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为什么存放了400天的西瓜仍没有腐败?

在2017年夏天,一段“放400天不烂的西瓜”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视频中,某文化名人用刀切开了一个据说是存放了400多天,却依旧外观完好的西瓜。切开之后发现,瓜瓤完全萎缩脱水,颜色发黄,呈干瘪的丝络状。

于是,这位名人感慨地说:我们能对食品安全放心吗?有人告诉我,这种瓜可能表皮上喷过一些防腐剂,把它封住了它就不会烂。

许多媒体都好奇地问:为什么西瓜会不坏呢?真是防腐剂的作用吗?

其实,这个事情之所以能成为新闻,完全是因为人们对食物在储藏中的品质变化了解得太少。所以,要解释这件事情,就要从食物的败坏原因说起。

食品在储藏中发生的品质劣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类别:一是微生物导致的败坏,也就是所谓的腐败,因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发出酸、臭等不良气味,长出毛茸茸的霉菌,一看就知道不能吃了,或者虽然没有到发臭发酸的程度,但已经产生细菌毒素、霉菌毒素之类的有害物质,让人无法食用;二是氧气导致的脂肪氧化等化学变化,通常会影响安全性,也影响营养价值;三是质地、风味方面的变化,它们影响风味口感,但未必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说西瓜过了一年不坏,只意味着它没有因微生物作用而腐败,并不意味着它还有原来的营养价值,也不意味着它的口感和原来一样好吃。

食物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必须含有至少一种营养素,而大部分天然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或糖、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这些东西之所以被叫作营养素,意思是说,它是滋养生命所必需的东西。人需要它们,动物需要它们,腐败微生物也喜欢它们。

从营养方式来说,生物可以分成两大类: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自养生物自己能制造有机物,比如说绿色植物只要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物,自己就能在阳光下合成淀粉、蛋白质之类的营养素;而大大小小的动物呢,就必须要吃植物中的养分才能生存,属于异养生物。微生物也分成自养和异养两类,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都是异养微生物,它们让食物腐败,并不是有意为之,只不过是见了美食就蜂拥而上,获得营养之后大量繁殖的缘故。而这些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就是把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掉,让它的口感、气味和味道发生变化。

微生物在食品中肆意繁殖这事儿,做好了就叫作发酵,做不好就叫作腐败。有益微生物工作的结果,是使蛋白质更容易消化,矿物质利用率更高,维生素含量增加,其他有害微生物还不敢靠近。这当然是人类求之不得的好事。比如腐乳、豆豉、醪糟、酸奶、奶酪之类,都是发酵制成的食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人们还是会对微生物超标的食品退避三舍,因为其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或者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比如黄曲霉毒素,就是人人谈之色变的剧毒物质。

所谓食品保藏,就是和微生物做不懈的斗争。古人之所以要做咸菜,要做葡萄干,要做牛肉干,要做果酱……并不是一时异想天开,而是抓住了微生物的弱点,找到了能延长食品保存期的方法。

一个馒头,一块面包,在干燥的环境中放久了,就会变干,而不会变软发臭。这个人人都知道。特别是表面,只要及时风干,就不容易长霉,不会腐烂。这个一年不腐的西瓜,实际上和几年前喧嚣一时的一年不腐汉堡包是一个道理。

其实,水果放很久不腐败,并不是什么奇迹——在干燥环境中,它可以变成水果干。比如说,葡萄变成了葡萄干,柿子变成了柿饼,鲜枣变成了干枣,就是这样一个逐渐脱水干燥的过程。这个变化在室温下就能发生,当然在烘箱、红外烤箱中干燥速度会快得多。

有人会问:为什么葡萄干皱巴巴的,而西瓜就能外皮饱满地存一年而不会烂掉呢?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西瓜的外皮质地足够致密、坚硬,而且皮的最外层还有很厚的角质层,水分含量低,微生物不好“啃”。

除了西瓜,还有其他水果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带壳的桂圆,能够直接变成桂圆干,它的壳子还是完整的。同样,带壳的荔枝也能变成荔枝干。罗汉果干是另一个例子,它的外壳看起来还挺新鲜饱满的,里面却已经变成了干瘪的丝络状。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所以当年孔夫子收学费,用的就是肉干,而不是大块鲜肉,正是因为肉干是可以长期储藏的……

当然,不可能什么食品都能靠自然风干的方法解决防腐问题。所以,人们还要用高盐、高糖、高酒精之类高渗透的方式来防止微生物繁殖,用冷藏、冷冻的方式来延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从而延长保质期。或者,采用制造罐头的方法,用杀菌密封的方式来防止微生物破坏食物。

实在不能充分实施以上措施的时候,才需要请防腐剂来帮忙。比如不那么咸的酱菜,不那么甜的果酱,度数不那么高的酒,没在冷冻室里存放的食物……但是,这是因为我们消费者不想要那么多糖、那么多盐、那么高含量的酒精,也不想随时背着一台冰箱出门。

那么,我们就和少量的防腐剂和平共处吧。

千万不要很天真无知地只要看到什么食物没有那么快腐败,就莫须有地怀疑添加了什么防腐物质,然后便感叹没有什么东西敢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