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献综述

由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形成了5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资本替代劳动视角,认为资本替代劳动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罗长远、张军,2009)。第二种观点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认为三次产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低存在差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会带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Morel,2005;李稻葵等,2009;白重恩、钱震杰,2010;龚刚、杨光,2010;石涛、张磊,2012;姜磊、陈坚、郭玉清,2014;胡秋阳,2016)。第三种观点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角度,认为生产技术的高资本偏向性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低位运行(Autor和David,2010;Romer,2012;黄先海、徐圣,2009;陈宇峰、贵斌威、陈启清,2013)。第四种观点从需求结构和技术效率视角,认为最终需求和技术进步会通过国民经济的生产体系对劳动报酬产生显著影响(孙文杰,2012)。第五种观点从开放经济视角,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以及出口企业生产方式等因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Mezzetti和Dinopoulos,1991;肖文、周明海,2010;邵敏、黄玖立,2010;张杰、陈志远、周晓艳,2012;王雄元、黄玉菁,2017)。

那么,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早期增长理论认为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向资本倾斜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Bhaduri和Marglin(1990)的研究却发现,在不考虑政府活动的两部门经济中,究竟向资本还是向劳动要素倾斜将取决于驱动总需求的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Stockhammer(2008)也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劳动收入份额对投资和消费影响的比较。Bowles和Boyer(1995),Gordon(1995),Hein和Vogel(2009)等的经验研究发现,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开放程度不同,会使得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动对各自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研究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对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结构具有参考价值。目前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周明海等(2010)、黄乾和魏下海(2010)、刘盾等(2014)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重点讨论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经济增长数量的关系。周明海、肖文和姚先国(2010)将宏观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相结合,动态地讨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原始劳动三者的增长与分配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仍是寻找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回报不匹配是理解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的关键。黄乾、魏下海(2010)以1994—2007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单一方程估计法分别检验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劳动收入份额对净出口的影响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对消费的扩张效应大于其对投资的抑制效应。刘盾、施祖麟、袁伦渠(2014)在对Bhaduri-Marglin模型进行扩展的基础上,以中国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取决于消费需求促进作用与投资需求、净出口抑制作用的比较,现阶段在我国呈现出“工资拉动增长”的类型。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从何种角度来评价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现有文献倾向于在经济增长数量框架下讨论劳动收入份额过低的影响。经济增长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暗含着现有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应该以何作为调整依据等带有价值判断的命题,仅仅选择增长数量作为判断标准显然不能概括复杂的增长目标,质量视角为准确评价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一个具有规范性价值判断的复合概念。早期研究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结果的优劣,从经济增长效率视角可以将其理解为要素投入产出比或全要素生产率(卡马耶夫,1983;王积业,2000;刘亚建,2002;康梅,2006)。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均出现了大量问题,相关研究开始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增长的结果,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把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收入分配、环境资源以及法律和秩序发展的程度等问题都纳入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中(Hong,1994;Vinod,2001;Barro,2002)。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文献进一步将其定义为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种全新的增长概念,它不仅涉及对经济增长结果优劣的认识,还应该关注经济增长过程的好坏,由此将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社会结果等内容纳入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Mlachila等,2014;钞小静、任保平,2011;马轶群、史安娜,2012;随洪光、刘廷华,2014;李萍、冯梦黎,2016)。经济增长质量是从经济的内在性质上来刻画经济增长的,本章认为既要从增长过程中来考察,也涉及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与最终结果问题,需要从条件、过程、结果3个层面进行讨论。

上述文献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章将在以下4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第一,已有文献往往立足于数量视角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完整的经济增长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数量也涵盖经济增长质量,本章选择从质量视角来研究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作用机理。第二,已有文献往往集中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增长运行的基础条件,本章分别从条件、过程以及结果3个维度来定义和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第三,现有文献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增长质量本身所具有的空间依赖性。本章引入空间因素,充分考虑内生交互效应和外生交互效应的作用机理,分别在不同空间矩阵的视角下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第四,现有文献往往倾向于单独考察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的作用关系,通过比较得出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最终方向,而没有直接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章采用中介因子法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