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没有时间,只是因为不重要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正是这种自我驱动力,令他们在对待一件事时有着强烈的专注力。

1.你不仅要看上去很努力,还要规划加持

我接触过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挺努力,都给自己定了目标。第一个姑娘希望能够考上梦寐以求的名校研究生。第二个姑娘希望一年之内减肥20斤。第三个小伙希望能够追到自己喜欢的姑娘。

三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都各自努力着。

想考研究生的姑娘,每到周末很早就去图书馆占座学习,很晚才会回到宿舍休息。有的时候回到宿舍,还会继续学习到很晚,看着日渐消瘦的她,我真的觉得她非常努力。但是一次听她同寝室的人说,她晚上开夜车,白天去图书馆几乎都在睡觉。虽然她看上去努力在实现自己的目标,可是最终还是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

想减肥的姑娘,宿舍床旁边,写满了减肥的口号,微信头像也换成了:不瘦20斤不换。她减肥刚开始非常痛苦,拼命运动,拒绝全部零食。但是每当站在体重秤前,看着自己的体重,仅仅减少了一点点,她就满腹委屈。后来听说每次饿了就偷偷打开饱腹的膨化食品,有人劝她说不是要减肥吗,少吃点那些垃圾东西。她说先吃饱了再减。

想追求姑娘的男孩儿,自打定下了目标后,就开始发起各种猛烈的攻势,当姑娘渐渐对他产生好感,准备接受他的时候,却因为一次小事,姑娘彻底失望了。一次姑娘来例假,说肚子很不舒服,男孩却在电脑前疯狂地玩着游戏,仅发了一句“多喝热水”。最终女孩儿拒绝了男孩儿的追求。男孩儿一直不明白,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为什么还不接受我。

三个人同时失败,都是因为看起来很努力,却未曾真的努力。考研的姑娘,晚上不睡觉开夜车,白天大好时光却睡觉,在别人看起来是很努力,其实这是本末倒置。想减肥的姑娘,口号喊得响,各种拼命减肥,确敌不过自己的惯性。追求姑娘的男孩儿,以为很努力地在关心姑娘,其实只不过是自己自私下装装样子而已。

有些人只是看上去非常努力,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利用自己的时间。但是有些人已经确实很努力,为什么依然取得不了成就呢?

美国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发现:穷人之所以越来越穷,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相反,他们非常辛苦。但他们努力的方向很成问题:他们只是机械地重复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对于哪个阶段应该把握什么样的重点,却没有任何选择和思考。正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干活,但这只是重复性的劳动,这样的努力并不能真正为他们带来财富。

念书时,我们总会遇到这种人,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努力上进,但是成绩却始终平平;进入职场,我们也会看到,每个公司都有玩命加班的人,但是他们除了经验叠加,对工作并没有质的提升。

我朋友的一个学生非常勤奋,但成绩一直不太好。为了敦促自己努力,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这份学习计划从早安排到晚,几乎没有空余时间和弹性空间。

我告诉他,这份学习计划应该适当调整,至少要留出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总结,对自己这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盘,然后总结计划第二天应该做的事情,他却没按我说的做。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坚持不下去了。

我再次告诉他:人不是机器,我们需要对自我进行管理。我们应该认知自己擅长的部分,对这个部分要重点规划、重点管理,其余时间处理一些次要的事情。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不是要一口气吃个胖子,而是要厘清主次,知道我们最擅长什么,再集中精力向这个方向努力。

时间管理的第二步,是在厘清自己需要什么之后,留出专门的时间思考总结,让自己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

这和大部分所谓努力的人秉持的观点不太一样。那些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都用上的人并没有真正做到管理时间,而是出于一种懒惰的心态,不愿意思考自己的人生,不愿意观察自己面对的世界,只是妄图用机械地重复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感,我们要有效的思考才能够避免无效的努力。

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需要深度思考,并且进行长期规划的。

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找了一些青年样本。其中27%的人没有人生规划,60%的人有非常模糊的人生规划,10%的人有短期规划,只有3%的人有长期规划。

