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学与人文
第一节 医学的人文性
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为患病的人和社会群体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保障,使社会成员应有的生命和精神价值得到体现。
身患某一种疾病的人被称作为“患者”。患者当然具有鲜活的思想和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个体行为特点;患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许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以及行为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医生与患者相接触,即意味着医生不仅仅是面对着其所罹患的疾病,也是一个与这位罹患疾病的人进行心理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过程,这一切构成了医学的重要特点:医学是一门融合了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学科。
一、医学的技术人文二元特征
医学是科学吗?作为“研究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医学已经建立了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架构、科目分类和学科内涵,充分体现出医学的科学性质,即其科学性。另外,由于面临人这一生命主体,医学在“研究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整体框架下,不能回避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即人文性。
19世纪杰出的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1821~1902)在其《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1849年)一文中已经提出“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著名论断。实际上,传统的现代医学关注疾病和病变的器官系统的治疗,虽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人们一度没有意识到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可以影响健康甚至成为其主要病因。医学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而且其中许多因素是难以客观定量测查的(如心理因素),另一些因素(社会因素)则要求大范围长时间的调查,这就造成研究上的困难。此外,还有一个情况更是临床研究所特有的,就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医患关系)。他们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的理解,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因此,医学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更是人文科学(humanities)。从医学的目的、服务对象、涉及相关因素来看,医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就表露无疑,即医学具有双重属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前者主要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如何有效地抵御疾病侵袭、增进人类健康、延长寿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后者则主要关注在医治疾病、发挥医学科学性的过程中,医者如何发挥其职业品德和人文精神,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维护其人性的尊严,让患者从精神和躯体上感受到关爱和照护。
二、医学的人文面向
医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技术的交叉性质,从学科角度,医学一方面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中的相关问题,研究在医学中人的生存和生命价值、精神和情感特点以及伦理、道德等;从服务价值和社会意义角度,医学致力于体现人类之间的互相关爱,体现对人的生命的充分尊重,并有助于建立医学职业的道德规范。
医学注重实践性,医学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其意义。如何真正体恤患者的身心痛苦,理解、尊重患者,关注患者的病痛和需求?如何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如何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医患矛盾?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医疗顺应性?如何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和服务流程?如上种种境况,都是医学人文素养的实践作用的体现。否则,离开了实际问题,医学人文素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生命力和核心价值。
医学必须以哲学作为立身和发展的基础。层出不穷的医学高新技术日益改变着生命的进程。然而,医疗技术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法律、社会问题以及医疗危机引起了人们对技术干预和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在看待技术进步与人性、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的关系中,处处渗透着哲学的理念和思维。无论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和蕴含着无限睿智的哲学观念,还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所孕生的繁多的哲学思想,都对学习和实践人文社会医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使这门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础。
医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战胜疾病提供了利器,大量医学研究成果使许多原本束手无策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甚至得到根治。在此意义上,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诊治疾病结局改善、生命时限延长等效果,的确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感受。
但是,这种科学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忽视人文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文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情景下,医学技术与人文主义甚至呈现出相向或相悖的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摆脱病痛的折磨,恢复身心健康的状态,其医学服务的人文价值自然得到了体现。但是,在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如果过度地注重技术实施因素,过度地追求疾病治疗效果或某项医疗技术的所谓领先性,而忽视了患者在接受医疗技术过程中其心理状态、经济负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感受,忽视了影响患者生命的医疗技术之外的因素,甚至违背了职业道德和伦理,那么,这种医疗技术的实施并非是人道的,并非符合人性的需求,此时,科学技术性就不能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甚至相悖。
医学科学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手段,同时要成为在医疗过程中彰显人性、体现仁心的通道。只有富含医学人文素养精神并掌握医疗技术,才能使患者在医“病”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人”的生命意义。因此,人文与技术都应该成为现代医学实践和教育中不可偏重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医学中的人文价值
现代医学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以往的疑难杂症都不断被攻克,人类的期望和实际寿命值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医学必将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与高技术相一致的社会满意度,甚至在某些地区,人们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满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一个承担着祛除病痛和救死扶伤责任的职业却不能受到人们的称颂?
诚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价格体系的制订、医院运行和发展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术价值体现和人们对于健康的期望值等等,医院中的医疗服务只是卫生事业服务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然而人们往往把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感受都集中在医院。由此,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评价不免可能产生片面性。但是,人们对于医院服务的正面反馈和对于少数医德不良者行为的披露,足以引起对于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反思,对于医学院校的教育目标和现行课程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医学人才?社会需要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对于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占据了绝大部分,医学人文素养的地位已经微不足道了。人们习惯地把医学纳入自然科学范畴,或者等同于医学科学(技术)。医学院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努力关注和研究医学技术的每一个发展前沿方向和可能的问题,全球大量的经费都投入到对于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和康复等相关的各项研究之中。相比之下,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和面向患者的人性服务则很少被提及。
医学作为一门以人为直接服务主体的学科,医学应该在医学教育、医疗救护、科学研究等医学体系中突出人文的地位。医学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技术的一个门类,其目标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祛除病痛、延年益寿和促进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的过程中,体现出人类的互爱精神,显示出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精神感受、生存质量的充分尊重。因此,人文是医学的精髓,更要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阐释医学的本质,施助于人,真正有助于医者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文为导向,实现医学造福于人类的目标。
凸显人文在医学中的价值,也映衬出医学专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人生价值。医务人员能够祛除病痛,救死扶伤,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敬重。医务人员也在助人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作为和职业的价值。因此,医学人文素养对于实施者和接受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医疗救助和人性关怀的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也在培养着自身优秀的品格,不但致力于孜孜不倦地提高医疗技术,而且不断培育自爱和爱人的品德,由此,使自身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因此,加强人文、社会医学的学习,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服务技能,对于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