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个性化健康医疗管理服务研究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健康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资

本和前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大众的健康消费模式也从以往单一的基本医疗转向医疗、保健、健康促进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形式。因此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避免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如环境因素、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减少健康资源的浪费,促进居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人能够享有健康,这是健康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健康的定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概念内涵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扩展。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提到了健康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The bibliographic citation for this definition is: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New York,19 June-22 July 1946;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Official Record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o.2,p.100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把人的健康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和内科专家恩格尔(Engel G.L.)在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标志着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由过去注重单一的“生理健康”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综合健康模式的重大转变,即认为人类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会适应良好(good social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是四个方面健康的有机统一。随着健康理念逐渐从医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向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系统学等其他学科渗透,其研究视野也逐渐从相对狭义的生物生命体的健康向更广义的、非生物的复杂组织系统的健康扩展,用健康概念表达一个复杂组织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4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为满足人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就是健康服务,这种“健康需要”包含了健康概念的四个层次——生理健康需要、心理健康需要、社会适应健康需要和道德健康需要。所有健康服务都是围绕满足这四个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由此,健康相关的研究也逐渐从医学、生物学学科领域向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系统学等其他学科渗透,其研究视野也逐渐从相对狭义的生命体健康需求向更广义、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健康需求扩展。

1.生理健康(physical health)

也叫做躯体健康,指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这是生物医学的基本认识,也是传统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生理健康状态通常可以用各种生物参数来界定,而且它的标准值都是从正常人中普查而来,然后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计算,所以生理健康的标准较为具体、客观,判断它的健康状态时,在正常变异范围内精确、简便。例如,人体体温标准值为37℃,心跳每分钟60~90次,血压在120~140/70~85毫米汞柱等均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只要查阅各种医学参考书或教科书就可以找到生理健康的标准值。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标准值并非包括百分之百的正常人,而是只取了其中的95%,其余5%(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的正常人并非包括在内。为避免误解,我们不用“正常值”,而是用“正常变异范围”来表示。生理健康是低层次自然人的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

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有一句名言: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心理学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是在其他学科如哲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怀抱中孕育和发展的。学术界公认,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史学家墨菲(Murphy)评价道:“在冯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创立他的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在我国,人们也很早就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灵枢·本藏》记载:“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直接指出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也专门提出心理养生的准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于生理健康的直接作用。

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1)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正常是人正常学习、生活与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ICD)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或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判断健康情绪的标准主要有:

1)一致性。一致性是指情绪反应与刺激保持一致。每种情绪的发生、发展都与相应的刺激有关。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这种一致性还表现在反应的程度与刺激的强度上,强刺激引起强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与刺激不一致的,过强过弱的情绪反应,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2)时间性。健康的情绪在产生时比较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弱化。若反复出现某种情绪或发生情绪“固着”,则是不健康的。

3)稳定性。健康的情绪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情绪反应波动太大,变幻莫测,比如无明显原因的忽喜忽悲,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4)调控性。指能够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充满热情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健康情绪的重要体现。

(3)意志健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①目的合理、明确,有较高的自觉性;②意志果断,善于分析情况;③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④良好的自制力,能克制干扰实现目标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任性、不放纵。

(4)行为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人际关系适应: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主动去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6)反应适度:

反应适度也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每个人的行为反应都存在差异。如有人反应敏捷而另一些人反应迟缓。而且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应也存在差异。但是反应敏捷与迟缓应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如反应敏捷不同于反应过敏。因为反应敏捷属于正常状态,而反应过敏则属于异常。同理,反应迟缓也不等于不反应,健康人的反应应该与其年龄、角色、刺激强度相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人的一生要经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与老年各个年龄阶段。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年龄的人,其一般心理特点与其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基本符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儿童天真活泼,青年人朝气蓬勃,老年沉着老练,是符合他们各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的。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特点严重地偏离自己所属年龄,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一个儿童表现为少年老成,一个青年表现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一个老年人表现天真活泼,都是不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一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其年龄心理特点,不能仅根据一件事的心理表现来判断。情绪激动、心情不佳、疾病等都能影响心理活动,影响人的心理特点。例如发高烧的儿童很难表现出天真活泼的特点,处于狂喜状态的老年人,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认为他们的心理不健康。

3.社会适应健康(Good Social Adaptation)

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角色转换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御挫折与自我调节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文化认同能力,通过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自我主张与价值,并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

社会适应不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对生存构成威胁。例如自杀便是社会适应不良的典型事例。因此把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列为健康的必备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才算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呢?