二十五年之后,那些对自己人生有长远规划的孩子,几乎都成了社会顶尖人士;有短期规划的都成了中产阶级,例如医生、律师等;有模糊规划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自己本身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但又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代替自己完成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完全没有规划的人成了社会最底层,整日怨天尤人。

那些做着大量机械重复工作而没有实质性效果的人,他们没有用脑,也没有用心,所以不会产生显著效果。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时间也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用这24小时创造出数倍的价值,有的人却用这24小时走完了一天的过场。

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没有花时间来思考自己未来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有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就能够对你的未来形成很好的加持。

所谓的人生规划真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并不是让我们设定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划定一条路线,照着这个路线走就是人生规划。其实这样的路线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什么是规划呢?就是认准一个大方向,然后基于这个大方向,选择当下对自己最有益的事情去做。

我们个人发展学会职业精英研修班一位叫祥子的学员,他的故事就非常励志。

祥子家庭环境不好,专科没读完就不得不出来打工。刚来到广州时什么也不会,他只能选择送快递。

祥子通过添加微信向个人发展学会职业辅导师进行求助,希望辅导师给他一个清晰的规划。他只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送快递,可是他能干什么,职业世界又有什么,对此他几乎一无所知。

后来在职业辅导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他开始一步步行动起来。

经过探索,他觉得程序员的工作体面,又相对较为了解,因为他总给一家公司的程序员们送外卖。一来二去他和很多程序员混成了熟人,于是找机会请他们吃了顿饭,让他们帮忙推荐几本书。此外,他还报了线上课程进行学习,每周一有时间他就去这家公司向人请教代码。

刚开始他的程序写得不好,有些程序员就看他笑话,嘴上说“干得好”,其实是半嘲讽半搪塞。后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编的程序竟然能实现一些功能了。辅导师鼓励他一边学习一边投简历,可是简历基本上都石沉大海,但是他没有放弃。

直到某天,那家公司一个程序员离职,老板不肯出高价招人,而找来的应届毕业生都过不了测试。这时老板想到了他,让他来做测试题试试,万万没想到,他全都做出来了,就这样他被顺利录用。

当时那家老板开的条件确实苛刻,月薪才4000元,做六休一,也没有五险一金。面对待遇,祥子很犹豫,毕竟他送快递一个月也有八九千元。但是辅导师坚定了他的信心,毕竟对祥子来说,这是一份正式的程序员工作,是一个新的开始。简历上有了相关工作经历,他以后再找工作就不难了。

后来祥子做了一年多的程序员,表现很好,最近正打算转岗做产品经理。

祥子的故事很典型,他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懂得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一以贯之。他知道通过努力,用一个选择来换下一个更好的选择,其实厉害的人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2.行动前思考,别让时间辜负了你的努力

你或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子睿和明洋同入职场,领导安排他们去市场上看看土豆的价格。子睿将土豆的价格如实汇报给领导,而明洋则思考了三步以上,他不仅洽谈了土豆价格,还货比三家,最后选了一家性价比最高的销售人员,将其带回来与领导面谈。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优秀者的一个侧面——真正优秀的人才在做事前,更习惯分析和思考,走一步能看三步。他们善于给问题找答案,又懂得总结规律,举一反三,所以一次能解决好几件事。我常常说一句话,一个人在思维上走得越深,在行动上走得越稳。

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被老师安排学习路径,进入职场,他们又被上级要求完成各种任务。他们很少自己动脑思考,也很少主动寻求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他们的人生很被动,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走。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累得像条狗,却又什么都没做好。技能上没有提升,工作中也没有晋升的可能性,最多只能算是个熟练的打杂工。

优秀者则不同。他们行动前往往更善于思考,同样24小时,他们的时间利用率要比普通人高得多。

他们深度理解了学习这件事。同时,他们的学习节奏由自己掌控,在单位时间内妥善配比学习的内容,绝不等老师指派。

其实,我刚参加工作时,内心也非常排斥自己动脑,现在想来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了。因为思考不仅很累,而且思考之后的结果也不一定正确,这样反而不如不思考,这是很多职场人不爱思考的原因。

