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独立是一个人的清欢

Hold住事儿,更要hold住心

记得有一年公司组织去泰国旅游,同事们去超市买水,整箱整箱地搬,都是男生在做,我从容地拎着一箱水就上了车,这让很多男同事向我行注目礼,我心想:这点事儿,还能hold(hold:英文原意指“把握”,现演变为流行语)不住吗?我可是“女汉子”啊!

对于工作,我也敢拼,出去组织活动,我可以一天不喝水,从策划、组织、执行、活动报道到总结,执行力时刻在线;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练习,前一天把工作处理完之后,电脑和资料都摆好放在桌上,给自己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开始;我也会利用上下班时间,修改作业或是处理工作,不去学身边那些追剧或玩游戏的人;就连在出租车上,我也会低头处理给自己额外加项的工作。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努力的人该有的样子。

而这样的想法,让我在休息时也无法放下工作和学习。

去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青岛旅游,大夏天的,从一个暴晒的北京,来到更加暴晒的青岛,而我的心情,跟天气一样,也变得特别暴躁,因为,我能利用的工作时间变少了。

没办法,当家人去海里游泳,我就只能躲在帐篷里焦虑,心想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待在公司吹空调加班呢!赶往下一个景区,坐车的时候,我也只是抱着书在静静地看,这样做,为的就是不浪费掉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们晚上出去吹海风,我就找借口在宾馆里工作。

而当真一起玩的时候,我很难将心思放到一件事情上,手里做着眼前的事情,心思却飘到工作上,整颗心被揪得生疼,有一种人生被耽误的感觉。

老公觉察到我的状况,实在看不下去,就嗔怒地对我说:“你这样像是出来玩的吗?要不回家上班儿吧!”

我很委屈:一个勤奋努力又不愿停止前进的人,你根本就不懂。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许久,有几次闺密见到我说:“媛媛,你的皮肤最近怎么变得这么差啊?”

我笑着说:“可能最近压力大了点儿吧。”

可我心里并没这么觉得。

爸妈给我打电话,总是嘱咐我:媛,别太累,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我说:嗯……嗯,知道了……知道了。

做父母的,总习惯叮嘱我们好好吃饭,好好休息,我渐渐地也习惯了安抚他们。

但他们怎么知道,现在年轻人没压力又哪来快速成长呢?

刷朋友圈,看到同行与大公司谈成了合作,我很焦虑;看到同学不是财务自由就是梦想照进现实,我很羡慕;再看看自己备忘录里今年要做的事,给自己制订的计划,才完成了一点,我很心酸。

所有这些,都让我反思,大家都在努力追赶,我怎么还好意思享受生活?

于是,我继续去拼,将生活填满,也收获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小小晒一下成绩,就有很多朋友点赞和留言:你真优秀,精力充沛,又有激情,工作、生活、家庭、学习都处理得很棒,太让人佩服了!

我看了心里也美滋滋的,一个在创业期,有孩子,读MBA,兼顾许多项目,还有精力培养自己第二技能的女性,就要具有hold全场的能力,否则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未来?

而我,也很享受这种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的状态。

虽然,我不喜欢说“但是”,但是,该来的挡也挡不住。

那天,当我封闭培训2周后回家,洗澡时,忽然摸到自己身上长了一个疙瘩,当时心里还挺害怕:什么时候长的?怎么之前完全没发现?

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赶紧去医院检查,托朋友找专家看片子,医生给的建议都是:需要做手术。

而当时,我手头还有两个项目在推进,有几个重要约谈等我去赴约,我就问医生:做完需要休息吗?能马上上班吗?

医生抬眼看了一下我,把拍的片子递给我:身体是你的,先养好再说吧。

我被堵得哑口无言。

住院的前一天,我不甘心,又主动约了一位负责人跟进项目,因为怕手术后时间耽误太久。

然后,背着电脑,带着考试资料,我就去住院了。

医院病房里,住的都是年过半百的大姐,她们的病情比我严重很多,看着她们输液治疗,家长里短地聊天,我有些恍惚,昨天还是能量满满的“女战士”,怎么今天就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了?我真有点儿穿越的感觉。

因为做的是“局麻”,手术台上我还很清醒,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我就反思:似乎这段时间我什么事都没做成,却收获了一个疙瘩,如今还要等待最终判决,看病理检查是否是良性的,想想都挺悲凉的。

一向自信满满的我,忽然像坐过山车一样,内心能量降到了最低点。我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现在都在做些什么?

