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查区域和研究方法

(一)调查区域

紫茎泽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大致分布范围如下:南起中缅、中越边境地区,北抵泸定—犍为—宜宾—重庆一线,西起贡山—冕宁—石棉,东到横县—南宁—南丹—贵阳—重庆一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位于102°E左右,包括云南省的临沧、思茅、昆明,四川省的攀枝花和凉山、贵州省的黔西南等。

根据紫茎泽兰的分布情况,结合工作区的条件,考虑其实施的可行性,2007年以来主要调查西南地区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基本涵盖其分布的主要区域。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确定样点,完成样点不少于20个,其中包括细线点5~7个(云南),北线边界点5~7个(四川、重庆)、东线边界点5~7个(贵州)。

(二)技术路线

通过广泛调查,收集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群落特征数据,分析该入侵生物特征,探索入侵规律,同时筛选并确定合适的预测变量,创建合适的适生区模型,并完成模型检验,以期预测紫茎泽兰的潜在分布图。在今后的生态监测和入侵预警工作中,可以对潜在的发生地区进行重点防御,在出现紫茎泽兰入侵的早期和关键的时滞阶段及时进行根除和防治,提高对紫茎泽兰的预警能力。根据要求,总体入侵监测技术路线如图2-2所示。

图2-2 紫茎泽兰总体入侵监测技术路线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从植被的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调查,结合植被的生境特点,预测其入侵扩展的趋势。调查对象包括外来的入侵种紫茎泽兰和本地种。

(1)样点选择 沿调查路线,选择代表性植被地段确定样地范围。在每一监测地区选择3~5个典型样地,样地要求具有一定的面积(30m×30m以上)。样方调查:采用典型取样法,沿途选择典型并且分布面积大的植被分布地段进行样方调查。在每个典型样地随机设置6个10m×10m样方,对样方进行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调查。

(2)生境调查 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记录样方点的位置、海拔、坡度、坡向等,记录样地的地貌和样方的微地貌,描述其生境。收集当地的气候数据,包括气候的类型、太阳的辐射量、气温、降雨、蒸发、风速等。了解本地是否发生过对森林过度砍伐、垦殖、放牧过度等情况,是否发生过森林火灾、水灾、干旱破坏等人为、自然的干扰。记录当地交通状况。生境地表特征调查内容如表2-1所示。

表2-1 生境地表特征调查表

①地理位置和海拔:利用GPS精确测定样地样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②坡位:一般含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也可包含坡顶和谷底。

③微地形:样方内地面高差,可以实测,可以估计。

(3)植被数量特征调查 与个体相关的指标包括高度、盖度、多度;与种群水平有关的参数包括相对生物量、密度、总数、总的生物量、优势度;与群落水平有关的参数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性、丰度等。

①高度:在样方中每个植物种随机选取5株,用卷尺测量,记录其自然高度和拉伸高度。

②盖度:采用Domin等级标准,对研究区域的盖度进行目测估计,对样方内群落盖度和种盖度采用点测法。

③多度:此处多度仅作为植物数量多少的估计指标,包括群落中每种植物的个体数量。

④频度:此处频度限于样方内计算的频度,计算公式如下:

⑤地上生物量:待其他数据采集完后,收割样方内所有地上生物量,利用电子天平立即对鲜生物量进行称重。

(4)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经验和一些统计学方法,对影响入侵分布的因子(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预测变量,建立合适的模型,可以表示出根据预测变量所研究的入侵生物的不同适生性;结合该研究物种发生区域内的生物学特征和地理特征,研究影响物种分布的各种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在对物种合适生存的地区进行预测,最后将模型模拟的结果以图形方式表示出来,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分析,预测出该物种潜在的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