当时的我只是等待别人给我资源,为我指派任务,而在等待过程中,如果别人没有新任务给我,时间基本就被我浪费蹉跎掉。

然而,我的上司却总能很快从项目中找到核心点,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我开始模拟上司思考和观察问题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对她的模仿和观察,我发现,她在行动之前,会将各方面问题先深度思考一遍,同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预估,还列出了备选方案。并且,对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她也会提前做出计划。

为了向她学习,我也开始试着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率。

首先,在单位时间内,我尽量把自己能做到的任务做到最好,考虑周全,避免重复修改浪费时间。其次,我会每个月为自己制定一个工作目标和学习计划,有意识地收集这方面的信息。最后,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并带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再去学习工作。

变被动为主动后,我发现工作中自己能解决的难题越来越多,工作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通过主动参与,我开始知道工作的关键节点在哪里,不但绩效明显提升,还缓解了工作中的压力。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两个做公众号的朋友。

他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写作。不同的是,一个朋友越写粉丝越多,而另一个朋友却越写越没劲,越来越没有人看。写到后来,第二个朋友自己也写不下去了。

其实,他们的勤奋度并没有什么区别。造成这样的差异,主要问题是出在他们对公号的理解程度上。对于那个业绩好的朋友而言,他并非盲目地埋头苦写,而是在调查了大量的公众号之后,确定了自己的公众号定位,理解了公众号用户的主要阅读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打造他们需要的选题。而另一个朋友并未做市场调研和统筹规划,只是盲目地写一些自己当下的感悟以及对某个事件的理解而已。

他只是做了“写”这件事,并没有进行写作前的准备和思考。其实,公众号作为一种媒体,受众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真正的优秀者,善于做战前思考。他们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钻研,同时全力投入,因此在单位时间内,他们的效率会比普通人高很多。其实有效的思考真的没有多难,无非就是认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件事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谁可能知道更好的方法?别人会怎么看待我正在做的事情,高手会提出什么样的意见呢?

影响一个人学习效率的地方就在于此。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一个方向,就像不停地在大脑拓宽思维跑道一样,到最后你会发现,随着跑道的加宽,在处理同类事物时,你的思维只会越来越敏捷。而那些等待别人指示,自己从不动脑思考的人,只能做一些机械运动。这种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升的空间太小,不能为自己带来突破性的进步。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感到自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被蹉跎掉,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思维,不能一次又一次地自我突破。做事情前不愿意思考和分析的人,浪费了时间,辜负了自己的努力。久而久之,他们将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学习和耗费脑力又担风险的事,从而失掉自己探索世界的主动性。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总是先思后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很强的掌控感。他们去成长、探索,愿意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他们是解决关键问题的人。如何在开展有效行动之前进行思考呢?很多人会做计划,但又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其实你的计划里面并没有包含变化。如果你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该怎么办呢?我经常用woop原则处理。为了让自己能够完成一些事情,我们经常会给自己制定计划,但也很容易轻易放弃,因为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大多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和想法,并没有想过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woop原则就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提前植入一个程序,在做事情之前就先设计好遇到阻碍时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woop原则呢?它其实就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这四个单词对应的中文意思分别是:W:愿望,做一件事情的期待;O:结果,这件事最好的结果是什么;O:障碍,做这件事遇到的障碍是什么,P:计划,遇到障碍后的计划是什么。这个原则最后的两个字母O和P其实就是“如果……就……”的意思,就是“意外执行指令”,让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持续进行下去。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如何使用woop原则?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偷懒,拖延症泛滥,这时候你就可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提前设计好“如果……就……”的机制。比如有时候我回到家,本来是想让自己再工作一会儿,但有时候实在不想工作,这时我会拿出之前准备好的机制应对:“如果我回家不想工作,我就看看最近买的新书”。有了这条“意外执行指令”,我通常就会看书,而不是看剧或者刷抖音。再比如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临时遇到障碍,类似本来这周要完成方案,但是由于事情多我没有完成,这时,我也会启动“如果……就……”的机制。如果没有完成,我就主动和相关同事沟通,告知他们我的完成时间,这样就不会做事不了了之了。