以前,我总喜欢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激发自己的斗志,慰藉自己苦行僧一般的心;总觉得自己可以hold住一切,能同时处理很多事,对自己要求高,出手也狠。

现在,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我肿瘤是良性的,我反而没有很激动,我觉得这是身体给我的一个明确信号,让我知道,虽然我自己想要快速成长,实现自我价值,但必须将自己的节奏放缓,抚慰自己急于求成的心。

后来,看武志红老师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那些从不在朋友圈崩溃的年轻人》,讲到一个故事:曾经有支登山队攀登一座海拔五千米的高山,爬到一半时,有个人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虽然他非常想要登上顶峰,可不得不选择停在原地,等其他人登顶成功后,再与他们一同下山。

后来,有一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没有登上山顶不会感到遗憾吗?”

这位登山者安静地回答说:“这有什么可遗憾的?我已经达到了我的极限,达到了我一生的顶峰,这已经很棒了。”

这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这名登山者既然选择登山,就不是一个缺乏抗压能力的人,但在未能登顶时,他懂得安抚内心,不逼迫自己做超过欲望的事情。

而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做加法,擅长自动自发,不喜欢懒惰和拖延的人来说,即便没有困难,我也要制造困难,特别不会给自己做减法和享受放松。

手术之后,我恢复上班,正好看到一本书《一平方米的静心》,里面有一个方法:当我坐车时,告诉自己在坐车;当我陪孩子时,告诉自己在陪孩子;当我上课时,告诉自己在上课。

看起来有点儿像废话,但对我急躁的心起到了极大安抚作用。

因为坐车时,我就专注于坐车,不会再去想刚才没看完的书;陪孩子时,我就专注于陪伴的过程,不会再想手机里谁可能会联系我;上课时,我就关注老师上课的内容,大脑不会飘到项目有关的事情上去。

就这样慢慢地,我让自己学会身心合一: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休息,日子过得有规律。但,对于一个习惯奔跑的人来说,休息时总会有一种犯错误的感觉;遭遇低谷时,总想看看自己抗压的能力有多强,让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这种信念,早已扎根在了我的心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改变的。

看看那些业界闻名的大咖,他们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有着一颗强大而自知的心。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己擅长并能做好的,什么是该借助外力来推动的,什么是该放弃做减法的。

这种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我相信,总会有一些朋友和我一样,不由自主地被向上成长吸引,而我虽然还没完全改善这种状态,但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便向解决问题迈出了一大步,毕竟方法总比问题多。能hold住事的人,我相信他会在成长中学会取舍,在追逐梦想时,为自己减速。

所以,一切慢慢来,只要我们在路上。

女性角色平衡的动态法则

现今社会,女性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角色,需求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我非常欣赏那些将工作和生活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女性,因为我自己也处在多角色转化之中,身边不少朋友过来请教我:你是如何平衡这些关系的呢?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罗振宇在2018《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里,提到员工脱不花创业四年,不仅结了婚还养育两个孩子,有人就会问她: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你是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罗振宇说,这样的问题,抽象地摆在一个女性创业者面前,她自身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一个女性创业者要创业,要顾家,还得养育孩子,根本搞不定。

但是,对于当事人脱不花来说,这个问题从来不是抽象地摆在她面前的。罗振宇说: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永远是,孩子发烧,下午五点是接着开公司例会还是赶紧回家?答案肯定是得赶紧回家。晚上八点是陪家人吃饭还是在公司处理急事?对于创业者来说还用选吗?肯定是在公司处理事情。如果觉得日常陪孩子的时间少了,可以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来陪孩子。

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认识,对于创业的女性而言,家事和工作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绝对平衡的。工作累了,就让自己休息一下,拿出一天的时间全部给家人。还有每年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陪全家人出去旅游,除此之外,工作起来时就拼得像个“疯子”一样。

我也曾问过周边的女性朋友,她们是如何处理家庭、工作和生活平衡问题的。

其中一位朋友子英,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事业和家庭处理得十分妥帖,她是这样说的:我会将家中的事情用工作的思路来处理,同时不会将爱是家庭的底色这件事情忘掉;我把孩子的事当成员工的事来看待,我既是孩子的良师又是孩子的益友;我把工作的事当成家里的事来处理,这样我不但开心,而且更有耐心。

