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识别内容与方法
一、环境影响识别基本内容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拟建项目的“活动”一般按四个阶段划分,即:建设前期(勘探、选址选线、科研与方案设计)、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需要识别不同阶段各“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1.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环境影响因子就是人类某项活动的各层“活动”。识别环境影响因子,就是根据人类某项活动的过程特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一个整体的活动分解成不同层次的“活动”。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各具特点,它们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的结果往往成为保护环境的决策依据。
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首先要弄清楚该项目影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组成、特性,结合影响地区的特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选择需要进行影响评价的环境因子。自然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地表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森林、草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社会环境要素可以划分为城市(镇)、土地利用、人口、居民区、交通、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健康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等。各环境要素可由表征该要素特性的各相关环境因子具体描述,构成一个有结构、分层次的环境因子序列。构造的环境因子序列应能描述评价对象的主要环境影响、表达环境质量状态,并便于度量和监测。
2.环境影响类型识别
按照拟建项目的“活动”对环境要素的作用属性,环境影响可以划分为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
(1)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有利、不利是针对效益而言的,这两种影响有时会同时存在。识别不利影响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但同样也应识别有利影响。对不利影响还应分析其是否可以避免或减轻。
(2)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一般不利影响都是直接影响,如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诸如污染物造成水体污染后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而影响人体健康等属于间接影响。
(3)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 短期影响如施工阶段的某些影响随着施工结束后自行停止,长期影响如工厂废气的排放随着项目运行长期存在。
(4)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 前者是经过人为处理后可以恢复的;后者是造成不可再恢复的影响,如物种灭绝。
3.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环境影响的程度是指建设项目的各种“活动”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强度。在环境影响识别中,可以使用一些定性的,具有“程度”判断的词语来表征环境影响的程度,如“重大”影响、“轻度”影响、“微小”影响等。这种表达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与评价人员的文化、环境价值取向和当地环境状况有关。但是这种表述对给“影响”排序、制定其相对重要性或显著性是非常有用的。
在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中,通常按3个等级或5个等级来定性地划分影响程度。如按5级划分不利环境影响:
①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与重建的损失,此种损失是永久的、不可逆的。如使某濒危的生物种群遭受灭绝威胁,对人群健康有致命的危害等。
②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如造成稀少的生物种群濒危,对大多数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
③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或破坏,其代替或者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如使当地优势生物种群的生存条件产生重大变化或者种群严重减少。
④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⑤微弱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此级敏感度中的各项是人类能忍受的,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在规定环境影响因子受影响的程度时,对于受影响程度的预测要尽可能客观,必须认真做好环境的本底调查,同时要对建设项目必须达到的目标及其相应的技术指标有清楚的了解;然后预测环境因子由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态影响、人群健康影响和社会经济影响,确定影响程度的等级。
4.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考虑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中,技术上一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
②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③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④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
⑤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拟建项目的类型;然后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的若干规定和建议,对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识别。
二、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通过结合项目特征、环境背景特征来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能识别和考虑潜在的显著性环境影响(负面的或正面的)。
目前很多影响识别方法都已经得到了拓展和改进。最简单的就是使用清单法,以确保所列影响具有全面性;最复杂的包括使用能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程序、网络来说明能量流动和为不同影响分配权重。
1.清单法
清单法又称核查表法。早在1971年由Little等提出,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在一张表上一一列出。该法虽是较早发展起来的方法,但现在还在普遍使用,并有多种形式。
(1)简单型清单法 仅列出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此法只能帮助识别影响和确保影响不被忽略,通常不包括与项目活动相关的直接影响。不过,它具有易于使用的优点。
(2)描述型清单法 比简单型清单多了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
目前,环境影响识别常用的就是描述型清单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环境资源分类清单,即对受影响的环境因素(资源)先作简单的划分,以突出有价值的环境因子。通过环境影响识别,将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作为后续评价的主要内容。该类清单已按工业类、能源类、水利工程类、交通类、农业工程、森林资源、市政工程等编制了主要环境影响识别表,在世界银行《环境评价资源手册》等文件中均可查询。这些编制成册的环境影响识别表可供具体建设项目环境识别时参考。
另一类描述型清单是传统的问卷式清单,它是以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为基础的。一些问题可能涉及间接影响和可能的减缓措施,也可以对估计的影响进行等级分类,包括从极度不利到非常有利的影响。
(3)分级型清单法 在描述型清单基础上又增加了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级。
2.矩阵法
矩阵法是由清单法发展而来的。最著名的量值矩阵类型是Leopold矩阵,它是由Leopold等人于1971年为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发的。它将清单中所列内容系统地加以排列,把拟建设项目的各项“活动”和受影响的环境要素组成一个矩阵,在拟建设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以定性或半定量的方式说明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
该类方法主要有相关矩阵法和迭代矩阵法两种。
在环境影响识别中,一般采用相关矩阵法,即通过系统地列出拟建项目各阶段的各项“活动”,以及可能受拟建项目各项“活动”影响的环境要素,构造矩阵确定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及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果认为某项“活动”可能对某一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则在矩阵相应交叉的格点将环境影响标注出来。
为了反映各个环境要素在环境中重要性的不同,通常还采用加权的方法。首先评价项目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然后赋予相应的权重,最后通过影响与权重相乘而得到该项目的赋权影响。
3.其他识别方法
具有环境影响识别功能的方法还有叠图法(包括手工叠图法和GIS支持下的叠图法)和影响网络法。
叠图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应用一系列的环境、资源图件叠置来识别、预测环境影响,标示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表征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叠图法简单易懂,因此很受欢迎。它能很好地显示影响的空间分布。此外,叠图法还有利于作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决策。叠图法常用于涉及地理空间较大的建设项目,如“线型”影响项目(公路、铁道、管道等)和区域开发项目。但是,该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没有考虑诸如影响的可能性、次级影响或可恢复与不可恢复影响之间的区别等情况,因此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种情况。
网络法是采用因果关系分析网络来解释和描述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相关矩阵法的功能外,还可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网络法没有确定环境要素或变化范围之间相互影响的大小或重要性。该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追踪拟开发活动产生的较为显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