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那些用大脑控制行为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心怀远大目标,想要成为某方面专精的高手,却总是不得其门。他们受挫之后就选择回避,此后的时间只是重复过去熟悉的路径,很少再去探索新的领域。

时间公平的地方就在于此。我们可以欺骗生活,但是无法欺骗自己。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克服了多少困难,解决了多少问题,我们就能有多大的成就。

所以,当你觉得时间辜负了你的努力时,可以停下来看看,认真思考一下,你对时间的利用率怎么样。在同样的时间里,你是在重复自我,还是在攻克难关呢?

3.发现内驱力,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

我的一位学员杨杨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最开始的实习生熬到了如今的老员工,还提了部门主管。虽然薪水比之前多了数倍,但她还是希望能够继续晋升。

然而,随着公司高端人才的引进,部门来了一位资历不错的工程师,人很年轻,喝过洋墨水,很多新技术傍身,一入职就和她平起平坐。因为部门经理面临退休,他们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原本十拿九稳的升职,如今却让她倍感压力。尤其对方还承揽了很多的新项目,让她更加明显地感到事业进入了瓶颈期。

可是,从无名小辈到如今身居高位,杨杨早已过了黄金学习期。再加上对手来势汹汹,接连几个项目都特别出彩,反而是杨杨这些年身居管理层,不在一线,专业技能落下了许多。多年的安逸习惯养成了她四平八稳的官僚作风,工作不求出彩,但求无过,这样使她处处落于下风,逐渐被对手碾压。公司高层对她很是不满,频频对新人抛橄榄枝。

对此,杨杨着实恐慌。年近四十的她不得不重新开始考虑学习新技术,比如英语。然而,丢弃了多年英语的她一看到单词就头疼,短短一篇国外论文,光是专业单词就够她查半天,更别说理解研究了。所以,她没坚持多久就把学习新技能的事情搁置了。

后来,她考虑到自己多年来从事管理工作,或许可以剑走偏锋,提升管理能力,搏一搏运气。于是,她买来大量管理精品课和书,可是看不了几页,就又昏昏欲睡了。而且遇到新名词和新理论时,她又常常拉不下脸请教别人,问题全都不了了之。可以说,这次的学习提升不但没起任何作用,反而因为忧虑,常常让她焦躁不安。

工作五六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激情磨灭,臆想中的薪资待遇也遥遥无期。就在你纠结跳槽还是自我提升时,你突然发现自己学习能力退化,或者坚持不了几天就又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尤其当你看到周围同事都在聊天、刷抖音时,你又忍不住宽慰自己:算了吧,明天再学,反正现在死活看不下去!于是,时光就这样在你不宽的指缝里慢慢溜走,你也终于从曾经的五好青年混成了如今的油腻中年。

杨杨的困扰,其实也是大部分职场老员工的心声。刚入职场,作为菜鸟的你信心满满,不管做什么都会努力向前冲。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如果不好好学习,努力掌握必需的技能,就意味着丢掉饭碗,下个月的房租就会没有着落。强大的求生本能是你的驱动力,驱使你全力以赴地完成哪怕艰巨如山的工作。比如遇到难题,你会主动请教,积极翻阅资料,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有了刚性需求,你就会有极大的勇气披荆斩棘,平稳渡过实习期。所以,职场新人往往不存在这个困扰。反而是那些有了一定地位资历,生活平稳,且工作了几年的“老鸟”会因为安逸丧失原有的内驱力。

何为内驱力?简而言之,就是内心驱动自己一定要采取行动的力量。就像灾难片里的死亡威胁和饥饿威胁,你不努力,就要被淘汰;你跑得慢,就只能被怪物所吞噬。有了求生渴望,你才会在生死关头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就是一个人原始的内驱力。

