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低谷期(公元1206—1368年)元代

元代政局动荡,文化艺术衰退,插花的发展也陷入低谷。只在宫廷和文人中流行,平民少有问津。

宫廷插花传袭宋代,以瓶花为主,仍富丽堂皇。文人插花逐渐摆脱理学束缚,没有固定形式,张扬个性,天马行空,随意挥洒,称之“自由花”。

一些文人,不受重视,饱受欺压,为发泄不满,出现一种表现个人心态的插花类型。

1.宫廷插花

作者张中,一名守中,字子正,元末画家,松江(今属上海)人。图1-1-31所示画创作于公元1361年,为牡丹宫廷插花,花分五色,粉、紫、白、红、黄。一枝红色花蕾,赫然外伸,插于长颈白瓷瓶中。造型雍容华贵,自然生动。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31 《太平春色》 元 张中

2.文人插花

钱选,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善画折枝花,在插花艺术上,能突破传统,有独到的见解。元代一部分文人,退隐不仕,过着悠闲自适的生活,常以插花遣兴,表现淡泊名利,个性张扬,从而产生了自由花的形式。图1-1-32所示为一件吊篮式自由花,本作品竹编的吊篮简朴而素雅,内置两个冰纹瓷罐,分放金桂花与丹桂花,在罐上浮放一枝银桂,呈曲折的如意状,枝头上扬,呈现一种悠闲自适、轻盈飘逸的风韵。这正是作者生活情致的写照,作者视功名利禄如粪土,逍遥自由才是最重要的。花枝仿佛是不经意间放在那里,花枝浮放会失水萎蔫,作者就是为求得创作灵感的发泄,有一时的心态和视觉的满足即足矣,管它萎蔫不萎蔫!这是元代插花中别具一格的作品类型。本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32 吊篮式自由花 元 钱选

图1-1-33所示为元代三体式插花作品,作者不详。以系帕陶瓶插荷花与竹枝为主体,侧方容器内一插灵芝,一放佛手作为副体。作品为节庆供花,所选用的花材都是高雅祥瑞之品,可以看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荷花傲然挺立,“出淤泥而不染”,展现作者在异族统治下,不流俗媚敌的民族气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飘落在荷叶上的那片花瓣,“无可奈何花落去”,流露出作者压抑凄寒的心态。表面上看这是件欢庆节日的喜庆之作,实际上是作者反抗精神的宣泻。仿佛是装出来的笑,那笑中是含着泪的!在元代,读书人备受歧视,被列入“八娼、九儒、十丐”之中。凌辱与虐待,不一而足。作品名称“福寿双全 平安连年”,在异族统治下,哪里会有什么福寿双全?祈求连年平安,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以插花为载体,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趣,借花传情,以花明志,是中国传统插花的重要风格和特色。原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33 《福寿双全 平安连年》

3.民间插花

图1-1-34作者不详,所示为一件为欢度端午节而创作的节庆插花,为双体式传统插花作品。白瓷瓶内插端午节应时开放的石榴花和蜀葵花,配以菖蒲叶活跃造型,是为作品的主体;副体是彩色珐琅盘,内盛粽子、石榴、海棠果;二者皆由雕纹台座垫起,更显高雅而引人注目。花材造型、容器和几架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传统插花形式。瓶盘侧方摆放艾草、菖蒲。中国自古有端午节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逐疫的习俗。还悬挂香囊、中国结,散置荸荠、蒜头、樱桃、枣等果品,端午五瑞(菖蒲、艾、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俱全,营造出浓烈的端午节日气氛。背景上方是符咒和神道像,一股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神秘的氛围,油然而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遐思。原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1-1-34 《天中佳景图》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