感染、腹泻等疾病所致。可分为消瘦性、恶性和混合性营养不良。

1.消瘦型

通常发生于婴幼儿,主要是饮食中能量供给不足,轻度不足时患儿体重增长缓慢,身长增长正常,严重不足时患儿明显矮小、皮下脂肪消失、体重减少,患儿双颊凹陷呈猴腮状。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其顺序分别为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2.恶性营养不良

能量摄入常能满足需要,主要是饮食中蛋白质严重缺乏,多发生在断奶后仅喂以含蛋白质很少的淀粉类食品,出现周身水肿、伴肝脾肿大、腹水,患儿身长通常不受影响。出现水肿的原因是因血浆蛋白质含量,特别是清蛋白水平降低。

3.混合性营养不良

能量与蛋白质同时缺乏的严重后果。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生化检查中最具特征改变的指标是血清白蛋白降低。主要并发症和后果有营养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大脑和智力发展迟缓等。

在我国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已经很少见,但轻度蛋白质-能量缺乏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常常发生在城市收入较低的家庭、农村以及较贫困地区的儿童。轻度蛋白质-能量缺乏的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滞后、瘦小、肌肉无力、伴有反复的感染等症状。因此,改善儿童的能量和蛋白质营养状况,保证优质蛋白质和某些特定氨基酸的摄入量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对策:首先鼓励母乳喂养婴儿,从6月龄开始及时、合理添加辅助食品。为了增加幼儿的能量摄入量,可适当增加一些油脂类和坚果类食物的摄入量,例如花生、核桃等,但要注意制作成泥糊状喂给孩子,防止颗粒呛入食管的意外发生。同时,提供一些质量较好的蛋白质,如奶类、蛋类、豆制品和肉类等,以改善谷类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积极治疗儿童发生的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当疾病治疗痊愈后要继续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当发生严重营养不良时,应及时接受医学营养干预。

二、缺铁性贫血

正常新生儿的铁贮存,可以满足4个月内婴儿对铁的需要。母乳含铁低,但吸收率高,可达50%左右。婴儿6个月后,贮存铁逐渐消耗,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婴儿对膳食铁需要增加,而易发生辅食摄入不足,故在6个月~2岁的儿童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6月龄以后的婴儿若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或幼儿偏食、挑食,均易造成铁缺乏,铁缺乏最主要的后果之一是缺铁性贫血。6月龄~5岁以下儿童的贫血诊断标准为血红蛋白低于110g/L,典型症状表现为口唇和黏膜苍白、疲乏无力。铁缺乏还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智力发育,降低免疫和抗感染能力,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铅中毒的风险增加。

喂养原则: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增加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减少抑制铁吸收的食物;采用铁强化食品;找准病因,首先考虑饮食疗法,必要时采用铁剂。

喂养方法:

1.注意选择富含铁的食物

这是贫血患儿的首选措施,瘦肉、蛋黄每天各一次,健康动物肝/血每周2次,木耳、芝麻每周2~3次。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柑橘类水果、果汁或蔬菜汁(泥)可促进膳食铁的吸收,最好每餐都有。

3.避免或减少抑制铁吸收的食物

如幼儿不要饮浓茶,因为其中含有的鞣酸(又称单宁酸)可抑制铁的吸收,富含草酸的蔬菜如菠菜可先在水中焯一下再烹调,富含植酸的面粉可用发酵的方法减少植酸含量。

如果患儿有蛔虫、钩虫病等寄生虫感染要先用驱虫治疗,再用以上缺铁性贫血患儿喂养方法;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儿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和瘦肉、肝、蛋、绿叶蔬菜等食物。

由于铁缺乏对儿童大脑的发育,特别是学习和行为能力的影响已经得到公认,而且这种影响不能通过以后补充铁来逆转,所以铁缺乏的预防迫在眉睫。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预防,首先应纠正各种原因并进行综合防治,如加强妇幼保健、预防早产、做好喂养指导,及时添加含铁量及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对较大儿童应纠正偏食,防治鼻出血。