那么,强大的内驱力从何而来?我们看了那么多名人传记、经典语录,常常被他们坚韧不拔的顽强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所折服。我们震惊于他们强大的自律、坚持,却忽略了他们最关键的内因——内驱力。

这些内驱力可以来自原生环境、兴趣爱好,也可以是性格使然。这也是贫民学子往往比家境优渥的子弟更刻苦的原因:他们面临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改变命运,摆脱贫穷,进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可如果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在经过几年的奋斗之后,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你奋斗的原始内驱力有所减弱,很多人就会出现懈怠及迷茫的情况。一旦危机来临,马上面临的就是被淘汰或被边缘化。

善于管理时间的人,往往就有着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正是这种自我驱动力,令他们在对待一件事时有着强烈的专注力。他们从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他们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只专注于重要的事。

在团队里,核心的人员是一个队伍的主心骨,他们永远知道出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永远可以想到新办法,就像一个自发光体。

他们热爱工作,有着强烈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对奋斗保持着长久的激情。

内驱力从哪里来?其实恐惧和期待都能带来内驱力,但是长久的内驱力还是来自期待。恐惧毕竟是消极的,它会随着行动以及环境的改变而减弱,但是期待却不会。当我们期待更好的生活,期待更有趣的体验,期待更完美的作品时,则会有无穷的动力。

你之所以做不好一件事,不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所以,你工作了那么久,一直默默无闻,不被领导重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并没有思考过这个工作最令你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生活、还有哪些是你可以改进的地方。

狼性文化是华为非常推崇的团队精神。因为狼的嗅觉灵敏,作战不屈不挠,不仅对自己狠,对敌人也狠。尤其在团队作战中非常凶悍,很适合企业团队协作。华为的狼性文化永远不会使自己过时。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不仅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安逸的现状所局限,还要随时随地更新软硬件,让自己时刻处于被唤醒的状态,枕戈待旦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当你蓄满了这样充满生机的内驱力,不论做什么都会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即使再苦,也会咬着牙走完全程。

半途而废或是浅尝辄止,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缺乏内驱力。所以你才会迷失在安逸的舒适圈,找不到未来的出路。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消极的人被环境控制,而积极的人却善于改变自己控制环境。只有发现自己强大的内驱力,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懂得扬长避短的人,才是时间真正的朋友。

4.提高效能,必须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位常年做一线操作工的职业精英研修班学员阿乐很苦恼:“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天天噪音,油污。我喜欢管理类工作,可是我的学历只是专科,在看中学历的国企,我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我想到外面去闯闯,可我的家人不同意,他们觉得国企稳定。我却觉得这样的环境是温水煮青蛙,不利于以后的发展。我现在特别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

阿乐知道自己硬性条件不足,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网络本科,并顺利拿到了毕业证。在此期间,他自学办公软件和PPT等知识。可是他依然无法改变现状,常常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惶恐,虽然目前备考在职MBA,但他仍然不知道这个证书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

阿乐的情况也是大部分职场人的心声:我不是没有目标,也不是没有付诸行动,可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和技能,却依然没有用武之地呢?

迷茫是当下很多职场人提到职业规划时频繁使用的词汇。在职场中,很多人时常会感到迷茫,原因就是对现状不满意——渴望得到公司重用、升职加薪等。有的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当他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依然改变不了现状,就会更加迷茫。

为什么迷茫?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提高能效,就必须知道这个前提。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突破,首先就要找准定位,我想成为哪种人?从事哪项具体的工作?从事这些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然后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当然,最重要的是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然后才是付诸行动。

所以,阿乐目前的困境不是读MBA就能解决的,他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找准未来人生的定位。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开始。接下来,他要做的不是去读MBA,而是要找一份类似的相关工作,或者助理,甚至是实习生。通过具体的职业体验,缩短通往目标的时间,为管理岗位做晋升的势能储备,一步一步逐级量化提升。

我的一位前同事,刚入职时做的是文员工作。她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做了一年操作工,后因为结婚生孩子,不想再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于是跳槽。

记得刚入职时,她曾私下对我说,其实,她最想应聘的是生产部经理。可是,以她目前的学历和资历,根本没有可能性。所以她打算先做一名办公室文员,走“曲线救国”路线。

“生产经理和办公室文员之间的差别可是很大的?你不怕耽误了,没有机会吗?”

