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 任保平
- 3764字
- 2020-06-25 06:11:33
1.1 新时代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不仅要在量的方面继续一如既往地下大功夫,把“蛋糕”不断做得更大,而且我们要把这块“蛋糕”的质量做得更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划时代的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诸多新的特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表现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1)由低收入阶段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是有阶段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不同,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2015年,我国GDP达到676708元,远超日本,排名世界第2位,人均GDP为49351元(8280美元),已经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均5000美元的标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部分发达省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面对的是如何由一个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发展任务,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目前人均收入仍然偏低,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发达。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过去较长时间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出来,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已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
因此,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后,我们需要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量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借鉴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加大教育和研发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消除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推动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中高级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面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
(2)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越高,表明增长的质量就越低。我国持续多年的追赶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人口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实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下降、社会抚养比不断降低,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禀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形成的高储蓄率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人口红利只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机遇期,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人口结构禀赋出现了新变化,2011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整个经济进入人力要素成本上升阶段。
从自然资源供给来看,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廉价的自然资源供给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比较优势基础,但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现象。到现在,自然资源禀赋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多数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许多资源开采过度出现枯竭;二是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付出了过度的生态环境代价。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由于过去导致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的重化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不仅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增长过程中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加之世界范围内的高碳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异常,这表明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必将不可持续,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的极限也显现出来。
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的极限说明我国现有的资源容量难以支撑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的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要寻求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考虑,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以及修复被破坏的生态,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开发低碳技术、能源清洁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倒逼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创新管理,提高物质资源的生产率,从而形成对物质资源的节省和替代。
(3)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需和投资拉动,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且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世界银行2000年发展报告强调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同样重要,增长的来源和模式影响着发展的效果。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是什么?它要求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与过去发展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建立在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新的发展模式要实现经济结构在诸多领域的全面升级,同时,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最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将逐步改善,消费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环境规制强度会逐步增强,发展将从单纯的速度提升变为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新时代下,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才能使国民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保持较高的增长质量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经济增长不能仅靠以GDP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居民共同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减少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
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在于摒弃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通过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破解市场分割等手段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低效率和高消耗的生产部门或产业链环节进入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消耗的生产部门或产业链环节。大力推动制造业朝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升级。二是要注重经济的稳定性。经济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经济增长质量的表现。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熨平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更要将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和促进改革上。三是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减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4)转向实现现代化
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时,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全部的资源集中配置到经济建设上来,以追赶战略为导向,以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为目标,努力摆脱贫困。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以后,经济发展的目标就要由摆脱贫困转向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容包括人民幸福、高科技化、人的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化。一是人民幸福。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满足人民的幸福感,强调人民的生活质量,涉及提高营养水平、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人民的幸福感不仅仅要看收入,还有文化、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包括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财富明显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随之增加;公民享有的公共财富明显增加,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高科技化。现代化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要有现代化的企业和产业。形成现代化新科技企业,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形成最新的技术,代表世界先进方向的新兴产业。三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要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意识现代化,为改革攻坚提供新的精神动力。要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公民素质能力方面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克服二元结构,包括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二元结构。解决二元结构的起步阶段路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降低农业和农民比重。进一步是城市现代化,即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功能;在此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发展要素进入农村,实现城市现代化。五是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包括生态现代化,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等。在生态现代化方面,现代化社会形态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国际标准就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人民幸福的主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