后来她补充说:因为工作可以让我获得自我价值得以实现之后的愉悦感,同时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支持我的工作。因此,我很感恩家人、孩子、领导、同事及身边的每个人,而感恩恰恰就是我内心最大的能量来源。

另一位朋友静静,从企业高管华丽转身为全职妈妈,她的转变让我感到惊讶,她告诉我:其实时间和角色分配的问题,我从没考虑过,我自身会永远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会先做好妻子,再做好妈妈。

我纠结辞职,辞职后淡然处之,继而坦然自若地在家里做个好妈妈、好妻子,如此才能让老公更安心地忙于事业。而我自己这边,我是一个适应性比较强的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把当下的角色先做好,不会过多纠结其他的事情。

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公,他也会给我出主意,给我提供一些他的资源帮我,所以目前,我觉得一切都挺好的,闲暇时间做点兼职,收入虽没以前多,但能陪在孩子和家人身边,这样的生活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等孩子们大了,我再去找工作,或者自己创业,一切都不会那么艰难,我也从不担心自己会做得很差,就算没那么好,也不会很差,我相信这点。

新年第一天,老公早上醒来,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搂着孩子,虽然他没说什么,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温暖,老公也能看到我为这个家的付出。在他出差的时候,我会自己去逛商场,不管心里多落寞,我也知道,此刻他心里想着我。

家庭有我照顾,这样老公就可以放心地忙于他的事业,放心出差,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他都不用过多担心。我觉得自己能遇到他们是我的福气,与他们相处起来也很融洽,所以我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自如地转换。

两位友人的回答,让我深刻感受到女性对家庭的影响,就像我很喜欢的一段话:女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为家庭构筑了爱的能量池,在不断地接纳和理解中寻找平衡。

说到我自己,我是妈妈、妻子、创业者,最近两年又作为学生在读MBA,做女性内容项目,我是如何平衡这几种角色关系的呢?

说到底,不同角色,在我看来只有两种,一种是家庭的,一种是家庭之外的。

在外面我可以雷厉风行,果敢理性,但在家里,作为妈妈、妻子、女儿等等,我会帮助婆婆和老公经营家庭中的内勤事务。

在家里,是没有对错之分的,我要尊重每一位家人的特性和个性,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需求,发挥他们的价值。

我的婆婆是一位勤劳、明事理、较为传统的女性,擅长处理家庭事务,也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结婚之后,我们就在一起生活,她帮我带孩子,照顾家庭,因此,在家里,除了大事需要我们一起商量,其他的事情,我都会退居二线,将话语权交给婆婆,只要她下“命令”,我都会尽量遵照执行。

经营家庭就像经营企业,岗位职责需要清晰,“用”人之所长,而我最大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角色特性——联结三个家庭的纽带(自家,娘家,婆家)——处理亲戚关系,消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误解,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孩子的教育和妻子的义务,需要我亲力亲为,这是无法“外包”的,也别想着逃避或走捷径。说真的,亲人之间的相处其实很简单,就是付出真诚和爱,因此我会将家庭视为对外工作的基础,所有在外面的“成绩”都源于家庭予以我的能量加持。

在家庭之外,工作、学习、成长中,都会面临决策和自由度的把握问题,这些都会考验我的计划力和执行力。

从2003年大学毕业到现在这十几年间,我一直都是一个爱计划的人,以前都是在纸上记录事情,现在,在手机备忘录里我记录当天、当周、当月的一些重要事情,同时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级进行调整和修正,做完立即划掉,这种有计划的生活,能让我在对外工作中,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事情。

以不变应万变,是一个非常好的做事方法,将百分之八十的事项掌握在计划之内,也是平衡生活最好的方法。

除了计划之外,对外的思考,也能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内心的平衡问题,我基本每天都会认真思考一段时间,这就像内心的独白一样,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焦虑。

在真实世界里,不存在抽象的非此即彼,每时每刻,我都处在一张前后衔接紧密的时间表里,里面填满了我要处理的事情。

当然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寻找内心平衡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失衡的时候:被家人责备过于沉浸在工作中;自责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疏忽自己的身体健康;被人冷落、甩黑脸。这些都曾让我的工作生活变得混乱无序,内心能量骤降,后来,我不禁反思:为什么我就无法平衡这些关系呢?为什么我想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爱惜自己,却怎么也做不好呢?