“事在人为,公司不是有晋升机制嘛!而且我也不是一步到位,下一步是做生产计划员,这样不就离我的目标更近了。”

果然,第一年由于生产系统人事变动,公司开展内部竞聘,她如愿进入生产部做了计划员。

当我恭喜她达成心愿时,她信心满满地告诉我:“哪里?这才只是一小步,你知道我的终极目标是生产部经理。不过在此之前,我的下一步目标就是计划主管。等我把生产系统的情况全盘掌握了,就可以达成我的终极目标了。”

就这样,我们一起共事七年。从入职到如今,我还是一名基层技术人员,而她早已达成夙愿,成为雷厉风行的生产部经理,主抓生产的全面工作了。

在职场中,这样的职业诉求还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落实到位并超出预想的职员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还只停留在抱怨阶段,只有一小部分知道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到自己的短板,愿意通过学习去提升。大部分人苦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诉求,只能头脑发热地东一斧头,西一榔头。看到别人都在学PPT,考建造师,自己明明没有这方面需求,却也跟着凑热闹。知识倒是学了不少,但都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根本无济于事。

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就像缘木求鱼,不得要领。而高效率的时间管理,就是对于自我的管理。要想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生活,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结合实际,明白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根据自己的心理诉求和意愿,树立明确的目标。

其次,积极主动地搜集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达到目标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最后,将具体的目标逐级分化,细化到日常的每一个时间安排,明确到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摒弃干扰项,集中时间才能达成所愿。

高效率的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奋斗。而大多数处于迷茫的职场人,很多时候恰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更别提会为了一个目标为之奋斗了。

有了目标,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创业前要想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干什么,不是你父母让你干什么,不是你同事让你干什么,也不是因为别人在干什么,而是你自己到底要干什么。第二,你需要干什么,想清楚要干什么的时候,你要想清楚,我该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干什么。怎样帮助自己找到目标呢?我在职业精英研修班里曾经帮助过一位学员,她因为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原因,长期非常自卑。生于普通的家庭,就读一般的专科,在不知名的公司,做着基础的财务工作。在她入学时的学籍信息表里,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什么值得夸奖的事情,所以她一件也没有写。

我给了她几个可行的方法,这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说的:

全身心地去献身事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它做好。即使最终没有一直坚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全身心让自己把一件事做得更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自我的成长。

对自己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不装模作样,将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行动统一。想去做就去尝试,不想做就暂停,顺从自己的内心。

从小事做起,如果你感到迷茫和无助,只要你从小处做起,一点点尝试做你自己,你最终会走向创造性的人生之路。相反,如果你每次都委屈自己,强迫自己,那你就会在自责和恐惧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累。

马斯洛讲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坚决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听从自己的内心,哪怕最终失败也不重要,从小事开始,找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的动力。

所以,不管你身处职场还是自主创业,没有目标的航行最可怕,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你对未来的规划越形象,形象到做什么样的职位、在什么样的办公室办公、有什么样的工作安排,那么你距离你的目标就越清晰,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时间效用最大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尽早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5.摆脱拖沓,“做完”比“做好”更重要

公司突然接到了一个大项目,任务重,时间紧,领导火速安排,第一时间把任务分派下去。

可是,下班之前,干活利索的同事很快就能交作业了,而那些做事拖拉的人,仍然还在苦苦加班。

问及原因,她还颇为苦恼,“好多东西我不敢确定,总觉得方案不完美,这些东西都需要领导拍板。我现在还在查资料,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先例,所以,推进比较慢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这位同事的勤恳踏实以及业务能力有目共睹,不怕苦,不怕累,愿意多干活,有过承担重大项目的经验和资历,但最大的毛病就是做事拖拖拉拉。倒不是她能力不行,而是胆子小,不敢做决断。所以,别人一天能干完的活,到她手里往往都要拖上两三天,直到领导实在催促得不行的时候,她才会匆匆选取一个方案上交。

