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山陵寝地

南京的紫金山,不仅仅是一座南进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休闲之山,不仅仅是南京人休闲时所进行娱乐的闲暇之山。南京紫金山,归根结底是一座先贤之山,是一座圣哲之山,是一座龙脉之山,南京紫金山可以说是真正的承载了南京这座古老而又优雅的城市几千年来的梦想与追求。承载了几千年来南京人孜孜以求的真理与浮华。

紫金山,除了作为一座供游人休闲娱乐的森林公园之外,同时他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梦寐以求的魂归之所。他们在江南这片大地上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以及生命。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们的心飞向了这一片苍松翠柏掩映的长江之滨小山脉。他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了这片并不起眼的小山丘。可以说,几千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安息之所。

南京紫金山,作为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之地——南京的重要屏障,作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烟水之地,作为南方地区最著名的政治中心。长久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安息之地,也正是因为这样,众多圣哲先贤都希望生前生后在中山之地得到一块土地,以此来作为自己的生命延续之处。

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就在这里,就在这紫金山的北麓,背靠紫金山,俯瞰长江水,几十年来一如既往。

中山陵背靠紫金山,俯瞰长江水,整个陵寝建筑呈现著名的木铎形。中山先生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二奋斗拼搏。一生孜孜不倦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以及未而进行努力。今天的中华民族依旧是对于孙先生无比的崇敬以及无比的感恩。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特别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就是诸如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仁人志士,上百年来一直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这么多年以来,牺牲了多少的优秀人才,中华民族历史才能够得以坚持到今天,才能够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坚持下去。今天的中国人不应该忘记,今天的中国不应该失却。

中山先生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进行着坚定不移的奋斗以及努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在为推翻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而进行着努力和拼搏,都在为建立现代进步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艰苦奋斗。现在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今天能够在世界上能够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在孙中山先生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就是因为孙先生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稳固的条件。因此,孙先生在紫金山拜谒明孝陵时看到紫金山如此的苍翠神韵,便对身边人说死后愿在紫金山乞一抔土,以掩残躯。中山先生对于紫金山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头枕紫金山,俯瞰长江水,与烈士为邻,与大帝作伴。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陵寝之地。

中山先生选择紫金山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条件,使得中山陵在今天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后一个帝王级别陵寝,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现代享受古代贤王的陵寝待遇。

中山陵整个建筑群以宝城宝顶为中心向下布局,整个陵寝建筑从下至上以此是孝经鼎、大牌坊、中山陵神道、陵前广场、陵门、碑亭、大台阶、祭堂、宝顶。

孝经鼎为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谐全校师生捐铸而成。整个鼎高有十三米,鼎身全部以铜铸造而成,鼎内挂一六角形铜牌。铜牌上书孝经全文,铸文由戴季陶先生母亲手书。整个孝经鼎就放置在三层汉白玉石台阶上,周边栽种众多造型独特的苍松。

孝经鼎正对的就是整个中山陵建筑最前方的一个建筑景观——博爱坊。博爱坊为四柱三门冲天仿古式石牌坊,整个石牌坊建筑呈现古雅大气的建筑形制,整个石牌坊建筑的建筑材质都是采用从浙江福建地区运送而来的花岗岩石材建造而成。中间门额上镌刻博爱二字,二字就是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二字出自韩愈的——博爱之为仁也。

大牌坊之后就是中山陵最著名的六百米神道。传统的中国古代神道都是采用的石人石狮石马翁仲等石制神兽所组成,寓意天子到了阴间依旧要享受在人间一样的待遇。但是中山陵的建筑神道在此基础之上打破了传统的形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石人石狮石马等石制神兽来进行映衬。而是在神道两旁栽种众多的松柏植物,今天的众多松柏都已经长到三四十米高了,整个神道都掩映在了苍松翠柏之间。使得整个陵园建筑群都变得无比的庄重沉稳了。而且这样的植被式神道形制更能够体现出中山先生的精神之高雅,体现中山先生一生奋斗事业的精诚执着。中山先生一生都是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事业做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因此后人在中山先生逝世后才决定在陵园的神道以及周边植被装饰方面采用这样的更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松柏来进行装点。