后来,慢慢地,我发现当我强行扭转自己去寻找平衡的时候,反而忽略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做每一件事时的那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接纳感。因此,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通过“爱”这条线将复杂的事情串联起来,在各种关系中传递爱意,也就是朋友子英说的学会感恩,感恩每个角色关系中的给予,觉察身边每个人的爱意,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深刻,丰富有趣。

很多人说,要做生活的主人,就要平衡好各种关系。在我看来,要平衡好家庭、工作还有自己,量化我们女性,就天然地给我们女性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秉持动态平衡的心,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不设置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接纳生活给予我们的所有酸甜苦辣,这就是最真实的自己和生活。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这也是我们女性天然的特质,用爱、温暖,渗透不同的人和事,但又可以在面对惊涛骇浪时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在动态平衡中,我们应该感恩每一位陪伴着我们的人,感恩那些理解和接纳我们的人,要知道恰恰是生活的苦难才给予了我们最好的成长和启示。

正是独立让女性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我有一个做了三十多年全职主妇的妈妈,还有一个上班三十多年退休的婆婆,再加上我这个三十多岁还在追逐梦想的中年妇女,我们都是母亲,都是现代中国女性。

我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是全职主妇,心思都没离开过家的“一亩三分地”,辛辛苦苦地将我和妹妹带大,为了父亲的事业牺牲掉自己的工作,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三十年如一日,做好所有的后勤保障工作,照顾好家里家外,母亲为这个家庭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我的婆婆,也是一位传统女性,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公公在老公上小学六年级时离开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为了挣钱养家,做过清洁工,打过零工,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既有母亲的细腻,也有作为父亲的坚毅和担当,用自己的半生诠释了女性的独立担当。

因此,她非常节俭,冰箱里刚过期的食物不舍得扔,剩下的饭菜也舍不得丢,很多衣服缝缝补补,我儿子还穿过他爸爸两岁时穿过的衣服,由此就能知道婆婆过日子有多节俭了。

自大学毕业之后,我在自己家的时间远没有和婆婆在一起的时间多,从怀孕到孩子长大,都是婆婆亲自照顾我、帮我带孩子,婆婆从母亲的角色转换成了奶奶的角色。别人家大都是两个长辈一起带孩子,而在我家就她一个人,因此,我很感激我的婆婆,她让我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继续前行。

婆婆和我老公的性格很像,都有强势不服输的一面,也具备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时间久了,我能从他们的心里感受到满满的爱。

到了我这里,就有些不一样了,我自小就有些“生活经验不足”,即便到现在,有时还会照着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去处理邻里关系,但婆婆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心应手: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人情世故考虑得格外周到,看似亏欠自己,实则是她高格局的体现,婆婆的这一点让我望尘莫及。

婆婆虽说是位传统女性,但她对我学习上的事情一直非常支持,记得MBA考试成绩下来时,婆婆对我说:“你得感谢你的孩子。”这是因为我牺牲掉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去学习,婆婆没有想到自己的辛苦,而是希望我在追求自我发展时,记得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

我每次考试通过,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婆婆,婆婆也很为我高兴,她自己也是一位不断学习的人,微信比同辈人用得都要早,逛淘宝买东西,上“拼多多”海淘宝贝,支付宝软件比我老公用得还早,这种虚心向年轻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的精神使我钦佩。

婆婆的独立坚韧体现在日常细节上,楼下有块菜地,她一个人楼上楼下地送水,非常辛苦,于是我对她说:“女人的腰不能老弯着累着,你等我们空闲的时候让我们帮忙。”但她还是坚持自己干完,不愿麻烦别人,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扛下所有的事情。强悍是她生活的盔甲,但有时也给她带来枷锁。操心家里的每一个人,她会忧虑紧张,看到家里杂乱就无法忍受,每天都在忙碌。

都说婆媳关系相处很难,婆婆不是亲妈,如果说我和婆婆之间没矛盾那是假的,因为婆婆的独立和自强,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她看不惯也无法接受,嘴里不时会唠叨几句,但最终她还是会帮我们做事。比如说,叠被子要叠成四四方方的,还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我不大喜欢将太过程序化的东西带到家里,舒服更重要;刷碗和清理桌台都要按照她的标准来,我做饭让她歇着,她还会在旁边看着,也许是担心我做不好,但她像监考老师一样看着,就弄得我心里特别慌张;有时我们说话随意没注意轻重,婆婆就会很敏感。