(1)能恰当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

(2)具有社会交往的能力。

(3)灵活的应变能力。

(4)无非适应行为。

4.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

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道德健康基本可以做如下的描述:健康者履行应尽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荣誉与耻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以此获得心地踏实、心境平和,并产生一种价值感和崇高感,以道德健康促进整个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健康是人类健康的第三通道。

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并用反证法证明,道德不健康会实际损害身心健康。如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以公心,凡事想着他人,这样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能促进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加机体的抗病力,这种道德健康能直接促进人身心健康。一个人不履行应尽的义务,违背自己曾经确立的良心,陷入一种道德危机感中,必然会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导致恶劣的心境的重压,诱发各种心身疾病。

古人也有“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的劝世良言。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与升华,是个体依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最高层次的健康。

二、健康服务的定义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健康服务作为国家健康政策的主要实现载体,也是人类获得健康的主要渠道,其安全与质量、可及性与公平性,都越来越受到政府、公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准确界定健康服务的定义,厘清其内涵外延,是正确分析当前健康服务供需现状的基本前提,也是科学制定今后健康服务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

文献研究发现,现有文献大多将健康服务等同于卫生服务,因此认为,狭义的健康服务是指医疗卫生系统借助一定的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各种活动的总称。之所以将此称为狭义的健康服务,是因为这个定义比较局限和狭隘,仅仅将健康服务框定在医疗卫生系统内部,而没有从“大健康”的层面把涉及健康的其他非医疗卫生领域,如健康保障、优生优育等包含进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指出,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是生病,这个需求的弹性小、服务特殊性强,市场机制作用受限。而健康服务业是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和后延,生病不是前提,而需要少生病、生小病、晚生病,消费者福利增加了,这个市场需求弹性相对大、市场机制作用很大。

广义的健康服务,是指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服务的总称。对于“服务”的定义,我国学者认为,“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据此,我们给出广义的“健康服务”定义:健康服务是指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目的,以专业卫生服务为主体,以社会健康服务为导向,由政府或民间非企业机构提供的有偿或无偿活动的总称。

健康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产业,国务院2013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明确提出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尽管健康服务业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医疗服务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始终是发展的核心所在,没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作为支撑,其他衍生、外延服务难以持续发展。要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医疗服务,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

健康管理与促进主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的需求都在快速增加。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并针对市场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需求。

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能不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购买力。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健康服务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成熟的健康保险体系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健康保险保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仅约2.8%,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在完善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支撑性产业涵盖对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服务形成基础性支撑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类产业,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和流通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化、第三方服务等衍生服务。这些产业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通过支持健康相关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加快发展并形成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健康服务的分类

(一)按服务性质分

1.医疗服务

这里的医疗服务专指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公立医院、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类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等)为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而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提供药品、医疗用具、病房住宿和伙食等的业务。

2.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在国外,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干预作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是不可替代的。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传染病医院、职业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传染病预防、计划免疫、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妇幼保健等,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为三大类人群共提供11项服务:

(1)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4)卫生监督协管。

(5)0~6岁儿童健康管理。

(6)孕产妇健康管理。

(7)老年人健康管理。

(8)中医药健康管理。

(9)预防接种。

(10)慢性病患者管理(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

(1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其中1~4项为针对所有人群的服务;5~9项为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10~11项为针对患病人群的服务。有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在开展: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很多地方仅限于发现有精神病后建立档案,做记录、随访,其他均是转到规定有条件的单位);②孕产妇健康管理(除产后访视)。

针对严重威胁妇女、儿童、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某些地区居民的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国家设立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目前,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主要包括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农村育龄妇女免费领取叶酸项目、农村妇女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孕产妇乙肝、梅毒、艾滋病免费筛查项目、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等。

3.健康保障服务

健康保障是为促进人的健康、化解疾病经济风险而建立的资金运作系统,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性医疗救助。该系统通过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等服务来承担和化解疾病经济风险。

4.康复训练服务

康复训练服务不仅仅是指疾病治疗后的身体功能康复,更涵盖心理康复、社会交往康复、职业能力康复等。也就是说,康复训练服务要从生命周期、疾病、康复、治疗整体功能的稳定等方面对康复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发挥自助、互助原则以及重建功能的训练,提高病、伤、残者的自我护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供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除了一般的临床康复中心、康复医院、老年康疗中心、疗养院、护理院及康复指导管理机构等,还包括残疾人康复协会、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等在内的重点针对精神康复、社交康复、职业康复的服务提供机构。

5.健康教育服务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竖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促使个人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本文所指的健康教育服务是整合了社会各部门资源的、全方位的健康理念、健康观念、健康意识、健康道德的宣教服务。服务提供方主要包括: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保健室、社区医务室、政府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新闻传媒机构、计划生育部门、民政部门、体育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

6.优生优育服务

优生优育服务是指整合卫生计生、妇幼保健和社会早教等部门资源,向社会提供“孕、生、养、育、教”等系列服务。具体指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指导机构、生殖服务机构、幼托早教机构等提供的孕前健康体检、产前健康检查、月子医院、科学育儿的健康教育、幼托早教等服务。

(二)按服务人群分

1.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

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主要体现在各种为维持健康而进行的服务上,如预防保健、体育健身、优生优育、健康教育等。

