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科技项目创新与绩效评估:“十一五”水专项科技创新贡献核算
- 周北海 李楠 韩茹茹 黄远奕等编著
- 6947字
- 2020-08-27 18:29:28
1.2 中国科技发展规划及科技项目
1.2.1 中国科技发展规划
中国科技发展规划,指中国政府为指导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规划可以按其所规划的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规划和中期规划。长期规划一般是8~15年,是一种指导性的科技规划;中期规划一般为5年,常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或规划并行。
1956年以来,中国先后编制了10个科技中长期战略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科技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执行为“两弹一星”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8个重点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以“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形式实施。《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规划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技术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国家相继出台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也保证了计划的实施。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领(2006—2020年)》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阐明了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发展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提出“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确定了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9大政策措施、16个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落实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规划继承和发展了纲要的方针,提出“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五年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战略任务,突出加快实施的重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言技术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等。
1.2.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自1998年开始实施,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创新源头。“973计划”主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进行战略部署。
“十五”期间,“973计划”农业领域主要围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未来农产品竞争力以及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统筹部署;能源领域针对能源结构、能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部署基础研究,并探索可大规模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信息领域则主要面向数学机械化、高性能科学计算、互联网、量子信息等基础研究领域;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在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及重大灾害方面进行重点部署;人口与健康领域则针对重大疾病治疗措施与药物研发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开展多种重大疾病发病机理、创新药物、基因治疗等多项专项研究;材料领域主要围绕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化和建立新材料产业等目标,部署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材料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973计划”在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领域的战略部署及研究重点如表1-1所列。
表1-1 “973计划”部署及研究重点
1.2.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性计划,已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863计划涉及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等。
“十一五”期间,863计划以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等关键高技术领域为重点,按照专题和项目两种方式,组织开展对技术的研究开发。专题是将探索性强、代表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对国家未来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并有望获得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前沿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支持科研人员在确定的前沿技术方向,进行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概念模型和原理样机的探索研究。项目是以集成性强、有望形成未来战略产品和技术系统、可以进行应用示范、有利于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并具备较好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开发基础的高技术作为研究开发任务,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形成战略产品原型或技术系统为目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背景,进行组织实施。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863计划研究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并于1994年和1995年相继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大学领先奖”“工业领先奖”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可持续工业发展奖”。通过与俄罗斯合作,研制出6000米水下机器人,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国家。该机器人可到达世界上除海沟之外的全部海洋深度,即全部有经济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积的98%。在信息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a.曙光一号全对称多处理机服务器系列;b.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c.智能化应用系统;d.掺铒光纤应用系统及掺铒光纤放大器;e.量子阱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g.自适应光学望远镜系统;h.红外焦平面器件;i.高速光纤传输系统;j.光纤分插复用系统;k.通信智能网系统;l.ISDN交换机;m.中国数字无绳电话;n.码分多址通信技术;o.ATM交换设备;p.航空遥感事实传输系统等。在新材料领域,镍氢电池、高性能低温烧结陶瓷电容器、光电子材料及制备技术、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改性锯条及负载型钴锰复合氧化物臭氧辅助催化降解低浓度甲醛的性能得以实现。
1.2.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围绕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材料、制造、信息、国民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领域,突破多项重大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
1.2.5 政策引导类计划
政策引导类计划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营造促进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行动以及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
(1)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是1986年批准实施的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1986~2000年星火计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5年来,星火计划共实施示范项目10万多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万多个,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县(市),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九五”期间,累计创利2810多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建立了一批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营造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好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普及了科学技术知识,共建立了5000多个培训基地,其中国家级培训基地42个,培训了农村星火技术人才6000多万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广泛开展,增强了星火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开拓了国际市场。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通过扶持星火龙头企业,促进了农村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制定启动全国星火110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启动平台建设工作,提高了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同时,星火计划坚持开发式扶贫,在老区和贫困地区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多种服务主体并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总投资1103亿元,项目完成后新增产值4828亿元,新增利税1048亿元,节创汇174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时期,星火计划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开发、能力提升四个层次对相关涉农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布局:强化技术示范,促进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转化和应用;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农村科技集成转移和扩散;强化人才开发,聚集农村实用科技人才资源;强化能力提升,营造农村基层科技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星火计划引导资金8.4亿元,引导各级各类投入1939亿元,国家级星火项目立项7144个。支持建设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链1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65个、国家级星火产业带15个,培育了云南花卉、陕西苹果、福建食用菌等一大批区域支柱产业,吸收劳动力9000万人,培训农民(工)5000万人次。一大批星火科技骨干和星火带头人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生力军。支持13个省(区、市)开展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193个村、镇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星火计划将先进适用技术引入农村,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效。
(2)火炬计划
火炬计划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自1988年开始由科学技术部组织实施,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其项目包括面上项目和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分为产业化环境建设、产业化示范两个方向;重大项目分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两个方向。火炬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创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勇于创新、敢于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实业人才。重点发展领域包括:a.电子信息;b.生物技术;c.新材料;d.光机电一体化;e.新能源;f.高效节能与环保。
(3)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是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的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计划主要目标为引导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内容包括:a.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b.引导和支持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c.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d.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e.加强面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f.激励广大职工为企业技术创新建功立业。
(4)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是一项政策性扶持计划,旨在引导、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通过国内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方式,加速经济竞争力强、市场份额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该计划支持的产品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利用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成果转化的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外贸出口创汇新产品以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新产品。
1.2.6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纲要》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和国防技术。
16个重大专项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如表1-2所列。
表1-2 16个重大专项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出发,立足中国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关键科技问题的解决与突破,并选择典型流域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的综合示范[21]。
水专项由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围绕水体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的目标,设置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河流水环境整治、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与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研究六大主题,并在“三河(辽河、淮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一江(松花江)一库(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开展示范工程[22]。水专项分三个阶段进行组织实施:第一阶段目标主要突破水体“控源减排”关键技术;第二阶段目标主要突破水体“减负修复”关键技术;第三阶段目标主要是突破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成套关键技术[23]。
“十一五”期间水专项主要针对第一阶段“控源减排”目标,共设立33个项目238个课题(实际实施230个课题),总资金投入1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入预算32.1亿元,涉及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百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近万名科研人员[24]。重点突破污染物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水体污染负荷削减、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水质净化、安全输配、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监控预警关键技术,通过专项的实施,初步形成国家水环境综合管理与决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十一五”水专项实施以来,突破了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1000余项,并建设示范工程500余项,授权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建成产学研开发平台和基地300余个,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水专项重点目标过渡至重点突破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集成流域治理与管理整装成套技术;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监测和饮用水净化与输送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水专项技术总体组提出以环境科技创新促进流域水质改善的目标,旨在通过提升环境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能力,深化已有成果,结合科技创新最新成果,大幅度提高水体污染治理效率[25]。
“十二五”水专项在任务布局上,以流域为统筹,以支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为导向,系统梳理和设计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任务。在“三河三湖一江一库”10个流域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改善我国水体形势严峻现状,要多措并举,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引领水务行业的全面提升;并强化管理创新,建立水环境改善的长效机制[26]。
“十三五”水专项目标为突破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成套关键技术,建立国家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保障我国流域水环境安全。建立系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综合管理、水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开展流域水环境修复研究,促使不同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形成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和综合管理业务化运行成套技术;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环境科研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促进国家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