每次当我觉得婆婆好像是在“挑毛病”时,我就会想一想,是不是我自己做得确实不到位?大家都希望这个家更好,有了这个前提,不舒服的情绪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这些事情,就像空气中的灰尘,避免不了,因为婆婆勤快认真了一辈子,习惯难以改变,但我心里很清楚,上下牙都有咬到一起的时候,何况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是敬佩和疼惜婆婆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的伙伴,都希望这个家更好,基于这个认识,再大的误会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们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说得一点儿也没错,每次回家,热腾腾的饭菜总是会摆在桌子上,我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只要是婆婆在的日子,家里都不会有大变化,干净整洁自然不在话下,不像我们自己在家,有客人要来家里时,得先大扫除才能迎接客人。

当家里有两个女人,就一定要有各自的岗位职责,不能同时负责一个岗位,因此我将家里内务的决策权都给了婆婆,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标准不一的情况下产生的误会,家务事上我只需听话做事就好。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我多多少少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但我不想像母亲那样牺牲自己的工作做一位全职妈妈,何况在北京生活,经济压力无法让我全身而退,只能向前冲;我也不想像婆婆那样任劳任怨什么事情都自己扛,作为妻子,我背后还有老公宽厚的肩膀,独立而不逞强,被呵护但不被宠溺,我支持老公的所有工作,他也成全我追求更好的自己。新时代背景下,独立早就有了新的定义:先要爱自己。

作为孩子的妈妈,因为有婆婆帮忙带孩子,在生完孩子4个月后,我就换了工作,与其说是经济原因,不如说是我更喜欢自我价值得到满足之后的精神愉悦。

鉴于传统思维,很多女性会在孩子一周岁之后再选择跳槽,因为在这期间找工作有很高的难度,还在哺乳期,公司会嫌你孩子小、事情多、工作精力不足,但我没考虑这么多,或者说,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没有机会呢?

孩子一岁零三个月的时候,他完全断奶并适应了我长期不在身边,我就送他和婆婆回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当时我也担心孩子能否适应,但没想到,孩子的坚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等回去看孩子的时候,已经是三个月之后了,有时候我也会想,自己和孩子分开几个月不见,是不是太冷酷了?我觉得,孩子有婆婆照顾,吃好睡好玩好,在家乡婆婆还能同亲戚经常来往心情会更愉悦,不要想着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这样反而会让自己活得更累。

和孩子短暂分离,我需要做的不是时时刻刻想念孩子,而是让自己不辜负这些时间,每天下班之后我都会和他们视频,上班的时候我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

我身边有一些全职妈妈,会用羡慕的口吻说:你有那么好的婆婆帮你看孩子,让你省心了不少,带孩子太劳心劳力了。是啊,我们这一代人,虽已全面放开了二胎,但还是不敢多生孩子,一方面是经济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不知谁来帮忙看孩子,长辈没有看孩子的义务,有能力就帮忙,没有能力也不能强迫。

于我而言,我非常感恩,有人可以帮忙看孩子,这种感恩化作一种内在动力,催促着我去充电学习,去拼命工作,去自我增值。

对于和孩子没有分开过的妈妈来说,我与孩子长期不在一起似乎显得自私自利,因陪伴孩子的时间少,所以我更加注重陪伴孩子时的质量,注重对孩子的鼓励、谈话方式和兴趣的挖掘,更想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不断挑战我的忍耐力,我非常生气,和孩子进入屋子后,我把灯都关了,孩子立刻就哭着喊我,我一下子心就软了,马上开灯抱起他。当时孩子对我说的那句话,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我好害怕妈妈不要我了”。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我向孩子道歉,责怪自己“狠心”。

对孩子发脾气后,作为母亲的我,也特别愧疚,心里不禁嘀咕:我不是好妈妈;我不称职;我怎么凶孩子了?我让孩子伤心了;我给孩子负面情绪了。整整一天,我心里都忐忑和紧张,因为好妈妈的“人设”被自己抹杀了。

后来,我去读书学习,发现错误才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对于孩子是这样,对于我们家长更是如此,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家长,从没学过如何当好父母,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新的成长,包括我和孩子,人生没有什么完美,既然错误不可避免,我们就要在错误中去学习和成长。

我的婆婆和母亲身上,有她们那一代老母亲的相似点——牺牲精神,她们两人一个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一个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工作,操心是她们的天性,同时,父母那一代人又是“双面人”,一方面父母腰不好,另一方面每次到火车站来接我们,都帮忙拎行李,到家又是抬桌子又是收拾床铺。