神道最后端连接的就是中山陵的主体部分,也是中山陵的最重要的工程区——中山陵核心区。紧接着神道的是中山陵的陵前广场。半圆形广场种植了一圈日本罗汉松,为日本友人所赠送而来,罗汉松已经长大了许多,呈现出了一种郁郁葱葱的锦绣之感。半圆形广场的两边靠近陵门处由两只汉白玉石狮昂首而立,神情肃穆。该石狮为原察哈尔省主席率领省府众要员捐赠,经历了九十多年的风霜,今天依旧雪白如玉,神情盎然。铮皓应证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事业以及伟大革命精神光耀千秋,名垂青史。

石狮后面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中西结合风格陵门,整个陵门高大宏伟,采用福建开采的花岗岩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整个建筑简单而又细腻的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中的斗拱建筑样式以及歇山顶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现代中国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作,为之后的众多民国建筑所吸收利用,并逐渐发扬光大,今天的南京城众多民国时期的建筑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典型的风格。陵门正中门额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也是中山先生一生奋斗的目标,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由此可见中山先生的思想的前瞻性以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性是多么的深入与务实。今天的陵门平时只开放左右两侧边门以供游人进出瞻仰,中间的上漆铜门只有在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重要的领导同志前来瞻仰拜谒之时才会打开,这也是一种人们对于中山先生的敬仰。

进入陵门,随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四四方方的重檐歇山顶样式的建筑——碑亭。这也是中山陵建筑终得第一组重檐歇山顶样式的建筑。整个碑亭的建筑都是以巨大的坚硬的花岗岩筑砌而成,整个碑亭建筑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与坚固性。碑亭正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二十四个颜体鎏金大字。由此可见中山先生享有的是当时中华民国葬礼中最高级别的党葬。石碑碑额镌刻中国国民党党徽,碑座以传统中国的海浪作为镌刻样式,一改原本封建时代的神龟驮碑的方式,进一步呈现出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打破旧社会的封建枷锁,建立新社会的伟大理想奋斗。

碑亭之后便是中山陵最著名的三百二十八级台阶,整个台阶设计精妙,建筑精巧。从上往下看,可见平台不见台阶;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整个中山陵的台阶建筑精华就集中在这三百二十八级台阶上了。台阶共分为三个平台五段阶梯,寓意中山先生体现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五大民族团体。三百二十八级台阶从下往上依次变得陡峭难行,到最后一段甚至是已经到了将近五十度的倾斜角度了。走到这里差不多已经快要贴地而行了。所以,登临中山陵真正的拜谒之地也是一种对于个人身心的双重考验与考察。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登临的人们在拜谒途中进一步的体会到中山先生一生革命事业的艰难与不易。

当一步一步的走上中山陵的最后一层后,回首望去,整个中山陵乃至整个紫金山北麓的景色尽收眼底,在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在此处坐看长江滚滚东流而去,领略一番大江大河的气势磅礴,一股豪迈之感谨守心中。

中山陵的最后一层便是整个中山陵建筑核心中的核心——祭堂和寝宫所在地。整个祭堂建筑将西方建筑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风格完美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西方建筑的过分通透性,也改变了传统中国建筑的过分私密性,采用更多的现代化的建筑手法使得整个祭堂建筑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庄严肃穆、坚若磐石之感。整个建筑外表庄重大气,分三门,中间一门常闭,留有左右两侧门供游人瞻仰祭拜之用。建筑三个门额上镌刻有民族、民生、民权三个孙先生提出的奋斗目标。由原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

祭堂内部陈设简单庄严,中央是一尊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孙先生端坐在汉白玉椅子之上。中山先生神情肃穆,平视前方,仿佛在告诉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依旧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同时也在告诫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祭堂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镌刻的便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文。整个祭堂内部陈设简易庄重。祭堂之后是一道厚重的铜门。同门之后便是中山先生的遗骸埋葬之处。圆形的寝宫顶部用西方马赛克式的镶嵌方式将国民党党徽嵌在顶上,埋骨之地上面是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

中山先生已长眠于此九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