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部意义深远的探险故事

1981年年末,我和保罗·弗赖伯格、迈克尔·斯韦因大约同一时间加入了当时刚刚改名为《信息世界》(InfoWorld)的时髦小杂志社。在那年夏天之前,《信息世界》杂志的名称还是《智能机期刊》(Intelligent Machines Journal),当时是专为人数不多却迅速增长的计算机发烧友发行的一本杂志。该杂志由曾担任巡讲教师的吉姆·沃伦创办,他同时也是西海岸电脑节的创始人。当决定出售这份当时颇具学术风格的杂志时,吉姆·沃伦发现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主席帕特里克·麦戈文是一位很热切的买家。当时,IDC公司的旗舰周刊《计算机世界》是大型计算机行业中的非官方喉舌。

向来耳听八方的麦戈文早前就意识到,一个全新的计算机产业正在崛起,并且与美国东海岸古板的计算机公司大相径庭。1977年到1981年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它们标志着计算机文化从一种发烧友亚文化发展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行业,《智能机期刊》的转型只是其中之一。我们3个人来得正是时候。个人计算机的“发烧友时代”开始衰落,小公司共同蓬勃发展,一个新时代正在崛起。凭借不少惊人的鬼才式的人物,这些小公司日后都变成了大企业。

《信息世界》杂志一夜之间成为人们见证历史的完美渠道。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发展,当世界因微处理器的出现而天翻地覆时,我们效力的这家杂志社正试图为自己找准定位。上一分钟才试图成为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滚石》杂志,下一分钟又决定要将自己变成个人计算机行业的《体育画报》。

我们的记者当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但正如我们报道的这个新兴行业一样,我们也在走一步算一步。显然,个人计算机很快就开始备受世界瞩目。几乎每周都有来自全美各地的人来我们帕洛阿尔托市中心的办公室,想方设法地要在硅谷这个圣地找工作或托关系。

在《信息世界》,我们距缔造历史仅一步之遥,有时甚至距离过近。有一天,我走进保罗·弗赖伯格的办公室(其实就是一条没有窗户的过道),发现他正在与史蒂夫·乔布斯交谈,气氛非常紧张。乔布斯冲着弗赖伯格怒吼,因为弗赖伯格打算抢先刊登出苹果公司Lisa项目和麦金塔计算机的故事,乔布斯指责他这是在给日本人占领美国计算机市场做帮凶。

两位作者与孕育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企业的近距离接触,使得这本书从众多讲述计算机革命故事的图书中脱颖而出。正因为弗赖伯格和斯韦因亲身经历了这段了不起的历史,所以他们撰写的书能够精确地抓住个人计算机革命的核心精神。

本书第一版于1984年出版,这是首部关于缔造者的鸿篇巨著,且至今仍然是最好的一部。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将这些缔造者的成就称为“本世纪最大的一笔合法财富积累”。

有关个人计算机新近历史的图书大多着重讲述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等传奇故事。但本书不浮于表面,还深入讲述了此前的故事。关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故事,弗赖伯格和斯韦因所讲述的版本仍是最权威的。这个传奇故事的主角是一群了不起的、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工程师、黑客和他们的同道中人,他们起初是一种真正的反主流文化,但最终改变了世界。

如今,还有一种看待计算机历史的态度,即倾向于否认文化和政治对个人计算机发展的影响。不过随手翻翻本书你就会知道,计算机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出现在围绕斯坦福大学的郊野地带,是那个非凡时期的直接产物。

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促成了个人计算机行业的诞生。不仅仅是贪婪的念头,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还有当时年轻人激情洋溢的纯洁性,其中的最佳代表人物是李·费尔森斯坦,他是Sol计算机的发明者和Osborne 1计算机的设计师。

本书在30年前首次出版,如今的第三版增加了更多的资料和新的章节。这一新版本囊括了后PC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的登场、2美元的低价App,阐述了这一切与个人计算机最初愿景之间的联系。

这一版还讲述了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的故事以及他给苹果公司带来的影响,包括苹果公司向移动、互联世界的转型。弗赖伯格和斯韦因还追加了最新的发展趋势,从互联网的诞生、后盖茨时代的微软,到比尔·盖茨将重心转移到盖茨夫妇的基金会。此外,他们谈到了开源软件运动的兴起以及开源运动的意义、影响和潜力,并将开源运动的精神追溯至早期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期。最后,他们还探究了对个人赋权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

史蒂夫·乔布斯也曾对本书的第一版赞誉有加:“这本书让我回想起那些旧时光,读着读着,我不禁潸然泪下。”

本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探险故事,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一场仍在进行中的历史运动。

约翰·马尔科夫

《纽约时报》科学版资深记者

2014年5月于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