婆婆前段时间身体不好坐轮椅,但她总是闲不住,总想着多做点儿家务,扫地刷碗,洗衣做饭,晚上泡脚时,一大盆水还自己弯腰去倒,因为她不想给我们添麻烦,能做的都尽量自己做。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中提道:“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这话道出了父母的伟大和辛苦,但是,他们真的不独立吗?如果问我们三位女性身上的相似点是什么,答案就是,我们都是母亲,我们都有各自独立的人格和态度。

正因为我的母亲独立,她才能一个人带大我和妹妹,吃穿住行一条龙服务,正因为有她的支持,我和妹妹才能顺利成长,毕业安家;也正因为母亲独立,在当了三十年全职主妇后,她又开始工作,不是为了挣多少钱,只是为了有一份独立的经济,朋友圈从街坊邻居拓展到了同事圈,过得忙碌而愉快。她的独立彰显在她对家庭责任的分寸拿捏。正因为婆婆的独立,她才含辛茹苦一手带大了自己的孩子,没有给别人添麻烦,全靠自己撑起母亲的角色,当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又独自一个人带孙子,让我和老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她的独立彰显在母性的角色里。

我们的长辈都非常不容易,是从艰苦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的那种伟大和牺牲,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

我和她们一样爱自己的小家,但也不愿舍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作为母亲,全心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我更希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兼顾和付出更多。作为妻子,我支持爱人的工作,他也支持我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爱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我的独立,彰显在我追求做好自己的同时成全并尊重我爱的人,因为,我相信:只有懂得尊重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相信人生可以过得越来越有价值和意义。

女性是多么特殊的群体啊!在狂风暴雨中我们坚守各自心中的爱,在岁月静好中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生活给了我们太多酸甜苦辣,而我们,应该把喜怒哀乐唱成一首歌。致敬每一位独立的女性!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2019年1月份的时候,我带全家人一起去参加顾老师的KSME嘉年华活动,老师让我们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五个特点,写完后老师问:“谁写的五个特点都是优点?请举手!”

我举起手来,发现近百人的现场,举手的竟然寥寥无几,老师就给我机会上台分享,我笑着说道:“我应该是自恋的人,写的都是优点。”分享的时候,氛围很和谐,老师后来评价说:媛媛是一个很自信的女孩。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这时老师又问道:“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五个特点?”老公这时立马举手,我很高兴,非常期待他的分享。

上台后老公详细地说了自己写下的特点,准确地说,全是他认为的一些缺点,包括人到中年、油腻、大男人、压力大这些很普通的现实特点。听完老公的话之后,我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这就体现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思维习惯,老公偏重现实,通常会先想不利的一面,而我,通常会先想到积极的一面。

老公说的这些缺点,我心里其实都明白,这些东西都有它美好的另一面。

他三十岁出头,就觉得自己迈入了中年,当下面的观众知道他的年龄后,也都唏嘘不已,是啊,还是青年,谈何人到中年?在我心里,他依旧是那个幽默帅气的大男生。

老公觉得自己现在的体重和曾经“风华正茂”时相差太大了,心里不免有些沮丧,但在我看来,自去年生病后,他也在有意控制体重,晚饭后会去散步或在家里运动一会儿,虽不是每天坚持,但这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征兆,对于身高185厘米,典型“倒三角”好身材的老公来说,如今的体重完全没有越界。

谈到“大男人”这个特点,他认为这是“媳妇最介意的”,自己也最想摘掉的标签。

但我想对他说,你的“大男人”,是我很欣赏的地方啊!因为,这体现了你的驾驭力以及男子汉气概,在家里你是男主人,就要有一言九鼎的担当,虽然有时比较执拗,说话直接缺少委婉,但这些都和你的成长经历和职业习惯有关,也是你身上独有的男人味。

对于“压力大”这个特点,老公认为自己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我觉得他完全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当下这样的家庭是普遍存在的,有句老话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孩子是家中的天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欣喜,压力是人生的常态因子,会伴随我们一辈子,也是我们的固定资产,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去驱动更大的成长,压力转变为动力的催化剂是爱,因为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事。

仔细思考一下这几个特点,在我看来并不是他所谓的缺点,而是在某个时间点,他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而已。