2.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表述:“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还有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例如因用脑过度、疲劳过度以至于体力、精力透支等,这往往会让身心都严重超负荷运转,一旦身体承受不了就会生病。另外就是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的人,据WHO公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患有各种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都处于健康和疾病的过渡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我国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健康服务的主体应该是亚健康人群,尽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亚健康的危害性,但真正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还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开设专门针对亚健康症状的诊断治疗或者是健康宣教门诊。

3.对患者的健康服务

对患者的健康服务就是指医疗卫生服务,是躯体健康受到损害之后为修复健康而进行的各种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20世纪中期以前,主要疾病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随着生物医学防治手段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形式。社会变化、心理和社会压力成为疾病的主要原因,生活方式和行为疾病成为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服务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诊治,而要求整合生物医学、行为医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用多维的方式去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4.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

要重点关注五个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

(1)对妇女儿童的健康服务,除了主要由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妇女儿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等一般健康服务外,还特别包括针对孕产妇的优生优育服务、针对儿童的学校体育等非医疗领域的健康服务。

(2)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除了老年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等一般健康服务外,还包括养老、临终关怀等服务。

(3)对残疾人的健康服务,除了作为自然人的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等一般健康服务外,还特别包括针对残疾人的机体功能恢复、心理疏导、社会适应、就业辅导等服务。

(4)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这里不是专指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而是指在健康服务的范畴中,不能把流动人口排除在外,如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等,要使流动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5)对贫困人群的健康服务,指完善健康保障服务,特别是通过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使贫困人群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同等享受各种健康服务。

四、健康管理的定义

虽然健康管理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健康管理还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各国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也不尽相同。对健康管理的含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从健康体检的角度,认为健康管理是健康体检的扩展和延伸,健康管理就等于健康体检加检后服务;从疾病管理角度,认为健康管理是更加积极主动地筛查与及时诊疗疾病;从预防保健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通过体检早期发现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认为健康管理就是找出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对其进行连续的检测和有效控制。这些理解在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表述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

一般意义上讲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我们认为其可以分为宏观健康管理和微观健康管理两部分。宏观健康管理是指通过构建全民健康促进体系来消除或减少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微观健康管理是指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护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因此,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管理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我们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用医学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评估与干预科学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达到以最小成本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获得最优效益的学科。

五、个性化健康医疗管理服务的定义及内容

个性化健康医疗管理服务是基于个体的健康现状(个人既往病史、健康体检、医疗信息、遗传基因信息、个人生活饮食习惯和周边环境等信息),对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结合个性化的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法律、金融、心理、环境、营养、运动及医学干预等方面,对个人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科学、系统和专业化的健康风险全面综合分析评估,从而提出切合本人的个性化健康服务的方案。方案主要包括针对用户自身特点,制定的个性化营养、运动、理疗、健康和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为个人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服务,以利于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降低医疗开支,提高生命质量。

因此,个性化健康医疗管理服务的目标包括: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患病、易患疾病早期诊断、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跟踪改进,完善健康和福利等。其主要服务人群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复期的人群。个人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保险,服务理念是“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治,跟踪服务不间断”。

个性化健康医疗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

1.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是有一定疾病预测指向的、以人的健康需求为基础,按照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选定体检项目的健康管理手段,检查的结果对后期的健康干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健康体检项目可根据疾病预测指向的变化和个体差异、地域差异、社会形态差异、个人教育背景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

2.健康评估

以现代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通过统计学、数学模型、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个体健康史、家族史、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和人体各项理化指标进行综合的数据分析处理,为服务对象提供一系列的评估、预测和指导报告,其中包括用来反映各项检查指标状况的个人健康体检报告、个人总体健康评估报告等。

3.个人健康咨询服务

个人健康管理咨询的实施可以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或健康管理者来实现。内容包括:解释个人健康信息、评估健康检查结果、提供健康指导意见、制订个人健康管理计划、制订随访跟踪计划等。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个人健康管理的后续服务是对个人健康管理计划实施监督、完善的运行程序。以被服务个体的个性特征为依据,以个体的健康需求为服务终极目标,通过对健康计划的监督、跟踪、调整和完善来实现健康的后续服务。具体形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载体,采用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管理提示、健康信息反馈后个体化的健康行动计划修订、监督随访等多种手段。除此,健康教育也是后续服务的重要措施,在营养改善、生活方式改变与疾病控制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5.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

专项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务是对特殊个体和专属人群,按患者及健康人分类具有特定健康目标和疾病预测指向的非常规健康管理服务。对己患有慢性病的个体,可选择针对特定疾病或疾病危险因素的服务,如糖尿病管理、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管理九精神压力缓解、戒烟、运动、营养及膳食咨询等。对没有慢性病的个体,可选择的服务也很多,如个人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善咨询、疾病高危人群的教育及维护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