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见图1-1)。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249530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排名第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1)。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

图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绘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也随之逐步提高,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剔除价格因素,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78—1995年,两者分别增长了4.3倍和3.1倍,1995—2012年,分别增长了1.45倍和1.64倍(5)。从图1-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上是呈下降趋势。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人们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阶段入学率均稳步提升,逐步普及义务教育,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此外,穿着、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都也有巨大的改善。总之,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都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

图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3)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绘制。

然而,生活水平并不等于生活质量(6),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提高(无鸣,2004)。盖洛普(Gallup)公司利用其在1994、1997、1999、2004年进行的四轮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发现,在这四次调查中,中国居民生活感觉满意(包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8.125%、72%、69%和63%(7),呈持续下降趋势(Burkholder,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6年,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有下降趋势(3.79分→3.72分→3.64分)(8)。根据学界公认的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权威数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中的中国数据分析发现,“非常幸福”的比例从1990年到2001年是一直下降的,到2007年又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前两轮的占比;将“非常幸福”和“幸福”两类合并归为幸福类,1990—1995年幸福类占比明显上升,但从1995年之后则持续下降;我们也考察了另一项指标生活满意度,通过计算生活满意度评分在6分及以上的人群占比,发现其结论和“非常幸福”的结论一样(见图1-3);但总的来讲,这些年居民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反而有些下降。网易新闻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年经济高速增长期中,中国人均主观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财富同步高速上升,反倒有所下降(9)。同他国比较而言,盖洛普在2004—2009年对全球155个国家及地区居民进行了幸福感调查,发现中国大陆仅位列第125位,倒数第30名,在这份全球幸福感比拼上,中国不但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不及我们的邻居印度(10)

图1-3 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计算。

这一引人反思的现象早在1974年就被美国经济学家Richard A.Easterlin发现,即当国家变得富有时,国民的平均幸福感水平却并没有随之提升,这就是著名的“幸福悖论”(11),这一现象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引起了众多经济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幸福悖论”出现的原因(12),现在中国同样也面临这一困境。

这到底是怎么啦?曾经以为富足是幸福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景曾引来无限的遐想。然而,当这一切早已变成现实的时候,却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曾经把工作和劳动当成幸福,但如今的工作却变成了枷锁;曾经把速度和效率当成幸福,但如今的速度却让大家疲于奔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些曾经的梦想在人们手中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但心中的那份幸福却仿佛依旧原地踏步,甚至还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究竟是何缘由呢?

目前,许多人已经注意到,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构成了中国奇迹的重要支柱。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超过国际警戒线0.4,达到0.412,而到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65,逼近0.47。2013年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数据显示该指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然后逐年回落(13),但无论如何基尼系数始终处于高位。

图1-4则是学者程永宏(2007)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的基尼系数测算,我们在此加以引用,基尼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收入差距状况的指标。如图1-4所示,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基尼系数还是城乡内部的基尼系数,尽管它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多次出现反复,但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总的趋势一直都是上升的;赵人伟和李实(1997)估计1988—1995年全国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李实等(2013)估计2002—2007年的基尼系数从0.455上升到0.478;谢宇等(2014)估计2010—2012年期间基尼系数大约在0.53~0.55(14)。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与《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2010年我国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61,城镇家庭内部0.56,农村家庭内部0.60(甘犁等,2012)。此外,收入差距是多方面的,大量的证据表明我国各种收入差距均在不断扩大,如城乡收入差距(李实,2003)、地区收入差距(王云飞,2007)、行业收入差距(陈钊、万广华、陆铭,2010)等,而且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如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假说(15)所预测的那样出现拐点,而且2011年5月30日的《文汇报》刊文指出库兹涅茨曲线不能解释中国的收入差距(16)。总而言之,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科研机构与人员给出的数据均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收入差距总体上在不断扩大,远超国际警戒线,而且长期处于高位。

图1-4 改革以来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转引自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数据源于表1,经作者绘制。

如此严重且不断恶化的经济社会不平等问题已经并将继续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严重的危害,威胁着社会公正,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关键方面。比如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中国居民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小鲁,2007),也是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对立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孙立平,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课题组,2010);收入差距的扩大可能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Aghion et al.,1999;Benjamin et al.,2006);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可能导致更高的暴力犯罪水平(Hsieh & Pugh,1993;Choe,2008),频繁的社会冲突(Alesina & Perotti,1996),社会的信任感降低(Uslaner,2002),居民健康的恶化(Asafu-Adjaye J,2004;Li & Zhu,2006;Wilkinson & Pickett,2006),社会资本投入的减少与社会关系的恶化等等(Wilkinson,2005),并最终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

那么,作为人类不懈努力、奋斗不息的终极目标幸福又会受到经济不平等怎样的影响呢?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全国两会前,与网友交流时说“幸福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感受的获得不只来自物质上的富足,更需要社会营造公正与和谐的氛围(崔滨,2011)。

近年来,经济不平等和幸福的话题均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涉及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1-5描述了自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以收入差距或者收入不平等为篇名和主题,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学者们关于我国经济不平等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数量统计,单位为篇。从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经济不平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10年来关注程度进一步增强。

图1-5 我国经济不平等的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图1-6描述了在相同时间段,以幸福为篇名和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在2000—2005年,幸福文献相对较少,经过2006—2010年的缓慢增长,到2011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此后几年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位,研究者对此依旧高度关注。

图1-6 我国居民幸福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图1-7是在相同时段,以“收入差距”或“收入不平等”与“幸福”为篇名和主题在CNKI中的搜索结果。从中不难发现,经济不平等与幸福的关系的研究文献相比二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都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

图1-7 我国经济不平等与幸福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总之,从图1-5、图1-6和图1-7中可以看出,学界对于中国经济不平等与民众幸福的研究相对不足,而且也不够系统。姚洋(2004)指出要使社会中各相关利益方能够和睦而有尊严地共处,并分享社会合作带来的剩余,必须调整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机制,从而创造对社会和经济改革的认同和共识。由此可以看出,利益分配导致经济不平等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民众幸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视角很少涉及这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选择探讨经济不平等如何影响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主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促进民生幸福和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帮助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