从我这方面来说,我自认为是比较“乖”的孩子,从小喜欢学习,喜欢听老师夸奖,也不会让家长操心,一路走来都是比较顺遂的,这样的成长经历教会我认真做人,规矩做事。虽说如此,但我不是那种不敢说“不”的人,我喜欢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说好听点儿是善解人意,但在外人看来,我太看中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自尊心强,过分谨慎以及瞻前顾后。

我很喜欢“相对优势”这个概念,对于完美和不完美也是这样,人没有绝对的优点或缺点,完美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完美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从相对角度去看待问题能让我们更加理性也更加成熟。

记得,有一次和闺密聊天时我说道:“这个冬天,我一直穿长款羽绒服,就为了保暖。”闺密笑着回道:“这个冬天我也一直穿长款羽绒服,是为了遮丑。”听完我就笑了,因为闺密总觉得自己骨架大,下肢肥胖,其实她只是身材丰腴,为此她还抽出了大量的时间去健身,即便是这样她仍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自卑、不自信。喝着“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样的“鸡汤”,盲目地与他人比较,对自己的不完美无法接纳。我们每个人都会拿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做比较,这种比较就是在寻找差距。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女孩子最好的状态是什么?答案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去追赶。”

我身边有一位“特殊”朋友小雅,四岁时患重病,从此只能坐轮椅出行,但她性格乐观、坚强,潜水、去泰国自由行,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一切看着都是那么美好,从她身上你一点儿也感觉不出来自卑。有一次,她换了新轮椅,见了我之后高兴地说:“你看,这是我新换的‘法拉利’,是不是很酷?”

每次一想到她,一个笑容灿烂、神采奕奕,肯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女孩形象,就会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和她熟了之后,我才知道她并不一直是这样,她稍微长大一些知道自己永远要坐轮椅时,也曾极度憎恶这个世界,痛恨为何生病的是自己,走到哪里都需要别人帮忙,厌烦身边的那些指指点点,以及随处可见的同情的眼神。她封闭自己,自暴自弃。而现在,经过涅槃和蜕变之后的她,自信到让所有接触到她的人感到愉悦。她说:“是家人、朋友、病友的鼓励和支持,成就如今的她。”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她愿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愿意接纳当下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现实中有许多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苛,做不到完美就沮丧失落。过高的标准,只会消磨我们的自信,而允许自己不完美,翻开“不完美”的另一面,就是美好的开始。

要知道,人生永远都是现场直播,不可能等彩排好再完美登场,而不完美是常态,认可自己,就是好的开始。告诉自己,我可以接受总有人不喜欢我,就像总有人喜欢我一样。我可以接受虽然学了12年英语,但还是羞于说英语的自己;我可以接受我很平凡,但我不平庸;我可以接受失败了许多项目,自信心被轮番打击,却还屡败屡战不放弃梦想的自己。

接纳自己,就是从心出发,正视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机会,去探索这些渴望和憧憬背后的价值。世上不只有好坏两极,我们以为的“不完美”,却是驱动我们成长的动力,当从多个维度了解自己之后,就像拓展了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广度,生活也会回报以更宽容的接纳。

前段时间我们主持人聚会,好朋友绍鹏分享了一句话给我:“爱自己的自己。”我很喜欢这句话,当我们放下执念,理性平和地去看待自己、身边人和环境时,才会保持明辨是非的头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过好不完美的人生。

世界很大,我们又如此渺小,不完美的地方太多,当我们面对艰难境遇时,希望我们还能有内心选择的自由。虽然熟悉的地方没有诗意,有趣的生活在远方,但我们能选择勇敢下去,看到更真实广阔的世界,对待生命中宝贵的事情,感知内心的光亮。

蔡康永曾说:“把人生的镜头拉远一点,所有的问题都不值一提。”不完满,才是人生,因此最动人的,应该是那些认真演绎自己人生的人,所有的“不完美”终会变成宝贵的历程!