三、佝偻病

由于膳食缺少维生素D,或者缺少紫外线(日光)照射而导致经典的维生素D缺乏状态,可引起钙磷代谢失调和骨骼钙化不全,造成佝偻病。佝偻病发生在骨骼处于生长期的幼儿,以3~18个月婴幼儿最为多见。如果佝偻病发生在出生后头6个月,婴儿可能会出现惊厥和抽搐,这是由低血钙造成的(一般<1.7mmol/L(7mg/dl)),但是,也可能只有轻微的骨骼变化。6个月后,容易出现骨痛和抽搐。患儿血钙水平低、牙齿萌出延迟,骨骼不能正常钙化、变软、易弯曲。婴儿易怒、烦躁、夜惊、多汗,睡觉时经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额骨、顶骨隆起形成“方颅”。囟门闭合晚,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形成“肋串珠”,胸骨前突形成“鸡胸”,肌肉张力下降,关节韧带松懈,腹部膨大。动作发育迟缓,独立行走较晚,下肢弯曲呈“O”型或“X”型腿。佝偻病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是血清1,25-(OH)2D3水平降低。

喂养原则:提倡母乳喂养;充足的日光照射;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处理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钙的利用率较高,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佝偻病较少。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可用配方奶粉喂养。

2.多食其他含钙丰富的食品有乳糖不耐或牛奶过敏(β-乳球蛋白为致敏原)的患儿为防止缺钙,应多摄入海产品、含草酸少的蔬菜等,必要时适当补充含钙制剂。

3.多晒太阳是改善维生素D营养状况、改善骨质代谢和预防佝偻病的最简单、有效、廉价的措施,要让小儿平均每天的户外时间不要低于1个小时。夏天不要暴晒,可早晚到户外活动或在树荫下活动。

4.补充维生素D制剂已经确诊为佝偻病的患儿,除坚持采用以上措施外,还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或肌注维生素D制剂和钙制剂。为了预防佝偻病,新生婴儿自2周起可补充维生素D,每日10μg(400IU),一般可添加鱼肝油,自1滴逐渐增加至6滴。

5.注意相关营养素(如镁、磷、锌、铜等)的补充严格执行合理营养的原则,防止消化道疾病,促进营养素吸收利用。

四、锌缺乏

锌是核酸、蛋白质等许多重要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辅酶。婴儿出生时体内锌的储备不多,需要由膳食供给充足的锌。母乳中锌含量及其生物利用率均高于牛奶,尤其是初乳,母乳喂养儿血浆锌水平高于牛奶喂养的婴儿。儿童锌缺乏会导致食欲缺乏、味觉障碍(偏食、厌食或异食癖)、生长发育不良(矮小、瘦弱、秃发)、胃肠道疾病(腹泻)、皮炎(皮疹、湿疹、伤口愈合不良、反复性口腔溃疡)、反复感染和感冒、神经智力发育迟缓、性器官发育不全、脑发育受损等。

锌缺乏营养指导:

1.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挑食,多吃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生蚝、海蛎、牡蛎、贝类等海产品,其次牛羊猪肉及动物内脏也是锌的极好来源。妇女在妊娠期和授乳期摄入含锌丰富的食品,有助于增加乳汁中锌含量。

2.如因条件限制,则在缺锌地区对儿童采取干预措施,即补充锌或给予锌强化食物,最好补足到RDA的量(见表3-17)。

表3-17 推荐的膳食锌摄入量(mg/d)
a:“+”表示在同龄人群参考值基础上额外增加量

3.口服易吸收的硫酸锌、醋酸锌和葡萄糖酸锌,现认为用较小剂量也可使血锌达到所需的水平,口服剂量为15~20mg,饭后服较好。

4.锌严重缺乏导致的肠病性肢端皮炎(AE)的患儿,可用硫酸锌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5.因病情需要需胃肠外营养的患儿,需在静脉中给予锌剂治疗。

(赖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