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
- 柴可群
- 1602字
- 2020-08-29 02:59:01
王锦云
乙型脑炎
患者陈姓,住院号43517,女,21岁,已婚,浙江萧山人,务农。因发冷发热7天,抽搐1天,伴昏迷19小时,于1962年7月4日入院。通过体检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入院后,按乙型脑炎处理,给予镇静剂及青霉素、链霉素、激素、维生素,与一般支持疗法;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给予涤痰开窍、清热息风等中药治疗匝月,神志转清。住院共41天,于同年8月14日出院。住院期间无呼吸道及其他并发症出现,亦未有褥疮发生,昏迷时期给予鼻饲。至出院时,症状基本消失,神志恢复正常,智力如常,言语清楚,能回忆往事,仅右上下肢运动不够灵活,脑脊液复查已在正常范围内。兹记笔者治疗时用药情况如下:
患者神志昏蒙,体温38℃,不语,颈项微强,四肢抽搐,喉间痰鸣,小便失禁,舌边尖淡红,苔厚浊,脉象缓滑。参合脉证,系暑热夹痰浊上蒙心窍,神明被遏,厥阴肝风乘机煽动,症成痉厥。姑拟芳香化浊,涤痰开窍,兼以清热息风。藿香、郁金、知母、川贝、菖蒲各三钱,清水豆卷、茯神、钩藤、丝瓜络各四钱,石膏六钱,大青叶一两(煎汤代水),至宝丹一颗(研冲)。
神识昏蒙未清,瘈疭尚剧,体热未退,舌苔微黄浊腻,脉象弦滑带数,热邪虽轻,痰浊颇盛,治当涤痰化浊、开窍息风为主。藿香、菖蒲、郁金、川贝、带心麦冬、僵蚕各三钱,丝瓜络、带心连翘、钩藤各四钱,石膏六钱,羚羊角一钱先煎,天竺黄一钱半,陈胆星二钱,大青叶(煎汤代水)、竹沥各一两(加姜汁三滴冲),苏合香丸一颗(研冲)。
上方随症加减,1周后,抽搐大减,体热亦退。至7月29日神识转清,厚浊之苔已化,脉转和缓,知其痰浊渐清,热邪退舍,唯神识尚见迟钝,不语,小便失禁,右手足活动不利,邪却津枯,再以养阴益胃,佐以通络透声。生地黄、百合、钩藤各四钱,菖蒲、远志各二钱,竹沥半夏、太子参、莱菔子、蝉衣、茯神各三钱,忍冬藤六钱,清炙甘草、制射干各一钱。
服前方2剂,语声已出,减去蝉衣、射干,加入养血舒络药如地龙、鸡血藤、丝瓜络等。再过1周,神志复原,语音清楚,纳食如常,舌苔薄黄,仅右手足活动欠利,此乃大病之后,正虚邪恋,营血不足,经脉失养,余邪痹阻络隧所致,宜养通和营,舒筋活络,离院后回家调理,以善其后。地黄、鸡血藤各四钱,当归、赤白芍各三钱,秦艽、地龙、木瓜各二钱,橘络、清炙甘草各一钱。
本例按受治疗前,曾经中医多次会诊,所用方药,大都是清热、祛暑、开窍、息风之类,但病情未获转机。我们针对患者证候,进行细致分析。首先,我们根据当时的体温、舌苔、脉象等情况,认为此际虽有邪热,而痰浊尤为严重,暑热夹痰浊上蒙心窍,下传厥阴,引动肝风,是本病的基本机制。因此,主张以化痰浊、消暑热为治疗的基本方法,更侧重于化痰浊的一面。理由是,无形之暑热,必借有形之痰浊为依附,若专事清热,而置痰浊不顾,不仅热不得清,反使痰浊胶固,邪热遏郁不达,昏蒙痉厥自然不能向愈。所以在清热息风的同时,重用藿香、清水豆卷、菖蒲、郁金、天竺黄、陈胆星、竹沥等涤痰化浊之品,投药后,患者神志逐渐转清,抽搐亦减,竟至基本恢复。这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参合舌脉,分析发病的原因,抓住矛盾的重点,然后对症发药,始获得预期的疗效。
当热退痉厥止后,患者不语,精神尚不了了,即采用百合地黄汤为主的养阴化热法,并佐以透声之品。百合地黄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原为百合病而设,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潘澄濂老师,加以引申施用于热病后,常收养阴清热之功,特别对于神志方面的后遗症,本方很有疗效。我们遵照潘老师的经验,用于本例患者,在恢复神志,调整神经功能方面,确实收到满意的效果,特此提出,供同道参考。
通过本例的治疗,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中西医结合的正确和优势。像这样昏迷26天的危重病人,如果不依靠西医方面的协作以及护理人员的精细看护,其预后是很难设想的。同样道理,如果没有中医配合治疗,患者也很难转危为安。
(1963年1月号,盛增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