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睡眠障碍:不仅仅是失眠

疫情暴发期间,很多人都有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入睡困难。一般来说,如果上床后久久不能入睡,就会被认为存在入睡困难。有些人常常躺在床上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时不时地看时间,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仍然无济于事。

第二,睡眠浅,多梦,易惊醒。主要表现为入睡后睡眠浅,这些人似乎始终处于一种惊恐不安的情绪状态中,一些细小的声响等干扰足以将他们从睡眠中唤醒,醒来之后再次入睡则十分困难。此外,他们的睡眠障碍还表现为睡梦较多,且多以噩梦为主,如梦见自己从高空跌落、被人追赶、考试不会做题等,还有人会梦见一些恐怖的镜头,如尸体、蛇等。

第三,睡眠麻痹。在睡眠时,有些人会呈现半醒半睡的状态,脑波是清醒的波幅,但全身肌肉张力降至最低,全身动弹不得;有些人还会伴有影像的幻觉,即人们常说的“鬼压身”,其实就是所谓的睡眠麻痹。

人们若长期出现睡眠问题,可能会有以下不良的身心反应:

躯体症状:头痛、头晕、头涨、精神疲惫、健忘、乏力、心悸、心慌、易激动、情绪急躁、忧虑、食欲不振等。

情绪状态:常常会因为睡眠问题而感到痛苦、焦虑不安,长期失眠会出现一些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

生活状态:效率低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精细工作时感到疲劳,并容易出差错;记忆力减退,需要记忆的内容往往记不住。

疫情暴发期间,如果出现以上身心健康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的免疫力,而在“新冠肺炎”传播中最容易被感染的就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因此调整自己的睡眠状态非常重要。

睡眠是人的一种本能,一般来说,任何人其实都具备这样一种本能。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可以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消除当天的疲劳,为第二天的工作和活动做好准备。而当前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如卧室环境不够理想、生活习惯发生改变、生活压力巨大、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等,造成了形式多样的睡眠障碍。这些睡眠障碍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通常来说,睡眠障碍也与特定的创伤情境有关,持续负面的情绪状态也会加剧睡眠障碍且形成恶性循环,如过度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失眠,而睡眠不足又会造成精力不足,让人为睡眠问题而感到痛苦、焦虑不安,进而又滋生了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除了疫情的创伤情境外,以下是可能产生睡眠障碍的心理原因:

(1)情绪问题

负性情绪,如持续一段时间的抑郁和焦虑,往往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睡眠问题。持续的焦虑可能会导致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容易惊醒,抑郁表现为早醒并难以再次入睡。

(2)怕失眠心理

许多失眠者都有“失眠期待性焦虑”,由于某种原因失眠,接下来晚上一旦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让自己尽快入睡,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梦有害”心理

不少认为自己失眠的人不能正确地看待梦,认为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对人体有害,甚至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戒备心理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

(4)期待心理

期待心理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因而常常出现早醒。尤其是夜班、白班轮换工作者,因害怕迟到睡得不踏实,长此以往便会出现早醒。有人在等待好消息时,往往处于期待、兴奋的状态,难以入睡。

(5)易感人格特征

个性特征因素也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失眠症患者大多数对自身睡眠不满意,而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把失眠看得更为严重。通过研究发现,失眠症患者的上述问题有明显的人格因素,如过度疲劳或紧张、敏感、急躁,或对健康过度关心,有机体转化症状较多的疑病特质;内向、多虑、做事犹豫不决、自信心不足且睡眠量少等易感人格特征。

(6)失眠的慢性化

使一过性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的原因,除去客观环境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因素,包括对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睡眠不良行为及夜间焦虑情绪等。对睡眠怀有恐惧心理,担心失眠而造成恶性循环,如怕睡不着、怕做噩梦、怕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等,这些恐惧心理可引起或加重失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合理暗示是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

近些年,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高品质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关键,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不良的睡眠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所以,通过改善睡眠来提高人体免疫力无疑是对付“新冠肺炎”最好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