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 王婉
- 2439字
- 2020-06-25 05:58:11
1.2.2 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到“创新理论”概念。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渊源来自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贺德方(2011)认为广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科技活动产生的成果,其中科技活动包含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及研发成果应用三个子部分,而狭义科技成果是研究开发产生的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积累和传播,Anderson(2007)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需要高效率管理的过程。王桂月(2009)和王臣业(2012)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三阶段,其中,王桂月将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产业化三个阶段,王臣业则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成果产生、成果转移和成果使用三个阶段。杨琨(2014)等增加了确定科研目标阶段的指标,提出四阶段转化模型。Etzkowitz等(1995)针对高校与企业相互独立的现状,最先提出了“三重螺旋”创新模式即校企政通过组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设计达到信息有效交流和资源充分共享,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Santoro(2000)依据校企合作程度的差异分为高校技术研究支持、校企合作开发、知识转移和技术转让等合作模式,指出校企关联强度与成果产出水平之间存在正双向联系,通过资源合理分配可实现合作的长期稳定。Jeannette A Colyvas(2007)从投资、投资者、奖励、校企边界视角建立模型,以斯坦福大学25年来的生命科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为研究对象,指出制度化弹性政策对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意义。彭定赟(2016)在双创新形势下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提出创办线上平台、人才与转化接轨、科研市场考察小组和自行产业化四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孙泽文等(2012)在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科技成果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成果向工程成果转化以及工程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三层内在转化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问题,翟天任等(2012)基于协同管理理论提出自办产业、产学合作和创新网络三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胡罡(2014)根据中山大学的案例,提出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研究院即“地方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各阶段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①转化效率评价指标研究。Liu等(2010)构建高校科技研发和技术扩散两阶段效率评价指标,其中研发阶段投入指标包含科研经费、高水平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人员和项目时间等因素。技术扩散作为研发阶段的产出,技术扩散阶段的投入指标即研发阶段的产出指标,包括科技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和科技报告数,技术扩散阶段包括技术服务收费、专利许可使用费和来自技术使用者的生产投资费用等产出指标。Guan等(2010)构建了高校科技研发和科技商业化两阶段指标体系,其中科技研发阶段指标包括研发资金、科学家数量、技术人员和专利存量知识投入指标等,科技商业化投入指标涉及包括技术引进经费和技术吸收经费在内的非研发经费支出费用和专利数量等。徐晨等(2010)利用DEA方法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产出指标,对我国30多个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廖述梅(2009)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内外部因素指标,利用SFE方法对我国校企技术转化效率进行测算并指出导致效率值普遍偏低的原因是统计年鉴中对技术转让收入界定的片面化。刘勇等(2014)以华东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创建科技创新基础、投入、产出及转化四方面能力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②转化效率测度方法研究。结合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由于本文使用数据包络方法,对转化效率测度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据包络方法的应用介绍上。Wendy Chapple(2005)分别用DEA方法和SFA法对英国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的技术转移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Anderson(2007)利用静态DEA方法测量不同大学技术转移效率,结果表明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医学院等性质不同的学校对技术转移效率影响不尽相同。林江等(2011)采用了四阶段Bootstrap-DEA方法动态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视角分别剖析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的差异性影响。冯尧(2011)通过运用Malmquist-DEA方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测算,结果显示近年来转化效率前沿面在后移并提出可行性建议。陈伟等(2011)在运用GEM-DEA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关键指标进行识别的基础上,以我国30个省份高新技术企业为实证样本,对它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杨宏进等(2011)以2007年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有效状态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指出纯技术效率整体被低估,规模效率被高估,进而影响综合效率值。杨秀华等(2014)运用DEA方法采用八年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不均衡低水平增长的现状。宋慧勇(2015)利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时期数据对效率测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指出各地区高校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率较低主要是规模效率低所致且技术效率均值大于规模效率均值。陈丽玉(2016)从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出发构建转化阶段模型,运用网络DEA方法进行转化效率现状实证刻画。
(3)知识网络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周荣等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进行研究时,发现它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以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为例,从知识网络视角界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结构,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网络运行活动分为知识流转活动和成果转化活动;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其中转化行为演化运行过程,在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形成机理的共轭双驱动模式,并根据SCP范式分别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与绩效三个方面解释其中机制,认为三者的合力决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知识协作的规模、强度与效果,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各参与节点由于投入产出的权衡,拟采用博弈论思想探索知识网络知识增长绩效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建设和优化提供借鉴。对知识网络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的研究可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提供指导。