为什么倡导女性终身成长

《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董卿:“该如何保持一个魅力女人的心态?”董卿答道:“读书。”董卿从小就爱读书,中学时,她三五天就能通读一本名著,工作再忙碌,她每天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节目中她信手拈来名言名句,脱口而出诗词,那些恰到好处的言语背后,流淌着书的清香,沁人心脾。

读书能带给人成长,这是我一直笃定和信奉的观点。

2015年,也许是和团队一起创业的缘故,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家庭工作趋于稳定,我开始思考如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学习。

2016年春节后,我决定报考人大MBA,从研究生毕业,到现在一路颠簸迷茫,即便纷繁的生活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读书在我心里的位置也一直没变。

直到现在,每当我走入校园时,都会莫名地激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给我的那种温暖,难以言表。我一直知道,我还会回来,回到这个地方来,坐在教室里学习、思考、创造,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做了决定之后,我便正式开始复习,因为还要兼顾工作,学习只能利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这对于身为人母的我来说,需要将时间分成两部分——陪伴家人的时间和自己私人的时间,所以,我复习功课基本只能在晚上10点之后开始。

当你将许多时间投入到一件事中,就一定会错过一些其他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复习备考无疑牺牲了我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这让我不免遗憾,感恩的是家里的人都很支持我。

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的,长大后的我们被各种环境和关系影响,很难再找回那种纯净的感觉,而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重塑自我。

记得复习备考那段时间,我经历过很多次心理纠结,到底是陪伴孩子还是学习?周末是和家人一起玩还是学习?节假日是回老家探望父母还是学习?每一次面临选择,我心里的天平都在左右摆动。

11月之后,在“家庭备考小组”的监督下,我抛开了一切娱乐和社交,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12月份最后冲刺阶段,我告诉家人,这段时间请大家多担待,家务我不再承担,周末也不再出去。

那段时间,老公每天会开车把我送到图书馆,晚上再来接我回家,婆婆将家里所有的事情一手承担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每次深夜走出图书馆的时候,看到夜色中来去匆匆的行人,我都会觉得自己这一天过得充实且有意义,那种距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2017年,当我顺利进入人大开启读书生活时,与那些“90后”比,我身上已没有了青春的朝气和澄澈的眼神,但我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理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我的梦想才刚开始。

曾经有人对我说,何必呢?已经是企业管理硕士了,还花二十多万去读一个MBA图什么啊?是啊,到底图什么呢?我没什么壮志豪言,我只知道,生活从不会直接给我们答案,而且,我一直知道,读书是最好的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近两年以来,我的事业和家庭都处于关键的发展期,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非常多,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发。后来,我慢慢地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快速冷静下来的方法——读书。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急性子的我来说,思维从“为什么”转换成“原来是这样”,想法变了,对待事物的态度自然也就宽容了很多,曾经觉得满是问题的事情,现在反而成了机会。

有人说:“奋斗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杯咖啡。”而我这么努力学习,不断地拓展自我边界去成长,不是为了换来与“大咖”喝一杯咖啡的机会,而是希望能与对方平等地站在一起,彼此成就。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记得高中时,物理班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校将这位同学当作榜样时常在我们面前提起,这位同学特别光荣,但这光荣的背后,他本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每年他都拿一等奖学金,他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勤奋钻研,拼尽全力学习。

有人说学历不重要,是的,学历确实不等于能力,但学历能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在学生时代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高学历或名校学历的优势在找工作的时候非常明显,比如更容易获得资源、人脉、高薪等,而更重要的是,它会送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都是优秀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优秀的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能让自己不断地向优秀靠近,这就是真实的“吸引力法则”——“你是谁,决定你成长的起点,但和谁在一起,则会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书带给我们的,可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新的思维、眼界和心界。

这种思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催发我们的好奇心,带领我们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向上生长;眼界则给我们带来希望,让我们发现世间更多的真善美,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走一遭;当心界被扩容后,我们可以储存的能量就会越来越多,因为读书就像蓄能。

因此,在这个有些“功利”和“现实”的世界里,与其纠结于大好的年纪为什么要去读书,不如反问一句,大好的年纪,为什么不去读书?就像作家三毛说的那样:“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不能因为有了学历就不去读书,不能因为上了年纪就停止学习,更不能拿每天都很忙当借口不去成长。因为,设限的人生永远都是可悲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断成长的女人,处处流露着谈吐幽雅的超凡脱俗,静时凝重,动则优雅,坐时端庄,行则洒脱;像水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迷人,像花一样绚丽。”这段话好美,没有几个女子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女子。

一个不断成长的女人,她的气质应该是——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手中有剑。

读书是一段细水长流的旅行,不管何时开始都不晚,就怕你不学。

我很敬重的白荣秀姐姐说:“有温度地爱自己,才会有品质地爱别人。”是啊!读书给了我们恒温的力量,让我们舒服地爱自己,舒服地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