曾经,因为她这种情况耽误项目进度,科室主任找她谈过话,让她做事不要总是怕出错,适当把步子放大一点,更有利于自己成长,也能更适应公司的节奏。然而,谈话对她貌似并没有起到显著效果。大家忙完成手头工作时,只有她的案头仍然堆积如山。到最后,为了不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大家不得不帮她分担,一起加班加点。

做事拖拉的人,无外乎有这样几类:一类做事畏首畏尾,害怕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一类是为了对抗工作压力,养成长期办事拖拖拉拉;另一类出于畏难心理,且没有相关知识背景。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他有能力,也不自卑,但想得多做得少,常常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却从未付诸行动。

同事遇到的工作瓶颈,还是“完美主义”从中作祟。他们的时间,常常就在犹豫之中流逝了。

小徐是一名婚纱影楼的修图师,从业多年,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工作中也很擅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他为人热心,愿意帮助新人,在团队中常能提出不错的想法和建议,实施起来卓有成效。

对于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小徐也十分清晰,他希望从事健康管理工作。他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养生会越来越看重,这应当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他的不少想法非常前瞻精彩,常常听得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可是,当你问他实施得如何时,他却总是很不好意思地笑:“为了实现目标,我报了很多大咖的课,不过却总是没时间看。”

“为什么?听听大师的课,不是挺好的吗?”

“白天工作忙,晚上还要带孩子,等孩子睡了,赶紧抽空看一眼,可是又因为太累趴着就睡着了。”

想法太多,却总是想得多做得少,是很多人的通病。

手头接到一个新项目,你的各种想法蜂拥而至,睡个觉都心潮澎湃,忍不住为自己精妙绝伦的大胆设想拍案叫绝。然而,等到你真正动手实施时,才发现这个不现实,那个条件不允许,挑来挑去,竟没一个合用的。花了那么长时间,你居然一点进度也没有。最后,不仅延误了交期,你连一个普通像样的方案也拿不出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追本溯源,还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选择性放弃的道理。我们潜意识中很难接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实,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能做好。

此外,我们常常对自我认知不太清晰,总认为不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就拿不出手。

其实,管理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执行。

很多人说起别人来头头是道,但轮到自己常常会拖延很久,始终不能将答卷上交。有时我们明明具备做好事情的能力,却因为自我评估过低,即使能出色完成任务,也将其归结为运气好及别人的助力加持。这样的心理暗示过多,会让我们越来越犹豫,效率越来越低。

如果你大事小情都要早请示晚汇报,就会浪费大量时间,最后还不一定有结果。畏畏缩缩不敢下结论的表现就像职场巨婴,什么都需要别人拍板,什么都需要别人引导,什么都是领导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么你就随时有可能被人取代。

摆脱拖沓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树立“做完”一件事比“做好”一件事要强的理念。

把一件事“做好”和“做完”的差别,就是一个人在时间管理之中心智能力的差别。

在基础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与别人竞争的基础就是单位时间内执行力的程度。如果执行不到位,畅想得再好也只是空想,不能产生任何价值,那么,时间就会被你浪费掉。

不要小看这个“完成度”,真正有效率的人,不就是因为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做完了更多的事情吗?

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的方案。我们先把一件事情做完,再从几个方案中选取相对完美的那一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往前推进一步,才能最终完成任务。

如何能帮助我们做一件事情先完成再完美?我经常用敏捷行动法,这个方法包括两个要点:“最小可交付”和“持续迭代”。当你面对一项任务的时候,“最小可交付”,就像你需要练习厨艺,先动手做出第一道菜,不要期待这道菜能有多美味,满足能够吃的条件就好。然后通过家人朋友的反馈,再“持续迭代”,也就是不断地学习练出自己的拿手菜。

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一点,人生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对时间的掌控感才会有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