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老年慢性病临床护理精要
- 杨玉秀 刘晓云 聂晶
- 3423字
- 2020-08-29 05:42:55
第二节 老年人的身体特点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代谢与能量消耗改变:
据测定,人从出生后,组织耗氧与基础代谢就不断下降。与中年人比较,老年人大约降低10%~20%;同时老年人体力活动量也相对有所减少,使总能量代谢明显改变。代谢率的降低,常需一个调节控制的适应期,以维持代谢的平衡。这种调控的失衡,则会使体脂含量的比例增高,或者即使减食也不能控制体重的增长。
(2)细胞功能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体内代谢类型逐渐由合成代谢占优势转为劣势,分解代谢相对增强,以致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体成分改变,体脂逐渐增加,瘦体(去脂)组织逐渐减少,出现肌肉萎缩、体内水分减少等改变。细胞的改变(老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代谢的改变。老年人对葡萄糖、脂类代谢能力都明显下降,如在老年人中可见到糖耐量曲线降至正常值较中年人缓慢,脂类代谢中合成、降解与排泄能力改变,胆固醇在饱餐后明显上升,表明组织对胆固醇的利用减少,因而使脂类在体内组织及血液中积累。骨骼成分改变,骨密度降低,尤以绝经期妇女骨质减少最明显。已知有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膳食营养作用也是非常主要的,如蛋白质过高、低磷、低维生素D都影响着钙的代谢。
(3)器官功能改变:
内脏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高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老年人中牙齿疾患较为普遍,牙齿缺失也不在少数,严重影响着其咀嚼功能;味蕾萎缩常影响着甜与咸两种味觉,有的伴有嗅觉改变,从而使食欲发生改变,食物种类受限;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下降,导致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降低;肠蠕动减慢,极易发生便秘,也间接影响食欲与消化功能。肝脏实质细胞数目减少。肝脏功能改变,使肝内糖原、抗坏血酸及核糖核酸都减少,蛋白质合成下降,酶活力降低,马尿酸合成减慢,胆酸分泌下降,胆囊壁的变薄影响着胆汁的排泄。肝脏功能的改变、肝内贮存糖原的减少,均易使老年人在长时间负荷时引起低血糖以及老年人低蛋白血症。肾脏组织结构的改变,如肾单位的萎缩,酶活力下降,常使肾功能有所下降,高蛋白易引起尿毒症;过量的水会增加心脏的负载;电解质平衡也会受到干扰;肾羟化25-(OH)D3的能力降低,而增加了对维生素D的需要。
(4)分泌功能改变:
尽管对老年人的激素代谢状况尚有不同意见,但从血浆中激素水平和体内受体的敏感性的分析测定中仍可见到激素的改变。老年人脑下垂体功能的改变最明显是表现在影响基础代谢,使之降低。老年人甲状腺也可能有萎缩,这也是降低代谢率的因素之一。此外糖尿病、肥胖等也无不与激素改变有关。老年人脑下垂体功能的减弱,不仅影响着基础代谢,也常影响整个代谢。如当机体过负载时,就难以动员体内脂肪,以支持能量代谢,而使得需要更多的葡萄糖和糖原并生,以致引起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的加强。雌激素的减少,则是老年妇女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
2.老年人身体功能特点
(1)脂肪蓄积,血脂上升: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加上活动量较少,需要的热量也较低,此时如果摄取过量餐食及点心,体内会积存过多的热量而肥胖起来。老年人体内总血脂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主要是总胆固醇量增加,甘油三酯也明显增加。
(2)骨密度降低:
40岁以后骨密度逐渐降低,老年以后骨胶质减少,钙含量降低,使骨质疏松和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4.6%。
(3)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
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速度明显低于年轻人,容易出现血液中蛋白含量降低,发生水肿和营养性贫血;在受到外伤或感染时,痊愈及恢复得缓慢。
(4)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老年人代谢减慢,各器官随年龄和体内自由基伤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减低,体力下降。
3.老年人心理特点
(1)感觉迟钝:
老年人由于视觉、听觉器官生理功能的减退,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感觉迟钝,接受外界的信息比青年要少。
(2)反应迟钝:
由于生理原因,致使老年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反应时间长,动作灵活性降低,不稳定,协调性差。
(3)活动能力差:
由于老年人感觉迟钝,动作迟缓,体力降低,影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都降低。
(4)习惯心理巩固化:
老年人的习惯心理改变较难。这是由于老年人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决定了老年人的习惯心理巩固,要改变老年人的习惯心理是不容易的。
4.长寿的心理特点
(1)情绪稳定:
说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的生理功能协调,情绪安定,适应各种环境能力强。即使受到重大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较稳定。
(2)心情快乐:
它标志着人的身心活动的协调。长寿老人大都精神矍铄,心情旷达,乐观的情绪使人充满朝气,使人体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能增强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3)性格坚强: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能想方设法解决,遇事想得开。
(4)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长寿老人与人相处融洽,在人际关系上很少有烦恼与苦闷,乐于同人交往。
(5)热爱生活:
长寿老人大都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向往。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劳动,心中得到快乐。
5.老年人的营养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尤其是消化和代谢功能,直接影响人体的营养状况,如牙齿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缓慢,使机体营养成分吸收利用下降。故老年人必须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各种营养素,尤其是微量营养素。
(1)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吸收利用。但食物不宜过精,应强调粗细搭配。一方面主食中应有粗粮细粮搭配,粗粮如燕麦、玉米所含膳食纤维较大米、小麦为多;另一方面食物加工不宜过精,谷类加工过精会使大量膳食纤维丢失,并将谷粒胚乳中含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丢失。
(2)膳食纤维能增加肠蠕动,起到预防老年性便秘的作用。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菌群,使食物容易被消化吸收。近年的研究还说明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纤维对血糖、血脂代谢都起着改善作用,这些功能对老年人特别有益。随着年龄的增长,非传染性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明显增加,膳食纤维还有利于这些疾病的预防。
(3)胚乳中含有的维生素E是抗氧化维生素,在人体抗氧化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下降,使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险增加,故从膳食中摄入足够量抗氧化营养素十分必要。另外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铬对维持正常糖代谢有重要作用。
(4)老年人基础代谢下降,从老年前期开始就容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肥胖将会增加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险,故老年人要积极参加适宜的体力活动或运动,如走路、太极拳等,以改善其各种生理功能。但因老年人血管弹性减低,血流阻力增加,心脑血管功能减退,故活动不宜过量,否则超过心脑血管承受能力,反使功能受损,增加该类疾病的危险。因此老年人应特别重视合理调整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关系,把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内。
6.老年人性格特点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和对整个生活环境所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引起人的性格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年龄、疾病、意外事件、特殊环境等。在进入老龄阶段,人的生理活动逐步趋向衰退。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性格特点,到了老年几乎已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低沉、缓慢、沉默、冷淡的性格。人的性格,一般是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而相应地成熟、固定下来的。老年人由于经历复杂,经验更丰富,因此性格特点也就更加突出。人的性格到了老年常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人老了,身体多病和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离退休后,身体还十分健康,经济条件、环境、文化生活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虽然有某些变化,但总的是有利的或者基本能够良好地适应者,则性格通常不会发生重大改变。相反,如果老人体弱多病,又缺乏亲友照顾,医疗条件又差,经济又拮据、生活困难。家庭矛盾多,子女不关心、居住条件差等,则老人性格就容易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沉、忧郁、焦虑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厌恶与人来往。
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则老人性格也可以由原来内向型的沉默寡言,变成外向型的灵活开朗,好与人来往,喜欢社交等。总之,老年人的性格比其他年龄组更容易受疾病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外,遗传因素不仅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关,而且对性格的发展变化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反映出其父母的性格特征,即使到了老年,这种父母性格的影响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